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有趣有用的课堂改革研究

2020-08-15 02:13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师

黄 超 袁 麟 桂 静 郭 华

(1.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1231;2.四川文化产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四川 成都 610213;3.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基础教学部,四川 成都 611331)

2018 年11 月24 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有趣”是教学过程吸引力的体现;“有用”是课堂结果效用力的表现,也是课堂建设的生命力。“有趣”“有用”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到课率”是“人到”,“抬头率”是“心到”,“点头率”是“神到”[1]。

1 传统教育的现实背离与突破

“教育预备说”由19 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首先提出。该学说认为教育就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会人们怎样去生活[2]。这种将教育作为未来生活预备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如出一辙,只是对未来生活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斯宾塞提倡快乐教育,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学习的快乐却长期被忽视,甚至压制。在生活预备的传统教育观念指引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似乎成为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但是,“苦尽”不一定“甘来”,“甘来”也未必能弥补“痛苦”。2019 年北大学子弑母案再次对传统教育进行灵魂拷问。基于受教育体的不成熟,“未来生活”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灌输式的预设,“生活预备”的传统教育忽视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选择性。同时,这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中人性释放和快乐体验的教育,如果与学习主体的兴趣与能力兼容度不高,未来要求则越高、延续过程越长,受到的伤害和痛苦亦越多、越深。过份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属性,忽视了教育是多种目标与功能的平衡推进过程,显然是不可取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

“金课”水准下的课堂,“获取知识是手段,开创新知和实践创新是目的,保留性的传承虽然有必要,但不具备中心地位,传承与创新由外在形式化到内在实质化转变”[3]。这种培养高阶人才的创新教育改革,被认为是20 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革命[4]。“金课”建设既需要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更需要科学地重塑教学理念。当前,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型,理论知识足够深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学理念重塑的地位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存在学生缺席、早退、发呆、睡觉、玩手机等问题,但主要还是学生过程参与度低、忽视多元能力以致价值不高、应试考核的突击倾向等原因所造成。因此,“金课”要求下,传统课堂要实现有趣、有用的改革转型,可从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目标3 个方面进行改革。学习兴趣贯穿教学过程,是课堂价值、过程参与和尊重爱护的主观感知;学习过程具有独立价值,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的主要渠道;学习目标兼顾共性个性,是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多元才能的综合体现。

2 高职生课堂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开篇即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概括来说,研究型人才强调规律的发现和探索,偏重学术性思维与研究性工作;应用型人才强调规律的实践与运用,偏重行动性思维与实践性工作。两类人才虽然有立交桥式的联结,但类属性差异明显。

基于高职生学习的调研,了解高职生学习兴趣与偏好,对于构建具有类属性特色的高职课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通过对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校生发放问卷调研,采用有效数值比率与平均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2.1 学生学习效率偏高,但效果不理想

表1 学生对学习效率的感知 /%

从表1 来看,超过90%的学生感觉自己学习效率在“一般”以上,其中处于“高”和“较高”层次的占46.7%。基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在校学习的全时性,学习效率处于“一般”层次的学生占45.1%,效果不理想。

表2 学生对学习时间的感知 /%

从表1、表2 可知,学习效率处于“高”“较高”层次的学生占46.7%,而高效听课时间约占课堂时间的61.4%,学生学习效率总体偏好。但是缺课、发呆、睡觉、玩手机、闲聊等低效甚至无效的时间占课堂时间达35.9%,尤其是发呆、玩手机和闲聊现象较为严重。如果用“金课”标准来衡量,学习效率仍需大幅提升。

2.2 学生学习目标重知识,目标有偏离

表3 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感知 /%

由表3 可看出,将知识掌握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观念变化置于同等地位的占比最高(超过50%);而知识掌握与学习能力、观念变化进行重要性比较,“小于”占比低于“大于”的占比约5 个百分点,表明学生整体更在意知识的掌握;但将知识掌握与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小于”的占比超过“大于”占比约3 个百分点,说明学生整体比较在意创新能力的获取。通过分析,学生整体既在意知识的掌握,又在意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观念的变化。但由于教学知识本身的时滞性、工作知识的超纲性、就业岗位的对口性和职业岗位的变迁性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观念变化在重要性上应该超越对知识本身的掌握。高阶人才更为关注的是知识掌握基础上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观念变化。

2.3 学习效率影响因素多,教改有必要

表4 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

表5 影响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的因素

兴趣与效率具有关联性,因此,对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因素、课程兴趣因素的调研将存在交叉内容。但两者均为半开放式问题,学生的答案涉及家庭因素、心情因素等方面,不具有普遍性。由表4 可见,除了教师形象气质外,其他各项均超过70 分,相差不大。由此证明,学生比较务实,既不是绝对的颜值控,但也略略在意颜值;同时说明学生学习效率受多因素共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较为在意课程性质的必修与选修(见表5),因此,对选修课程而言,要更加注意纪律维护和学习反应。部分学生在意课程作用,要求教师要讲清楚课程学习的必要性。

表6 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从表6 来看,性别和年龄的得分不高,但教师水平、风格以及宽松严格的得分较高,说明教师自身的调整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显著的影响。

表7 教学设计的效果

由表7 可见,教学设计的各种方法都比较有用,教学设计的形式多样。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喜好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形式。

3 学生所期望课堂的文本统计

通过对学生期望课堂的文本统计,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统计(见表8)。对于回答两个以上不同类别的期望分别统计,同一类别的期望仅统计一次,“都期待”“都喜欢”“不期待”“无”等视为无效回答。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上述各方面都存在着相互影响、互有交叉的情况,以致分类和归类困难,不排除其他分类与归类方式。但当前的分类与归类能够客观地描述学生的期望状态(见表8)。主要表现在:1)学生对于乐趣的要求最高,高达447 频次,这与学校、教师的期望有明显的偏差,学校和教师主要从对学生有用的角度来考虑,认为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均应“刻苦”掌握,但学生的期望却在“是否有趣”。2)学生对课堂氛围的关注较高,达351 频次,因此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课堂生态亦非常重要,这与学校、教师强调的“学习看个人”的理念存在偏离。3)师生关系、教师风格、教学形式与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分别为66、81、67 频次,这与学校、教师高度强调的教师个人修为、教学比赛、教学多样形式也有偏差,抓不到学生的“兴奋点”的个人修为、教学比赛和花样形式仅为教育系统的“自嗨”,学习效果不明显。4)灵活互动、轻松愉快、简单易懂对学生学习影响非常明显,分别为153、166、106 频次,总频次是师生关系、教师风格、教学形式与方法总频次的2.4 倍,由此证明抓不到学生“兴奋点”的教育举措都是“自嗨”,教学效果不明显。5)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期望非常高,达167 频次,表明学生较为理性,并非不求结果的盲目求乐。6)上课地点暴露学生自律能力不足,达到133 频次。由于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在线授课不仅仅是技术准备、方式适应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考验学生的自律能力。7)理实关系。虽然频次不高(仅56 频次),但却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原因在于传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纲目性的知识教育,与真正的职业教育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表8 学生所期望课堂的文本统计

虽然未来的教育改革,应该更聚焦在学生的乐趣起点和成长终点,并注重过程中简单易懂、轻松愉快、互动参与,但并不否认师生关系、教师风格和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意义。教育是一个交互联系、互有影响的生态系统。师生关系、教师风格和教学形式与方法等作为课堂的客观存在,需要在“金课”的要求下,围绕新目标和新要求进行更有质量的变革。

4 基于学生期望与偏好的教学改革建议

4.1 从教学到学习的理念转变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和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来看,都存在明显的“以教为本、以师为中心”的导向,强调师道尊严,关注方便管理与提高管理效能,突出教育投入和教学水平,被称之为“管制性学习”[5]。这种教育强化知识权威、纲目教学,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缺少情感关怀、思维训练和意志培养,很难形成挑战权威、自由交流的氛围。而教育的使命是学习,教育的基础应该是“以学为本”,学习质量是评价教学质量、学术质量和管理质量最核心的标准。教育改革要实现以管理者、教学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则必须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基于学习者的偏好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管理调整。

4.2 从艰苦到愉悦的文化转变

2017 年6 月26 日,“环球视野,中西智慧——国际教育高端论坛”上,香港岭南大学徐子东教授表示中国教育把“苦与乐绝对化”了[6]。这里并不否定“苦”的价值,事实上学习本身也需要“刻苦”,“吃苦文化”也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而在当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必须关注不够优秀学生的潜能开发;复合性、创造性的未来职场要求学生个性得以理性地发扬和彰显,均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偏好。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既关注学到什么,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体验。愉悦体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意愿和投入,进而是学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西方的愉快教育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形成于夸美纽斯,经卢梭等人的发展,斯宾塞时代达到顶峰,其中夸美纽斯将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作为愉快教育的根本原则,斯宾塞认为“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快乐的”[7]。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体验,至少应将学生学习之苦作为教学管理与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4.3 从个体到生态的方式转变

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氛围频次达351 次、师生关系66 次、教师风格81 次,均表明学生在意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习氛围,就是学习时的环境气氛与情调,氛围的渲染、吸引、联动与优化作用是客观存在的[8]。学习氛围是由教与学的参与主体所构建,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气氛与情调。大学课堂的目的是在知识的理性探索和观点交流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专业逻辑和正向观念,成为现代人之为人、人之成长最重要的阶梯。大学课堂应该从关注“逃课”转变为关注“隐性逃课”,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从重视“互动”转变为重视“真实互动”,强调学习的平等、和谐、高质的交流;从强调“顺应听话”转变为“自主思考”,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整体教育活动追求学生“何以为人”而非“何以为生”[9]。原来的纸笔测试,关注的是个体所学,而教育不应该缺失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真实活动。课堂的生态建设,要将学习做“真”、做“实”、做“高”,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活动参与的鲜活主体,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个性特征,课堂之目标应该超过知识与技能传递的层次,进入自主、亲历的情感共鸣、观念对话、精神成长和学习自觉的深层次。

4.4 从结果到过程的重点转变

欧美创新教育理论都是对教育过程的设计,突出过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当前我国教育文化对教育的功利性成果较为重视,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人之愉悦体验、人之能动思考和人之畅快交流。教学过程的意义,不仅仅是促成教学结果的发生,应涉及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能动性思考、触发性情感、成长性观念。从生存和就业的层次来看,知识获得、技能掌握的教学结果显得更为重要;但就发展和创新而言,教学过程独立于教学结果的价值显得更为重要。从学生期望的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属于“学到东西”的层面,但在“谋生”的格局下,未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深层次,情感和观念的更高层次基本没有涉及。这也反映出当下高职教育的不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不排斥主动学习、能动思考,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必须依赖于主动学习、能动思考,主动学习、能动思考亦需借助知识与技能教育的载体。追求高阶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要改变大水漫灌的方式,从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传统思维,转变为尽可能活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现代思维,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思考、情感共鸣、观念成长的关注。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