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拥军
摘 要: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关注学生个体对文本内容的评价,缺少对学生个体评价的再评价,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评价功能的优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应避免形式化的组内评价,夯实评价基础;避免程式化的组间评价,扎实评价质量;避免虚无化的集体评价,充实评价效能;避免指令化的教师评价,盈实评价高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之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前已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常态。小组合作的积极意义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交互能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初中语文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向文本解读和文学欣赏过渡阶段。而文本解读、文学欣赏则是对文本内容、情感的理解把握和写作手法的赏析。简言之,初中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对文章进行系统评价。具体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总将这三个维度的评价作为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也是围绕这三个维度目标的达成展开。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多能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基本评价。然而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关注学生个体对文本内容的评价,缺少对学生个体评价的再评价,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评价功能的优势。本文将结合近期在教研活动中观摩的两节《溜索》公开课进行论述。
一、避免形式化的组内评价,夯实评价基础
所观摩的两节课执教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在小组合作之前提出“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单独思考后在组内交流。这一做法无疑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只有在个体对文本进行评价之后,交流才有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未能细致检查就出现了部分学生等、靠、要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学力不够的学生不愿自己动脑筋,直接向组内更优秀的学生要答案,或者等组内交流时听其他学生的答案。这样的组内评价就流于形式,随后的评价也就缺少评价基础。
此时,教师应提出更为明确的评价要求。比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讲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然后相互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写下来。小组长再根据组员各自的评价组织组员讨论,推选出组内最优评价,同时让每个组员说出推荐意见。经过组内的再三评价,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才会完成,展示评价的基础也就得以夯实。
二、避免虚无化的集体评价,充实评价效能
要说组内的评价是基础,组间的评价是提高,班级集体的评价则是效能的体现。两节课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都有体现,而集体评价则显得虚无。集体评价是就一项具体评价内容的再评价,说白了就是形成统一的正确评价。现代教育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但相对统一的评价还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评价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这也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职责所在。
两节课都围绕人物形象和作者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评价。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人物形象的展示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溜索》一文就是通过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难的勇气表达作者阿城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价值取向。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两位教师都把这一评价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评价,也有效组织了组内、组间的评价。但在相互评价中出现的分歧却未能通过集体评价进行消弭。比如,有些小組认为“我”是懦弱的、马帮的汉子们是粗俗的,还有学生认为马帮的汉子们过的就是这种生活不足为奇,甚至有学生认为可以绕道或修桥,完全没必要如此冒险等。这些评价无疑是低幼的、脱离文本的。这些错误倾向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最多就是教师随口点评两句。如果此时安排一个集体评价环节,让学生去质疑、释疑,再形成相对一致的正能量评价,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避免指令化的教师评价,盈实评价高度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退居幕后,但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发挥作用。相反,教师的引领、把控显得更为重要。在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时,教师应深入学生进行指导,启发学生从正确角度进行评价;在组间互评中教师应发挥组织调节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级集体评价的时候则要及时发现问题、挑起问题,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评价意见;在遇到相持不下或评价偏离方向的时候要快速拿出权威意见,让课堂及时回归正轨。
教师的评价高度自然要高于学生,但不能用指令化方式,应始终本着启发、引导、点拨的宗旨进行评价。教师除了要对个体、小组、班级评价内容进行评价,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还要对个体、小组、班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方法;此外,还要对学生发表评价时的体态、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精熟文本、娴熟教学技艺。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只是一个启发、引导、点拨的师者形象,还应该是导演、演员以及评价者。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评价是基础,生间、组间评价是技能,集体评价是提升,教师评价则是灵魂。课堂上,教师精妙的评价不仅会让课堂熠熠生辉,更是学生课堂生成的催化剂。学生课堂上的获得感来自教师备课的设计感和教学的艺术感。这是教学的目标意义所在,更应该是所有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