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哀”美学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动漫电影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萤火虫之墓》为例,从电影画面来看,其中的色彩构成、“留白”运用和细节展现都充分体现出“物哀”之美;从电影情节来看,片中的情节设置十分微妙地表现出“物哀”之美;从电影主题来看,“樱花”和“萤火虫”意象所表达的主旨也展现出了“物哀”之美。
关键词:《萤火虫之墓》;物哀;电影画面;电影情节;电影主题
引 言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是由日本美学家本居宣长所明确提出的,他是这样定义“物哀”的: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亦或是而知所闻,亦或是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感知“事之心”,感知“物之心”[1]。后经过不断发展和更新,“物哀”美学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成为日本传统美学的核心。“物哀”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不仅渗透到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更深深镌刻在了他们的骨血之中,许多作家学者在“物哀”精神的熏陶之下,创造出非凡的艺术作品。日本动漫大师高畑勋在他的许多动漫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物哀”之美,以《萤火虫之墓》为例,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一对日本兄妹的悲惨生活,哥哥清太与妹妹节子在失去父母之后,被迫开始了十分艰苦的生活。这部电影一经上映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日本动漫史上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萤火虫之墓》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观众。通过对《萤火虫之墓》的画面设计、情节设置,主题表达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领略日本动漫电影中的传统“物哀”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电影画面的“物哀”之美
电影画面的色彩变化不仅能够给电影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和艺术享受,还能够起到烘托电影故事背景、推动情节走向、展现电影人物心境等不同的功能[2]。影片中的大部分画面可分为暗红色的亡灵世界和浅色的现实世界,但不管是亡灵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电影画面都在原有色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抹淡淡的灰色,就像是被一层哀伤的氛围所笼罩着,这也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比较鲜亮的画面,不是出现在当下现实生活之中,而是出现在清太的回忆之中:一个是和母亲在海边游玩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母亲举着一把红色的伞,浑身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另一个场景就是一家四口站在樱花树下拍照的场景,在这里整个画面被粉色的樱花所填充,被幸福所包围,但这里的“樱花”也是“物哀”审美观的重要载体,樱花在最美的时候掉落,就像清太一家人的幸福一样转瞬即逝,令人哀婉。在大多数的灰色画面的衬托之下,那些极少数鲜艳美好的画面显得更加珍贵,从而更加突出了清太与节子的“哀”。
在“物哀”美学中,“留白”手法常常是用来渲染氛围、抒发哀感的重要手段。所谓“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的美的境界的艺术,指书画等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3]。而电影中的“留白”不仅仅指大量空白的画面,其中大面积单色色调的使用也是“留白”的一种方式,在《萤火虫之墓》的许多场景中都使用了单色画面作为背景,以此来渲染电影氛围。比如在清太知道母亲将要母亲去世时,他不忍将这一事实告诉妹妹节子,只能独自承担这份苦痛,这时电影画面中只有清太和节子二人,他们孤零零地站在偌大的操场上,夕阳把整个天空染成了暗黄色,同同暗黄色的土地连成一体。在这幅画面中就充分使用了“留白”的手法,暗黄色的天地连成一片,一种哀感便油然而生。另外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妹妹节子去世之后,电影中有一幅持续了五秒左右的定格画面,这幅画面以纯黑色为背景,清太紧紧地抱着死去的节子这一动作镶嵌在画面的正中间,画面渲染出压抑、哀伤的氛围之外,也将清太与节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在电影画面的细节处理方面,《萤火虫之墓》也表现出强烈的“物哀”之美。“物哀”就是将人的主观感情“哀”投射于客观的“物”,而且这个“物”不是一般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而是足以能够引起“哀”的那些事物[3]。在影片一開始就出现的“糖果盒”这一细节,贯穿了电影发展的整个过程:“糖果盒”一开始装着满满的糖果,兄妹二人这个时候还拥有着美满的家庭;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蔓延,“糖果盒”变得越来越空,清太和节子也被迫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生活;直到最后“糖果盒”里只有几粒小石子,兄妹俩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糖果盒”见证了清太和节子的悲惨遭遇,同时寄托着兄妹二人深厚的感情,是能够引起“哀”的“物”。除此之外,在《萤火虫之墓》快要结束的部分,也就是妹妹节子去世之后,有一段关于防空洞的画面特写,散乱的水桶、破旧的雨伞、腐烂的西瓜、坏掉的秋千,这些物品既是兄妹二人欢乐时光的见证,又是他们痛苦生活的证明,这些物品足够引起人们的“哀”感。
二、电影情节的“物哀”之美
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4]。其中第二个层次对世相的感动,就包含着对于人性人情的感动,在《萤火虫之墓》的情节设置上,高畑勋导演通过引入关键事件和人物,来展现当时战争时代下的人情冷暖。影片一开始为我们展现的就是清太在车站死去的场景,车站的工作人员发现清太去世之后,他没有丝毫的反应,好像早就习惯了这种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还有许多像清太一样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没有工作,没有事物,更没有家人,只能躺在车站的地上熬过漫漫长夜,甚至当他们死亡的时候也没有人注意到。过往的人对这样的场景早就习以为常,在经历过战争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带上了一层冰冷的面具,只能看到自己的苦痛,这充分展现出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人自危、人情冷淡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令人悲“哀”。在电影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清太和节子在阿姨家的生活片段令人印象深刻。在战争中无处可去的兄妹二人投奔到远方亲戚家中,一开始阿姨对待他们的态度是非常友好的,不仅给他们拿来暖和的棉被,而且还给他们做了可口的饭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姨得知了母亲去世、父亲也联系不上的情况之后,她对清太和节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兄妹二人冷言相向的同时,也骗走了母亲的遗物拿去变卖。阿姨还将母亲去世的事实告诉了年仅四岁的妹妹节子,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残酷的战争中,亲情显得如此的单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冷漠和无情,这无疑是当时时代的悲“哀”。
但对比清太与节子之间珍贵的兄妹之情,我们又感叹亲情的无私与美好。从战争一开始,哥哥清太就一直时时刻刻地守护在妹妹节子身边,母亲去世之后,兄妹二人更是相依为命。尽管在亲戚家遭受到冷漠的对待,但哥哥清太一直努力守护着妹妹的天真烂漫,妹妹节子也在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支持着哥哥。在离开阿姨家之后,清太和节子搬进了河边的防空洞里,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快乐时光,两个人在河里找田螺、在山上捡柴、在夜里捉萤火虫,虽然生活清苦却也自得其乐。但好景不长,妹妹节子因为长期吃得不好导致营养不良,哥哥清太被迫走上了偷窃的道路,曾经正直善良的少年沦为小偷。残酷的现实再次将兄妹俩击垮,光靠偷窃已经维持不了生活,妹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直到最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14岁的哥哥清太有着成年人般的勇敢和担当,年仅4岁的妹妹节子懂事的让人心疼,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十分动容,但他们最后悲惨的结局又让人十分难过。清太与节子之间无私的亲情,正是“物哀”美学中所包含的令人感动的人性人情的典型代表,这种在无声无息之中打动人心的情感,才是真正的美。
三、电影主题的“物哀”之美
日本四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再加上国内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使得日本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他们常常在自然中产生灵感,从而创作出富有灵气的作品。所以在传统“物哀”美学中,往往是以自然物为审美对象,通过对一花一木的观赏,从而悟出生活的滋味与人生的真谛。同时“物哀”也代表着一种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的是“瞬间美”,认为死亡是产生在生命最闪耀的瞬间,因此日本人民对于生死是非常坦然的,这也体现出日本民族的精神内涵。“樱花”作为“物哀”美学的重要载体,对于日本人民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日本的国花,同时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樱花的花期是非常短暂的,在樱花绽放的最绚烂的时候,同时也是最接近死亡的时刻,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让日本人民动情,它被认为是无常之美的一种体现,充满“物哀”的哀伤情调。人们悲叹生命短暂易逝,自然变化无常,从而愈加深刻的体会到“物哀”之感[5]。在《萤火虫之墓》中也存在着樱花的元素,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一家四口站在樱花树下合照的场景,清太和节子的幸福像樱花一样转瞬即逝,变化无常。电影《萤火虫之墓》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人的生命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是十分渺小的,生命的无常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人生的珍贵。在影片中,死亡并没有展现得十分恐怖,反而带有一种坦然的色彩,影片的主人公清太和节子在去世之后,反而是摆脱了痛苦与磨难,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温暖的世界,这与“物哀”美学中所包含的生死观是十分契合的。
电影题目中的“萤火虫”,跟“樱花”具有十分相似的意义。“萤火虫”这一意象在电影中出现了多次:在电影开始部分,“萤火虫”的出现引出了兄妹二人的出场;在影片中间部分,母亲去世之后以及在防空洞生活十分困难的时候,萤火虫再次陪伴着清太和节子;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萤火虫围在已成为亡灵的兄妹俩身旁翩翩起舞。在影片中,“萤火虫”对于清太和节子来说,是温暖与希望的化身,是幸福的象征。“萤火虫”像“樱花”一样寿命非常短暂,它只存活于夏天夜晚的短短几个小时之中,在它最闪耀的时刻也就是最接近死亡的时刻,妹妹节子最后在想象中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却同时也踏上了死亡的道路。《萤火虫之墓》通过“萤火虫”这一自然物来表现出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人们可以在对“萤火虫”的观赏之中,引发出对于人生的思考,从而达到“知物哀”的境界。
四、结语
总之,“物哀”美学在《萤火虫之墓》中展现得非常淋漓尽致,正是有了“物哀”美学的润色,电影画面的色彩构成和细节展现才能够更加完美,电影情节的设置才能更加饱满,电影主题的表达才能更加深刻。“物哀”传统对日本动漫的创作影响十分重要,包括宫崎骏、高畑勋在内的许多动漫大师都深受其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物哀”色彩。正因为如此,日本的动漫产业也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动漫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对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国产动漫的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国产动漫的发展应该在画面方面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典型细节的刻画,在情节方面也应该更加自然、合乎情理,最重要的是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富有民族精神内涵的影片,只有这样,中國动漫才能真正地走出国门,在世界动漫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长居本宣.日本物哀[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66
[2] 王志刚、臧之筠.电影画面的色彩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研究[J].电影文学.2019(03):34
[4]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05):10
[3]杨童童.论电影《步履不停》的画面对“物哀”的表现[J].大众文艺.2018(23):161
[5]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思潮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3
[6]李皓.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J].合肥学院学报.2009.26(04):70
作者简介:王泮菊,1997年8月17日出生,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新泰市,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9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