陈静
[摘 要] 优质校建设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年龄偏高、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偏低的现状,并针对此对高职院校的馆员提升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优质校; 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提升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218-02
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为了提升产教融合的院校整体质量,在2015年启动的“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优质高职院校(以下简称“优质校”)建设工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家希望借此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综合水平。其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中,第四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第五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水平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中,指出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1]。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传播阵地和文化阵地,面对优质校建设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扎实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理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从而为优质校的創建提供人员支持。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员层次对适应新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笔者所在的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论文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现状,并结合工作实际为馆员适应优质校建设下的新要求进行提升,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现状分析
(一)年龄偏高
以笔者所在的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13名馆员中,40岁以上的10名,30岁的2名,30岁以下的仅一人,平均年龄为44.2岁。在平常馆配会和培训过程中,与各高职院校的同仁交流得知,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存在馆员年龄偏高,年轻馆员较少的情况。
馆员整体年龄层次高,团队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对新事物学习和接受较慢,制约了馆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专业水平偏低
1.馆员专业背景复杂,专业馆员较少
在传统理解中,图书馆是作为教辅部门,甚至是后勤部门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和专业素质。徐斐等人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中,院校升级前的工作人员占26%,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图书馆专业学习;因其他原因转岗过来的工勤人员、行政人员及教师等占21%;为满足图书馆日常工作运转招聘来的临时工作人员约占到48%;专业情报人员的专业人数仅占5%[2]。袁素瑛在其调研中指出,高职院校图情专业、计算机专业馆员比例为13%和 7.8%[3]。赵娜丽在其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员中有近 1 /3 的馆员没有参加过图书馆学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4]。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图书馆13人中仅有一人为图书馆学专业出身。此外,学历水平整体不高,图书馆员的学历水平要明显低于学院系部教师中硕士所占的比例,笔者所在图书馆里,13人中硕士仅占两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图书馆的馆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信息素养比较低
高职院校的馆员中,拥有计算机学习背景的比例很少,笔者所在的馆中,并无专门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则需要求助于学院的网络中心。大多数馆员对已经购买的数字资源了解不够,理解不到其用途。随着优质校的建设和学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必须配备懂得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以开展高质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
3.服务理念薄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馆员认为,图书馆就是一个借书还书的场所,对图书馆应有的服务理念缺乏正确理解。很多馆员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受新的思想和服务方式,对图书馆的发展持冷眼旁观和敷衍的态度。还有一部分馆员认为自己评职称没有希望了,等着退休,不思进取,对工作消极应付。上述种种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馆员的整体服务理念薄弱。
(三)研究水平较差
行业整体研究层次偏低。高职院校图书馆发表的核心论文较少。笔者于2019年6月21日在知网数据库中以“高职图书馆”为关键词,检测到6485条结果,其中核心期刊为635篇,所占比例为9.79%。高职院校图书馆所发的刊物多为《才智》等非专业类的期刊,行业整体研究水平偏低。周秀梅在其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发表核心论文的研究中指出,录用高职机构馆员的核心论文,仅占发文总量的3.14%,可见高职馆员在同行业内学术影响力较弱[5]。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年龄整体偏高,专业水平偏低,研究水平偏低。这些方面的不足为图书馆积极应对优质校创建提供了挑战。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从领导和馆员层面都应该更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提升策略
优质校的创建为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学校领导不应该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增加和设备的添置上,更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重视人才的引进,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比较以前,把图书馆作为安置家属和特殊人员的观念,近几年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功能的理解有所增加,更加重视了对人才引进的培养。以我馆为例,近三年来每年都有招聘图书馆情报方向专业硕士的名额(2018年招聘的助理馆员因个人原因离职),2019年给图书馆增加了两个名额。
笔者统计了公众号“图情招聘”上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的高职院校招聘的数据,其中发出招聘学校的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7所,最低学历要求为硕士的有12所,所占比重为70.6%;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的有4所,所占比重23.5%;最低学历要求为专科的仅一家,所占比例为5.9%;所要求专业基本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相关。此数据不够全面,但仍有一定的参考性,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对馆员的学历和专业性均在提高。
人才的引进极大地改善了图书馆现有人员的年龄、学历和服务理念的结构,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新入职的专业馆员可以从服务方式、服务理念以及科研提升方面,给原来的馆员树立榜样,进而促进和带动原来队伍的发展。
(二)借助图书馆经典著作的阅读和MOOC平台的线上学习,提升馆员的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员,大多非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赵娜丽在研究中指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采用专家讲座、组织参观等方式培训,多为临时性的。为帮助馆员系统提升专业素养,建议采用线下专业阅读与线上MOOC平台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线下部分,通过对经典教材的阅读和学习,搭建完整的图书馆学知识结构。图书馆具有豐富的文献资源,馆员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补充图书馆学专业的经典教材,如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吴欣慈教授的《图书馆学基础》等系列经典教材。通过对专业教材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加强和提升非专业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理解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师生。
线上部分,结合MOOC平台,感受名师风采,夯实专业基础。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上面开设了27门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涉及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数据库系统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文献检索等图书馆学方面的基本课程。其中就包含了武汉大学马司莉教授的《信息组织原理与利用》、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等图书情报领域知名教授和研究馆员的课程。经笔者自己学习调研,了解到此类课程包含了图书馆专业所需的分类法、组织原理、信息检索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图书馆员的系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建议将MOOC平台的信息方面的课程用于馆员的学习和提高。徐斐在其针对高职图书馆员的提升中建议建立馆员培训MOOC平台,为图书馆员培训提供新的途径[6]。
(三)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讲座,接受前沿的理念提升科研水平
为了保障优质校工作的顺利建设,图书馆应该针对馆员提升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培训方式多为参观、报告、讲座、会议及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人多为专家学者、同行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数据库供应商。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一方面可以接受专家学者分享的前言理念和其他馆的优秀做法,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提升馆员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各类行业会议与培训,走出图书馆,多与同行交流,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以激励馆员更好地进行自我提升。
(四)进行馆员评价,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
馆员培训不是短期的一时之兴,应该是图书馆系统的常态工作的一部分。建议图书馆将馆员提升纳入馆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来,对过程进行量化,对结果进行反馈,从而将馆员提升切实落实到图书馆的工作中来,反馈到图书馆的服务改善和科研提升上来。
三、结语
相比较本科院校图书馆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其历史背景和学生较低的阅读需求来说,其发展滞后而容易被忽视。优质校建设对学校发展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抓紧机会引进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利用好线上线下的各种资源,注重对原有馆员的提升,从整体上提高整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队伍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文化阵地和科研支持的作用,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EB/OL].2015-10-19.
[2]徐斐,张春雷,王桂英.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培训研究:以山东潍坊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12):64-66.
[3]袁素瑛.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队伍结构的实证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1(5):127-130.
[4]赵娜丽.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培训:以郑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6):55-56.
[4]邓永霞.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体验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5]周秀梅.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近五年发表核心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3(2):100-105.
[6]徐斐,张春雷,王桂英.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培训研究:以山东潍坊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12):64-66.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