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璐菲
[摘要]影院动画人物造型赋予角色以个性和表现力强的线条和色块,丑的外形之中可以包含超越“丑”的本身之形态而形成心灵上的“美”。审“丑”主义的动画造型界定,于张扬个性、超越固定模式的自由的创作,因而这种“丑”即是美,这种自由包含着对现实的超越,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对现实假丑恶的否定。
[关键词]动画造型设计 非主流 马蒂斯 物哀
一、“丑”的动画造型之现象和概念
审“丑”历来是人们审美活动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一部优秀的动画影片中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且在商业和文化产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相比以往的唯美式动画造型风格,日本影院动画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将怪异的视觉元素融入形象创作中,而且这种迥异的美术风格极受大众的好评。这种在形式上相对美而言的“丑”的形象,将原本视觉形象设计陷入瓶颈的传统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人们对千篇一律的唯美式风格动画片造成视觉疲倦之时,很多有远见的年轻动画制作团体敏锐的察觉到需要一种新的造型理念来支撑形象创造,开始不断探索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美学风格,拓展创作模式,于是出现一些精良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形象设计非常个性化,如1988年出品的akira,由Tokyo MovieShinsha制作,其精良程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部片子,也由衷的为其视觉效应感到震惊。由studl04℃出品的《音响生命体Noiseman》,虽然只有15分钟,但好评如潮,其形象特征基本摆脱了以往单一的唯美风格,走上了个性明显的审美趋势。到了《永久家族》时,这种夸张的造型风格更加尤为明显,怪诞的人物形象和科幻色彩浓厚的氛围结合得十分流畅。到了21世纪,可以说《The Animatrix》将各种风格和“丑”的人物形象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将影院动画人物造型赋予角色以个性和表现力强的线条和色块,于丑的外形之中包含超越“丑”的本身之形态,而形成心灵上的“美”。审“丑”主义的动画造型界定,主张张扬个性、超越固定模式的自由创作,这种自由包含着对现实的超越,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对现实假丑恶的否定。
二、产生“丑”的动画造型之成囚
(一)动画艺术短片的影响。随着动画艺术短片在国际交流上越来越活跃的趋势,观众们逐渐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体验了,而更多追寻精神上的愉悦。非主流动画的核心理念是以不断创新来表现主题,无论从故事、情节、材料等制作手段都想做到艺术上的突破,这些对日本动面风格多元化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形象设计上,艺术短片不拘泥于一个框架。中国著名导演阿达制作的《三个和尚》,其视觉形象就是简单的几何图形相互拼凑,中国戏曲舞台的表演方式,获得无数业绩内外人士的好评。还有《线与色的即兴诗》,短片中从始至终采用大面积的色块和线条作为动画角色进行表演,变换的线条和与之呼应的背景音效,表现动画制作人的张扬个性和对动画艺术更高境界的追求。
(二)马蒂斯与新艺术象征主义——野兽派。亨利·马蒂斯作为21世纪最早出现的象征主义画派,马蒂斯追求线条和颜色的简化,将画面中非本质的事物尽可能的省略,这种提炼的过程就是强化那些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简约的形象在动画造型中能更好的表达角色的性格。比如《蜡笔小新》,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其形象的线条勾勒方式与迪斯尼风格的流畅曲线,略微颤抖的不规则线条更有独特的意味,这样的造型风格更凸显人物的滑稽,体现了以男女共赏为主题的家庭喜剧。
正是现代日本影院动画的角色视觉形象设计,吸收了野兽派马蒂斯的自由无拘无束的创作风格,这种艺术不仅是对以往艺术的传承,而且对拓宽未来艺术发展新领域和新视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心理学指的是对动画片的感知,从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观众有选择的去接受与自己精神体验符合的动画,并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放进动画角色中,融合为一体。日本民族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有着一种本能的危机意识,从而在精神上对问题产生深刻和复杂的审美追求,在动画的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很多影院动画的主题都和高科技、战争、人格的深层剖析有关,“丑”的动画形象也自然而然孕育而生,(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这种矛盾的感性通常在动画人物性格上有所体现,如在影片《红辣椒》中,很多角色在现实生活和真正的人格内在上是分裂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个体中存有几种极端共存的现象。
三、“丑”的形象的美学特征
“只有想不到而没有做不到的”。审“丑”主义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对角色深入领会与创作中,比普通的角色视觉形象美学特征具备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吴冠英,<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3页)。对于“丑”的形象塑造要远远难于对一般范式的唯美创造,对艺术设计有着更高的素质要求,尤其是对事物本质的敏感把握和对自己个性风格的拓展。“丑”的美学特征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个性化。传统的创作方式都是要求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动画制作人经过慎密的市场调查后,总结出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诠释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在信息发展飞速的今天,这种套路势必会造成审美疲劳,没有悬念的故事情节自然不会满足审美层次日益提高的消费群体。
赋有个性化的视觉形象设计其实是一个“物化”的过程,通过总结人物心理特点去粗存精,具体表现在形象塑造上,这种“丑”的变化跨度可以非常大,从有生命体到非现实存在的符号性物体,都可以拿来加以刻画,角色张扬的个性能够引起观众情感与精神的共鸣,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比如《音响生命体noiseman》中的nolseman),它是一个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存在,如果单单评判外表,观众很难辨识它是一个反派角色,Noiseman的造型类似于几何图形,动作赋予它材质上的特点,没有骨骼但却很柔软富有弹性,这样夸张、搞笑的造型颠覆了以往对反派角色的奸邪感,使观众念念不忘,印象深刻。
(二)简洁化。通过理解、观察,概括提炼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角色设计的主要方式是为了吸引观众并且节约制作成品,艺术家突出角色的核心问题,在夸张人物个性的基础上对局部进行变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人物的特性,再通过镜头叙事领悟到更深刻的内涵,这是传统动画角色设计的宗旨。
现代的角色设计中,更加地突出这种设计理念,简洁、明快的风格形成了新的视觉效果。青年一代受众尤为偏爱这种艺术形式,比如动画《MIND CAME》,身兼原作和监督的汤浅政明采用2d、3d、真人、线稿等多种表现手法,角色的细节几乎没有深入的描绘,没有发丝、设有衣褶、没有轻重变化。只有交待人物结构的寥寥几笔的线条勾划,这种新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开拓了新的动画角色设计理念,可以说审“丑”主义角色视觉形象将简洁发挥到了极致。这种设计理念同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有据可循,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以最概念化的线条给予欣赏着最大的审美想象空间。
(三)虚拟化。动画的本体特征就在于它的无限想象力,在《动画词典》中诠释的动画概念是“它以绘画或其他角色视觉形象艺术形式作为人物角色视觉形象和环境空间的主要表现手段,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孙立军,《动画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第38页)画画是思维发散程度大于电影的艺术,通过各种创作工具比如绘画、手工、计算机建模等,对现实存在的或者是基于现实基础创造出非客观存在的物体,在时空方面也可以拓展想象力,由于电影技术的限制,有些创意可能无法实现,但在动画创作中,限制住的只有艺术家的想象力。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驰骋在无限大的想象空间中,充分享受到虚拟性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越来越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影院动画视觉形象的设计,只有在角色视觉形象上赋予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才能使所设计的角色具备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我们应该不断尝试不同的制作思路,打开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使得我国影院动i面的风格更加具有国际性和传播性,更好的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