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使用数字资源的一些体会

2020-08-14 00:03李光泽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数字资源体会教学

李光泽

【摘要】笔者一直从事朝鲜族初中汉语文教学,近几年结合数字资源教学,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能和从事教学一线的汉语教师们进行一些交流,取长补短,让教学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学   数字资源   体会

我主要就教学基本环节中的讲授新课的四个部分内容谈谈是怎样使用数字资源的。

一 、作家简介

我多用幻灯片播放人物介绍,简介人物时着重强调的是作者出生地和主要作品。个人认为最好不要用视频播放,因为视频内容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制作时,作家有照片的盡量用照片,文学作品也最好是图片展示,有利于增强记忆。视频和音频的资源用在此处,我认为效果不佳,尽可能不采用。现在网上搜索作者资料很方便,关于作者的信息也多,但我坚持认为作家照片和作品图片要控制数量,尽可能选用有代表性的,能少则少。

二、 生字教学

过去,我常常把生字制成幻灯片,直接打开课件进行教学,简单明了,省时省力。有些难写的字还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按笔画播放,讲解汉字时也是采用音形义相结合的传统教学。一段时间下来,通过几届学生的对比分析,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认为生字教学最好不用幻灯片来进行。理由是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和看电子白板的字,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看幻灯时学生往往被彩色屏幕所左右,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现在,每节课的生字我都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去看、去读、去组词、去辨析字形、去理解字义。无论幻灯片多么变幻多端的切入方式也好,还是多么色彩绚丽的带读音的图画也好,都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一笔一划的演示,效果是最好的。即使书写的汉字不够美观大方,但对学生来说,那来自黑板上粉笔字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有亲临之感。汉字中一些独体字是不大好写的,比如“凹”、“凸”二字,光看课件是不行的,老师必须领着大家一起写,最好说着笔画写。有些字如 “戌”、“暮”、“莽”、“葬”,很容易写错。比如讲“暮”时,我先引用了《说文解字》对莫字的解释:从日在茻中,告诉学生太阳落入草丛中,天将要黑了。后人在底部多加一个部首“日”,表示时间,而不是“目”,此字虽读作“mù”,但和眼睛没有关联。讲“裹”时,不用讲汉字的造字法,但只要说是“衣”和“果”二字的组合时,学生就很容易写好了。同样结构的字很多,就不一一描述。我在讲一些字的含义时,尽可能说它的原义,虽说在初中阶段没这个必要,但每当遇到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时,我都要查看辞书,看看这个字是什么造字法,它的本意是什么,怎样把字讲得既简单又好记住,我的原则是尽可能避免写错别字。

三、 词语教学

在词语教学中,我也是很少用到幻灯片,总是把重点词语写到黑板上,虽然费事费时,但效果良好,学生记得更牢固。讲到不好理解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学生常常望文生义,光看幻灯的解释是记不住的。这时教师想让学生牢固掌握,就要多备课,把成语的来源用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出来。如讲到“扑朔迷离”,就要说到花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雌兔雄兔怎样区分,学生也很愿意听。讲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说到《山海经》中的故事,有一种犀牛长有三只角,一角长在头顶上,一角长在额头上,另一角长在鼻子上。头顶上的角又叫通天犀,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白线似的纹理贯通角的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心中若有灵犀角中的那条白线似的的纹理,我们的心灵便能默契相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学生觉得故事神奇新颖,虽无科学依据,但能欣然理解接受。讲成语故事,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些,但教师的备课时间就多了。有些成语故事有现成课件,也很生动有趣,但播放时耗时较多,我认为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只要能讲好词语,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

四 、分析课文

我所在的学校一直使用的是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文教材。现在使用的初中教材,从内容上来讲,课文难度是比过去加深了,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教师在讲课时也觉得更有可讲的“东西”了。之前的教材版本,学生总有种“吃不饱”的感觉。起初,我上课时用的教学幻灯片,大部分是从网络上下载过来,稍加修改,直接应用到教学中。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别人的课件用起来方便,教师课堂上只要把课件播放下来就可以了。可以节省教师很多时间,上课时也更加省力了,重要段落,重点句子,写作特点,一目了然,只要照着课件讲就行了。几轮考试下来,发现学生的课文分析能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落后了。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很活跃,但学生动脑独自分析能力反而下降了,学生有时在等电子白板上的标准答案,不想独自思考,常常是人云亦云。究其原因,应该是教师过于看重课件的效果了。后来,我在领着学生分析文章时,只是在课件中列出思考题,让学生知道关于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结论是要共同分析得出的。老师多启发性地提出问题,学生经过独自分析大多能够明白和理解,并作出正确解答。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不求唯一。而课件上的解答往往是唯一的、标准化的,学生缺少了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文讲解分析上,本人认为,上课时课件只要列出主要问题就可以,什么答案啦,分析过程啦,统统以学生现有能力为主,理解课文的程度达到分析的标准即可,不求绝对正确,完全统一。而课件上的答案束缚了学生自主分析过程,能力受到了限制,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经过改正,如今我在领着学生分析课文时,使用数字资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而学生的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了。

我校的学生近视率较高,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中度近视。专家建议:小学每堂课使用多媒体应少于15分钟,中学每堂课应少于20分钟。我在教学中数字资源使用情况和专家的建议不谋而合,合理使用数字资源对学生视力是很好的保护。

以上这些是我在课堂教学时,得出的一点浅显的经验体会。

猜你喜欢
数字资源体会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图书馆员新角色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高校数字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