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喜
摘要:思政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政治认同感的重担。中职思政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专注职业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立足职业教育特色,构建中职思政教学和德育教育“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中职思政教师要选取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思政素材开展德育教学,融入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中职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中职思政;德育教学;融合策略
笔者认为中职思政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组织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三观教育”,规范学生言行举止;融入时政新闻,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继承时代楷模的优秀品质,真正展现新一代工匠型技术人才的风采。
一、转变思政教学思路,组织思政主题教育活动
当前中职思政教学模式主要理论为主,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力度远远不够,很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笔者认为中职思政教学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来开展,通过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主题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可以结合“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历程等开展教学,开展“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主题教育活动。思政教师可以展示抗日战争、红军长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历程,真正让学生了解“吾辈当自强”的精神内涵。思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述长征故事、讲述家乡新农村建设、新型合作医疗等,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提升中职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情怀。
二、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中职思政教学要凸显职业特色,让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政教学相互渗透,大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思政教师可以结合所带班级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奠定基础。教师可以播放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展示八位不同岗位的“大国工匠”,为学生讲述他们匠心筑梦、孜孜不倦、为国奉献的故事。例如“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为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默默无闻奉献,用精湛的焊接技术赢得赞誉;胡双钱把传统零件打磨工艺发扬光大,为我国新一代打飞机制造了很多新零件。
这些大国工匠坚守工作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技能、发挥了真正的精益求精、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职业精神,这也是中职学生身上最为欠缺的品质,思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时代楷模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目标,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立足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三观”教育
笔者认为中职思政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三观”,把思政教育、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互联网文化的逐渐盛行,中职学生面临着更多“诱惑”,例如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思政教师可以开展网络文化主题教育,讲解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虚拟网络消费弊端、法治教育、文明上网条例等,纠正中职学生的一些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奋斗心,削弱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把精力放在文化课和职业技能学习上。思政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开展青春期心理辅导,端正中职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中职思政教师要融入时政新闻,让思政教学更加接地气,升华德育教育,把握时代命脉,弘扬正能量。例如思政教师可以结合2019年“共和国勋章”人物事迹开展教学,这些时代楷模比教材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深藏功与名的老红军张富清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事迹开展教学,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实际,张富清老人从军期间英勇作战,参与了西北野战军多次重要战役,专业以后却深藏功与名,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体现了老共产党人忠于人民、忠于党、甘于奉献的精神;袁隆平院士已经年逾九旬却依然坚守受田间地头,潜心于杂交水稻优化和育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爱岗敬业、无怨无悔、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思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事迹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箴言,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爱国、敬业、和谐、法治等价值感,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利益、创新创业等奋斗目标,为培育优质青年人才奠定德育基础。
总之,思政教学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双管齐下”原则,把思政教学和德育教育进行“无缝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职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培养“大国工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东君,王振兴.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发挥德育的实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9(15):29.
[2]徐富平.傳统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华夏教师,2018(1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