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认知研究

2020-08-14 09:58杨鹤澜
现代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访谈认知

杨鹤澜

摘  要:汉语国俗词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及历史文化,是留学生词汇学习的难点。针对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对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选取五个国家五名学生进行访谈。对访谈全程录音,并对录音文本进行分析。总的来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对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并不理想,而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国俗词语;认知;访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汉语词汇中,有一类特殊词语,即国俗词语。所谓国俗词语,就是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或者说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非等值词语”[1](P33)。汉语国俗词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状况、民俗风情、思维方式与社会制度的词语,在其他语言中往往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等值词语。有些汉语国俗词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色彩,是汉语语言特有的语汇。王德春指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2](P8)。

来华接受高等学校本科学历教育的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在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之后,他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应具备较高的水准,同时对中国的文化也应有比较深入地了解。汉语国俗词语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接触到的汉语国俗词语也会逐渐增多。“汉语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知识文化内涵将与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习俗产生交汇和冲击”[3](P12),就此而言,通过对汉语国俗词语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汉语语言背后的文化特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能否理解并掌握相当数量的汉语国俗词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深层次的汉语语言能力。本文意在通过对不同国别的汉语言专业学生的访谈,考察他们对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并从中发现其认知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汉语国俗词语的分类并不一致。王德春将国俗词语划分为七类:1.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词语,如:旗袍、京剧、武术、二胡、古筝;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梅兰竹菊、松鹤长青;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这类词语的语义一般与历史典故密切相关,带有深刻的民俗文化烙印,如:牛郎织女、七夕、红豆;4.国俗熟语,包括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俗语等,如: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穿小鞋、外甥点灯——照旧;5.习惯性寒暄用语,如:哪里哪里、慢走;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林黛玉、诸葛亮、雷锋;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粽子”既是表示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的食物,又表示祭奠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4](P14)。梅立崇则将国俗词语分为五类:1.名物词语:算盘、旗袍、粽子;2.制度词语:禅让、屯田、科举;3.熟语:萧规曹随、病入膏肓、泾渭分明;4.征喻词语:喜鹊、松柏、荷花;5.社交词语:惭愧惭愧、不才、光临[1](P33-36)。

本文对国俗词语的分类主要参照了王德春的观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调整:一是保留了王先生分类中的五类,即1.2.3.4.6;放弃了其余两类,即习惯性寒暄用语和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二是考虑到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情况,增加了新时期国俗词语这一类别。也就是说,本文对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进行访谈的汉语国俗词语类别包括六类:1.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国俗词语;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国俗词语;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4.国俗熟语;5. 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6.新时期国俗词语。

二、研究设计

(一)访谈对象

本次访谈的对象为东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国别为韩国、日本、朝鲜、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从这五个国家中各选一名留学生。选取对象的汉语学习年限基本在三年以上,汉语水平全部通过HSK5级。五名同学中有两名男同学,三名女同学。选择的五名同学在班级中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和中等偏上水平,而没有选择成绩优异和成绩略差的同学。因此,这五名同学的访谈反馈较为客观,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可信度。

在本文中,这五名同学分别用A、B、C、D、E指代。他们分别为:A.金同学(朝鲜),男,学习汉语三年;B.德同学(俄罗斯),女,学习汉语三年;C.古同学(日本),男,学习汉语五年;D.塔同学(乌茲别克斯坦),女,学习汉语四年;E.崔同学(韩国),女,学习汉语三年半。

(二)访谈内容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对不同国别的学生的深度访谈中,获取已经具有较高汉语水平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对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加以探讨。

本文使用了跨个案分析(cross-case analysis)方法,把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整合在一起,并对每个中心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分析。访谈中的国俗词语共有30个,是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所选取的,既具有代表性,也体现出一定的覆盖面。访谈中所设计的问题,既具有针对性、自由性,也在多人访谈中体现了重复性。访谈中,对每位同学询问问题的数量并不固定。

在访谈中,对每位同学都会询问30个相同的国俗词语,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意义作出解释,并回答关于国俗难度与兴趣度的相关问题。在这30个国俗词语中,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国俗词语有五个:四合院、胡同、甲骨文、二胡、中山装;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有五个:二十四节气、阴阳、八卦、梅兰竹菊、中庸;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有五个:七夕、红豆、嫦娥、丝绸之路、科举;国俗熟语有五个:三顾茅庐、穿小鞋、马后炮、说曹操,曹操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有五个:诸葛亮、西施、林黛玉、红娘、陈世美;新时期国俗词语有五个:给力、剩女、春运、希望工程、二胎政策。

(三)访谈时长

每位同学访谈时间为半个小时左右。

(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对五位不同国别的同学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并分别对每一类别的国俗词语作出分析,以期得出五名留学生对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

三、访谈分析

下面,就对五位留学生的汉语国俗词语认知情况进行考察。笔者先将对他们的访谈情况如实记录下来,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分析。

(一)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国俗词语

1.四合院

A:就是北京老人经常住的地方,(什么特点呢?)四方面都有房子,我看过图片。

B:是古代的那个中国房子,四个在一起,这样的创造一个小小的小区,这样,好像是。北京比较多。

C:能猜到,就是一个房子面对面,四个方向,以前听过,忘了。

D:不是在北京的那个房子么?这个,具体特点不太清楚,上课的时候看过照片。

E:一个院子,听过,四个院子,人住的地方,我没见过,但是听过。

2.胡同

A:小胡同吗?就是那种很窄的小巷子,(哪座城市是胡同的代表呢?)这个不太知道。

B:不知道。

C:胡同就是一个街道,小路,墙和墙中间的小路。在北京有很多胡同,上次去了。

D:这个我不太清楚。

E:胡同我去过,南锣鼓巷那边就是胡同,我很喜欢那种气氛,这次去我也去看了。

3.甲骨文

A:甲骨文就是中国古代的汉字,古时候没有纸的时候,刻在甲骨上的文字。

B:是中国古代的汉字,写在鳖上。

C:甲骨文是中国的一个字形,字体,刻在骨头上,没有纸的时候。

D:古代汉字,它们在乌龟壳上写的。

E:甲骨文,骨头的骨,是不是中国印章上的文字?

4.二胡

A:二胡是乐器,我看过。(看过实物?)对,看过。

B:这个没听过。

C:二胡是一种乐器,有两个弦的乐器,像吉他的乐器,就是中国的。

D:不太清楚。

E:二胡,二手什么呢?

5.中山装

A:很久以前穿的衣服,民国时期,差不多是那个时候,朝鲜人还经常穿。

B:可以猜到,是衣服,中国风格的,爬山的时候穿的,看这几个字,可能是这样的。

C:中山他年轻时候穿的一个服装,带扣儿的,好几个扣,看过照片。

D:不知道。

E:中国的衣服,中国传统衣服,中山装,现在也穿吧,看的时候,婚礼上也有穿中山装。(是古代的服装吗?)不是古代的,现代的衣服。

在这组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国俗词语中,五位学生对它们的认知情况排序如下:四合院>甲骨文>中山装>胡同>二胡。就访谈来看,如果同学们看过相关图片(照片),或者到某地参观过实物,就会对这些国俗词语有明确的认识。通过词语的字面意义或者语素来推断含义,未必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如B同学对“中山装”的猜测,她理解是爬山的时候穿的。总体来看,在五位同学中,两名男生(A和C)的回答较好,用语也较为准确。从他们的语言表达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虽然明白该词语的意义,但是在表达上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十分准确地描述该事物,这也反映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本组词语的回答准确率为68%。

(二)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

1.二十四节气

A:大概是季节吧,什么比如一个立春啊,跟天气变化有关系。

B:一个节日吧。

C:没听过。(立夏、立冬?)啊,日本也有这样的。

D:没听过。

E:二十四节气?(立冬、立夏?)嗯,大概明白。

2.阴阳

A:这个没听过。

B:不清楚。

C:阳历和阴历?不太清楚。

D:不太清楚。

E:阴阳?阴,不下雨,有阴的天气。

3.八卦

A:八卦是,我不知道是人们经常八卦一下的那个八卦吗?(不是)哦,懂了,那是中国的道教有关的,我在电影里看到过,知道一些,但是不知道怎么说。

B:也不知道。

C:完全不知道。

D:没听过。

E:八卦真的不知道。

4.梅兰竹菊

A:是植物,梅花和竹子应该是岁寒三友,菊子?不知道,梅花和竹子表示高雅脱俗,很坚强?这个意思吧。

B:竹菊好像听过,但还是说不清楚什么意思。

C:评价吧,一个东西评价。不是,一个花,四种植物,每个都不一样,冬天,秋天,以前那个诗里边出现这些植物,中国人的内涵,是好的意思。

D:在中国画里有,它们是一种关于画的一个名字。画画看到过。

E:菊应该是花,梅是花,我觉得相关花,应该写了很多花,很漂亮的意思,色彩?

5.中庸

A:不知道,没听过。

B:不知道。

C:中庸就是普通,一般。(不好也不坏,是这个意思吗?)嗯。不是吗?

D:没听过。

E:不知道。

在这一组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中,五位学生对它们的认知情况排序如下:梅兰竹菊>二十四节气>八卦>阴阳/中庸。可以看出,五位留学生对这一组词语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如,“中庸”和“阴阳”,大家都不明白这两个词语的基本含义;再如,“八卦”,只有朝鲜男生通过电影了解一些,知道它跟道教有关,但是对“八卦”的具体内涵也不能给出确切的解释。关于“二十四节气”,在老师的提醒下,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同学明白了其大致內涵,而来自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同学则完全不明白其意思。关于“梅兰竹菊”所象征的精神内涵,朝鲜和日本的两名男生可以部分理解其意义,乌兹别克斯坦同学在中国画里看到过其图画,但是对于其内涵不了解,其他两位同学则不明白“梅兰竹菊”所蕴含的文化意味。通过同学们对这五个词语的回答,可以发现,反映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是同学们认知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像“阴阳”“中庸”这些深层文化词语,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涉及到,因此,基本不理解其文化内涵。本组词语的回答准确率为16%。

(五)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1.诸葛亮

A:诸葛亮知道。

B:几个名字我都没看到过,我知道朱熹、李白。

C:知道,表示很聪明,很有智慧的人。

D:诸葛亮知道。

E:诸葛亮知道,表示很聪明的人。

2.西施

A:就是中国四大美女,很漂亮的女人。

B:名字没看到过。

C:一个很漂亮的女人。

D:中国一个有名的美女,指的是最漂亮的女人。

E:不清楚。

3.林黛玉

A:《红楼梦》里的人物吧,是女的吧,美丽的?特点不太清楚。

B:没看到过。

C:不知道。

D:不知道。

E:不知道。

4.红娘

A:没听过。

B:不清楚。

C:一个女人,在男人中很受欢迎的女性,日语里有这句话,“红衣点”。

D:红娘是名字吗?也是表示漂亮的女性。

E:紅娘?红色的?表示什么呢?

5.陈世美

A:不知道,谁啊?

B:没听过。

C:没听过。

D:不知道。

E:不知道是谁。

在这组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的词语中,五位学生对它们的认知情况排序如下:诸葛亮>西施>林黛玉/

红娘>陈世美。学生们对诸葛亮的熟悉程度最高,这是与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分不开的。关于“林黛玉”,只有一位同学知道她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但是林黛玉寓指哪一类女性,性格特点又是什么,该同学则不能给出准确的答复。关于“红娘”,学生们的认知程度偏低。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同学指出在日语里有类似的词语,指的是像交际花那样受男人欢迎的女性;还有一位同学猜测红娘的意思是漂亮的女性,这同样反映了仅从字面上推断国俗词语,有可能会曲解其意。最难的一个人名是“陈世美”,学生们都表示不知道、没听过。本组词语的回答准确率为28%。

(六)新时期国俗词语

1.给力

A:很顺利的意思,很带劲?看到过,正能量那种。

B:听过,不记得意思啦,不记得了。

C:老师给我力,一个词啊?不行,有劲?给没有力量的人,老师对我说什么,运动员什么的,给运动员力。

D:给力?有可能给其他人力气?

E:给力,给力量?给他运气的意思,加油。(说他很给力)不行,就是单独用,给力!给力!加油!

2.剩女

A:剩女是没结婚的女人?(20岁没结婚的也是剩女吗?)那就是该结婚的时候没结婚的女人。

B:乖乖的女生,不是吗?

C:一直工作的,高学历,还没结婚的女性。年纪大一些了。

D:不知道。

E:剩女,只剩下女生,女生比男生多?女生人数更多,所以结婚的话,女生是剩女嘛。新时代女生嘛,不想结婚,所以剩女嘛。

3.春运

A:就是春节的时候那个交通和运输这个意思吧。

B:我觉得春是春天,运是转运,我觉得春运是春天转运的东西。

C:是指春节时间的交通运输,是外地人都回家嘛,是指那个时候的交通。

D:我知道春运的意思,我觉得应该是春节前大家都坐火车,坐大巴,坐飞机回家过年的现象,导致火车站等地方都人山人海。

E:我觉得是春节时运行的,像那种地铁或火车。

4.希望工程

A:之前没有听说过,我的理解是扶贫和爱心工程啥的吧。

B:希望工程,我觉得这个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是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样。

C:我觉得是一种慈善活动,帮助家庭环境不好的,没办法上学的,帮助他们学习,算是捐钱吧。

D:我不太知道希望工程的意思,但我猜这可能是跟实现自己的希望有关系,或者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工程,目的是实现某人的希望?

E:给贫困的孩子们还是贫困家庭,帮助那些人的一种事业,或者是政府的一种政策。

5.二胎政策

A:为了控制人口,不能生二胎,不对,现在是可以生二胎了,现在人口老龄化,可以生二胎了。

B:两种政策吗?

C:以前中国独生子女时代,改了,可以生两个子女。

D:不太清楚。

E:两个孩子的政策,是吗?本来中国只生一个孩子,现在生两个孩子吧,让人们希望出生两个孩子。

在这组新时期国俗词语中,五位学生对它们的认知情况排序如下:春运>希望工程/二胎政策>剩女>

给力。关于“春运”,它是中国当代社会春节时期特有的运输现象,同学们可能在课文中学习过这个词语,也可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对该词的解释比较理想。关于“希望工程”,日本古同学非常好地解释了该词的意思,其他同学也知道它是一个帮助贫困家庭(孩子)的工程,类似于慈善活动。对“给力”这个词的解释则很有意思,有三位同学通过字面来理解其意义,表示它应该是“给……力量”的意思。这反映出学生们对汉语的造词法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猜测出这是个离合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仍然与“给力”的实际含义有出入。本组词语的回答准确率为58%。

笔者对五位同学就30个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准确率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五位同学对国俗词语认知准确率统计

受访

同学 金同学 古同学 塔同学 崔同学 德同学

认知

准确

率 70% 47% 27% 23% 13%

从表1可以看出,准确率最高的是金同学,他对中国的时政、当代社会及传统文化方面有较深的了解,这是与他有意识地学习、掌握中国文化分不开的,同时他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中国文化。古同学学习汉语已有五年,态度认真,对中国历史颇感兴趣,因此,对很多国俗词语都有很好的理解和领会。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塔同学,她的认知情况要好于另外两位女同学,这主要是因为她热爱中国文化,虽然处于不同文化圈,但是她富有热情,积极进取,对一些词语的解释比较到位。崔同学和德同学对中国文化兴趣不高,接受国俗词语的渠道比较单一,仅限于课堂学习,因此,她们的成绩不是十分理想。

笔者还对五位同学就六组汉语国俗词语的反馈准确率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六组国俗词语学生认知度统计

国俗词语

类别 反映中国特有事物词语 新时期国俗词语 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词语 国俗

熟语 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词语

反馈准确率 68% 58% 28% 28% 24% 16%

从表2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可以直观获得信息的、反映中国特有事物词语的认知度最高,而对较为抽象的、含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词语的认知度最低。

在访谈结束后,笔者还对同学们询问了如下问题:你觉得上述词语是否有难度;知道的词语是课上学的多一些还是课外学的多一些;你对国俗词语是不是有兴趣;你觉得掌握一些国俗词语对了解中国文化和提高汉语水平有没有帮助。反馈结果是:两名同学(D和E)觉得有一定难度,其他同学感觉还可以。回答问题最好的A同学和C同学,除了课上学习外,还会在课下通过看电影、读书等方式学习国俗词语;而其他三位同学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学习。五位同學都对国俗词语很感兴趣,觉得这些词语很有意思。他们也都认为,掌握国俗词语对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水平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通过对六组30个国俗词语的访谈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学习汉语在三年以上,并获得HKS五级证书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留学生,他们对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并不理想,而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回答问题较好的金同学和古同学,都表示自己在课上和课外都会学习这些词语,这既反映出汉语学习渠道多元化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学习者个人应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仅仅在课堂被动接受教育。

我们还注意到,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学生对某些国俗词语在基本了解意义的情况下,却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反映出其口语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完全依靠汉字的字面意义去猜测国俗词语,其准确率相当低。留学生有时会采用语素分析法、词义叠加法或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词语的含义,但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汉语国俗词语。国俗词语是具有独特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词语,如果不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民族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地推断出词语的内涵。

在韩国和日本的语言体系中,存在一些与汉语国俗词语形体相同的词语,但两者的语义并不相同。可以说,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学习汉语国俗词语时,是有先天的文化优势的,不过,也存在想当然的认知偏误。不能仅从字面上看到与本国词语相同或相似便与之画等号,这是日韩学生需要注意的。而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在学习汉语国俗词语时,会有相当难度,但正因为本国语汇中不存在这类词语,反而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这也可以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汉语国俗词语是中国深层文化与历史观念的反映,受访同学都表示出对汉语国俗词语的极大兴趣,都认为掌握国俗词语对于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水平有很大帮助。何阿暖、张虹指出,汉语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国俗词语的含义不能在教材中得到充分解释,二是国俗词语的含义在文化中不能感同身受[5](P34)。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格外重视这类文化词语的教学。文化词语是“词语的语义与特定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最主要体现方式”[6](P84),就此而言,扎根汉语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使命所在。“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观念,对外汉语教学就等于失去了纲,失去了基,失去了主宰和灵魂”[7](P85)。在针对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学中,汉语教师应担负起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重视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梅立崇.汉语国俗词语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 1993,(1).

[2]王德春.国俗语义学和《汉语国俗词典》[J].辞书研究,1991,(6).

[3]刘晓娟.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6).

[4]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

[5]何阿暖,张虹.国俗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19,(22).

[6]丛珊.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汉语国俗词语调查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7]赵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误区和目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3).

猜你喜欢
访谈认知
刘再复访谈录
第二语言教学中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