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020-08-16 13:48敖宇琦
商情 2020年35期
关键词:李约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敖宇琦

李约瑟在中国得以收获如此广泛的名气,离不开他早年提出的“李约瑟之问”,除了因为其深厚的科技历史研究经验以及长时间专业经济史训练,更是由于他的理论很好地吻合了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导向,从而他之前的提出的“李约瑟之问”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题。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而接下来通过论述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对于这“李约瑟之问”可能也就给出了答案。

一、新教改革下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

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爆发,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为其积累下厚实的经济基础,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源在于坚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精神所提供的不竭动力。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追根溯源于1517年发生的新教改革,正是这次改革使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质的改变”。

第一,“与上帝对话”。马丁路德通过将希腊文的《圣经》翻译为德文,使得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不再依附于教士,不再无奈地接受符合教士利益的价值传输,而是直接与上帝对话。从而,一种自由、无权威的思维注入了民众的头脑,这为之后的的一系列改革的开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想条件。

第二,“天职论”的提出。先前的宗教信仰里要求基督教徒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去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天职论”认为只要你在入世中尽职尽责的完成世俗职业所应完成的任务便是上帝的选民,这一思想枷锁从而得以解除,同时关闭修道院,是大量教士投身于世俗事务中,这些种种为之后工业革命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

第三,“预选论”的提出。在之前的基督教教义中,商人的地位很低下,认为他们只是通过不付出劳动的方式榨取利润,使得很多优秀的商人通过辛勤的管理运作创造大量财富后,内心的羞愧感与耻辱感也不断积累,甚至在死后将自己一生的财富捐赠给教会已获得救赎,这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在预选论的改革中,宣扬这些优秀的商人是上帝的“选民”,他们只是为了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遭受巨大的磨练,并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这个目标,财富创造的越多,那么对于为上帝创造的荣耀也越多,使他们更为专注地致力于效率最大化的提升以及利润的理性追求中去。自此,财富不再被人们作为众矢之的,资本的积累从而可以延续下去,为之后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建设提高了资本可能。

二、资产阶级推动下宪政制度的建立

第一,英国是一个规则型社会。一个制度的有效实施,前提是他所展示出的意识观念能被人们所接受认可,提升到了思想精神的层面,那么就与宗教信仰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西方文明的产生与演进中可以了解到,君王不再是神的代理,只是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的,需要履行共同的权利与义务的一个人而已,而规则才是具有神圣性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当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政府作为第三方来保证合约的有效实施,规则神圣的观念和信念所主导的人们在建立政府的時候,以规则去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是在所难免的,这也就是英国宪政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正是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下,通过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防止国家将权利的手伸向市场,避免了相应资源的浪费与增加交易成本的发生。

第二,中国是一个关系型社会。在关系型社会中,规则或者说法律只是作为第二神圣的存在,制定规则的人,即君王才是第一神圣,从未商人们为了自己生产交易的开展,不得不与政府官员相互勾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扩大市场规模的目的,但作为集体的、产权不明晰的政府,为了自身的奢靡生活,将本应投入生产的资源浪费,从而使经济陷入内卷式的发展,但忙于巴结权贵的商人们并不想改变这一现状,因为他们不想失去存在于这一“人际关系”中的盈利机会,而最后受损的便是普通的老百姓,只能通过劳动力去维持生计。同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知识分子纷纷进入权利系统,使得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改良迭代失去了可能。这些种种也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在中国溜走的重要原因。

三、科技发展与加尔文主义者的支持

在意识形态以及制度基础逐渐形成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在人员以及科技上也有着巧合的、似乎为配合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些划时代的支持。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个分工的概念,英国当时的手工工场在劳动分工、生产专业化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表现正论证了这一点,也正是因为分工的不断细化,手工业工人在细化的劳作中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想法,提出新的手段去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科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难题,从而使科学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牛顿三大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莱布尼兹微分学与积分学、波义尔确立气体定律以及布莱克在热学上的发展,这些反过来为大工业革命提供了真正科学依据。

第二、加尔文主义者的支持。英国在“血腥玛丽”执政时,大量新教徒被其残忍的烧死,于是幸存下的新教徒们纷纷逃亡到欧洲大陆,正在由于历史的这种巧合,新教徒们在欧洲大陆上接受了加尔文主义宗教改革的思想理论熏陶。在玛丽死后,这些加尔文主义者纷纷回到英国,在推动英国新教革命的同时,成为工业革命中的企业家,他们禁欲、敢于创新以及富有责任精神,将资本财富不断积累,投入到企业规模发展中,使得英国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呈指数级的增长。

总之,工业革命缺乏资本主义精神是难以发生的,我们应该形成明辨的理性思维,真正理解资本主义是指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平等交易权、私有产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企业可以在合理的规则体系下自由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在产权明晰,法律内容平等对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促进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达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佳鑫.从英国宗教改革看亨利八世的专制统治[J].群文天下,2011(24).

[2]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3]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0.

[4]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李约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汉语典籍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
也谈“李约瑟问题”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