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悟

2020-08-14 01:42职武营赵同森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陈式无极太极

职武营 赵同森

(1.焦作市太极拳研究会,河南 焦作 454000;2.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是“学”的过程,这是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入门捷径,“修行”则是“悟”的过程。师傅教了,自己学了,但没有“悟”出太极拳的精妙之道,说明太极拳学的还“不到家”。只有把师傅的“教学”和自身的“悟”结合起来,太极拳的功夫才能越练越深、越练越高。比如武式太极拳宗师武禹襄,先学陈式太极拳老架,但没有悟到太极拳的“道”,后到陈家沟向陈长兴学太极拳老架,但因陈长兴年迈不能教授,随后陈长兴推荐武禹襄到陈式太极拳大师陈清萍那里学习陈式新架(即小架), 最终“悟”得陈式太极拳的真谛。随后武禹襄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实践创编了武式太极拳。可见, 太极拳必须以“学”为始, 以“悟”得“道”,只有“悟”得了太极拳之“道”,才能感受到太极拳之神奇与神秘。

1. “无极生太极”——无极之境

太极源于无极。无极生太极,有了“无极”才有“太极”。陈式太极拳的起势(歌诀云:“顶天立地人中央,浑然一片无极像,灵机一动太极意,气运四正四隅方”)[1]和收势(歌诀云:“双手托天又按地,独我自在中间立,太极有形归无极,唯我独知此中意”)[1]都强调太极拳由“无极”起到“无极”终。所以,只有了解“无极”才能了解“太极”。

我国古人认为,万物起源于气。我国传统哲学则把原始混沌之气称为无极,它是派生宇宙万物之本源,而总结天地万物之理,便成了太极。无极之境是静止的,意理行而生太极。练习太极拳首先从无极起。所谓无极就是空心、静心,心无旁骛,达到无思、无虑;无忧、无喜;无怒、无恐、无惧;无刚、无柔等境界,这一境界也叫无极之境。从太极起势到太极收势,以无极之境起,以无极之境终。在练习中要做到排除杂念,平心静气,无思无虑、无喜无忧、无恐无惧、无柔无刚,心静身松。静则无极,动则太极,这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更高层次。二是由无极到太极的关键是以意行气。由无极之境的静到太极的动,其核心在于人的“意气”。人门说太极拳既是一种拳,也是一种气功。作为拳要符合阴阳开合之理,作为气功则要以意行气。练拳时动作上要依太极拳之拳理,身要松,心要虚,动作要柔,内气才能充盈。太极拳要求的不是逞强好胜,而是要“虚心”“静气”“谦恭”,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以顺为主,无刚无柔。在演练时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为主,意气合一,节节贯穿,才能感到太极之神奇。三是学习太极拳不仅要练拳更重要的是在练人生的一种态度,要儒而不刚,谦逊而不骄躁,虚心而不张扬。这样久而久之,练拳时的心态就会成为自己人格中最重要的东西,刚柔相济,儒雅处事,刚正不阿。

2. 太极生两仪——刚柔相济

为了表示“无极”,我国古代哲学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圆圈,即“〇”。无极是静止的,动则成太极。人们常说:“太极是个圆,阴阳在里边”。什么叫“太极”呢?所谓“太”字原为大。什么最大哪?天。《彖》上讲:“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2]“乾”即为天,“元”是始,乾元即是天道之始,它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造化生动力的资源。“大”字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当人们想表示比“大”字含义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的底下又加了一点,成之为“太”,含义为无比、无际、无止、无沿、无上,比大还大,更上一层,直至虚灵。“极”愿意为房屋中间顶端之木,即最高、最上,表示极限。由极限到无限,在自然状态中形成转化。为了表达此意,古代的道家把太极形象为“圆”,意为太极是一气循环,由运动而分阴阳,但是这个“圆”与前文的无极图类似,无法区分,更难以表示因太极所动而产生的阴阳两仪之变化。于是,道家们便又制出了阳动阴静图,既表示阴阳,同时也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补,各为其根,也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分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如下图)

(黑色部分为阴,白色部分为阳)(无极向太极转变图)

由无极到太极,由太极到阴阳,从中可悟出演练太极拳时应注意的事项。一是太极是个圆。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要以圆为主,不能向外家拳一样,“直来直去”,所有的动作必须是“圆形”或者“弧形”。 而从陈式太极拳中演化而来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囫囵架等太极拳都继承了陈式太极拳“圆”之要义,“无圆不成太极”。陈式太极拳除了动作上的圆以外,更加重视“缠丝劲”,缠丝就是一种圆的运动。以手为例,大拇指向外翻叫正缠,大拇指向内翻叫逆缠。“缠丝劲”可体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手臂、大腿、身体等都有缠丝。通过缠丝劲的训练,可以使身体各个部位的“筋”被拉长,体质获得增强。缠丝劲的训练是陈式太极拳独到之处,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如果说无圆不成太极,那么无缠丝不成陈式太极,没有缠丝劲,就不是陈式太极拳。有人对缠丝劲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劲的大小就如同风一样,风小吹不倒人,风大才能把人吹倒,就像大风把树刮倒一样,但如果再加上龙卷风,不仅能把树刮倒,而且能把树连根拔起来。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像龙卷风一样,旋转上升,左右不定,不仅要吹其“根(基)”还要断其“(生)命”。其实笔者曾有过这样的大胆猜测,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它紧邻黄河,每到黄河汹涌澎湃之时便会产生许多漩涡,长年住在黄河边的陈王庭,可能从黄河流水的漩涡中理解了太极图之奥妙,由此创编了陈式太极拳。没有黄河文化,可以说陈式太极拳是创造不出来的,当然陈式拳种中也包括对其它拳种的吸收,但要深入了解太极拳之奥妙必须有原形启发,而黄河之水恰恰起到了启发作用。

二是阴阳互补与互济。太极生两仪,实际上就是阴阳。在演练太极拳时,人站立当场,虚心静气,天地人合一,进入“无极之景”,此刻自己即无极,无极即自己,原始混沌,一圈围绕自己,达到无思、无虑;无忧、无喜;无怒、无恐、无惧;无刚、无柔等境界。在此境界中,静则原始混沌,动则阴阳相生。一动一静,阴阳自成,由无到有,由虚到实,由柔到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生而又相克。相生在于一气循环,阴阳相克在于克敌致胜。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方可达到阴阳互济。在演练太极拳时要遵循自然,挥洒自如,坚决不要“克意”求之。“克意”求之则往往使太极拳练“跑”了架;要达到阴阳相济,必须遵循自然,虚心静气,方为无过。

3. 无为而无不为——不丢不顶

“无极”之境就是遵循自然,达到心无杂念,自然顺畅。这一状况在道家来看就是“无为”,在佛家来看就是“空”。太极拳由“无”“空”到“松”、由“松”到“柔”、由“柔”到“刚”,既体现了太极拳功力增进的程度,也体现了太极拳法律功夫的大小或强弱。太极拳是“掤”劲拳,力量是向外向上的,也就是把别人的劲力“掤”出去,不让别人的劲力打到自己身上。要做到“掤”劲, 并且要在“掤”劲中求得松柔即“无为”,就需要有一定的“听”劲即皮肤的感觉,有了“听”劲才能随时转换自己的动作,不仅能把对手的劲“掤”出去,也能在自身动作转换中制服对方。“掤”劲既不要使对手感觉到力量,也要在“听”劲的参与下使“无为”变得“无不为”。太极拳看上去柔软无力,但柔到极致即为刚。当然, 太极拳除了“掤”劲以外, 还有“捋、挤、按、採、挒、肘、靠”等七个动作,它们与“掤”一起形成了“太极八法”。“掤”是太极拳的“首劲”,其他“劲”都服从“掤”劲, 而要在太极拳中做到“无为而刚”,一要从拳架的练习中懂得自己的“劲”,二要在太极推手懂得或获得“听”劲, 有了“听”劲, 才能灵活运用太极八法,在技击中做到“无为而刚”。太极拳中的“掤”劲,也强调以弱胜强。两人推手中,当对方的力量很大,“掤”不住对方时,在“听”劲的基础上,手上的劲要“转”,“转”到一定程度要“捋”,对方的动作在用上“挤”,当对方的“挤”劲过来以后, 自己要用按破解对方的“挤”劲。在太极拳推手中处处可以体现以小力胜大力。太极推手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柔为主,以顺为则,不丢不顶,不以力抗,松柔相随,循环往复,缠绕击敌。“柔”就是无力, 无力之极即为刚; “顺”就是顺着别人劲走,不与别人较劲;“不丢”即为粘,“不顶”即为顺, 在缠绕中,寻找对方破绽,制服对手。

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即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它不仅能够体现我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也能在体会这些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学会做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学习陈式太极拳要在师傅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在苦练中不断体悟、揣摩太极拳中那些人生哲理,才能更深刻体会太极拳之奥妙。

猜你喜欢
陈式无极太极
游太极洞
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构建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无极归一
太极Ⅱ
陈式太极拳大师——杨文笏
陈式太极拳研究述评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