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古陶瓷文化与焦作全域旅游发展构想

2020-08-14 01:42张新顺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焦作全域陶瓷

张新顺

(焦作市文物勘探队,河南 焦作 454000)

1. 焦作古陶瓷文化概况

焦作古称山阳,因位于太行山南而得名。早在8000年前,古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焦作现有数十处裴里岗、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有博爱西金城、温县徐堡两座龙山文化城址和雍城、隤城、南阳邑、山阳城四座古城。自商周至秦汉,焦作就是中原文化核心区,并且也是在太行山南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促成了焦作地区特有的古陶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使得焦作古陶瓷文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 焦作地区的制陶历史

焦作北临黄土高原,南为沁黄冲积平原,黄土埋藏深厚,为陶器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火的使用和焦作北部山区天然的林业、煤炭资源,为制陶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清乾隆版《怀庆府志》载:“宁封子者……世传为黄帝陶正。……封子积火自烧……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1]黄帝时的陶正宁封子就在焦作烧陶,死后葬于修武北山,被后人尊称为陶祖、陶神。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制陶技艺,使陶器的烧造在焦作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仰韶、龙山时期的彩陶和磨光蛋壳黑陶及商代的原始瓷,在焦作地区均有器物出土。两汉时期,随着制陶技术持续发展,焦作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制陶业高峰期。在汉代城址山阳城附近,开始大量烧造日用陶器、明(冥)器、建筑用陶和陶塑艺术品,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建筑明器——陶仓楼气势宏伟、高大巍峨、结构复杂、彩绘精美,在国内同类器物中独树一帜,直观表现了汉代建筑物的建造技艺,是两汉时期储粮技术和住宅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汉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们丰衣足食的真实写照。焦作地区出土的陶仓楼融雕刻与彩绘为一体,图形繁简有致,疏密对应,具有独特的装饰美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艺术瑰宝,充分见证了焦作地区制陶业高超的手工技艺和制陶水平。

1.2 焦作地区的制瓷历史

瓷器的出现与陶器的烧造技术密不可分。后期人们发现用高岭土可烧制出比粘土更加坚硬的器物。焦作北侧太行山古地层中孕藏着丰富的煤碳和瓷土这两种重要制瓷原料,地表上分布着诸多季节性河流以及充足的地下水资源,为古代焦作烧制陶瓷、取水淘泥及舟楫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焦作位居安阳、洛阳、郑州、开封四大古都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北宋以前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唐至北宋时期,焦作迎来了第一个制瓷业高峰期。以当阳峪等为核心的制陶作坊开始学习巩县窑绞胎、搅釉等制瓷工艺,于宋金时期发展成为以磁州窑系为主的陶瓷生产基地。焦作现有定和窑、店后窑、月山窑、白坡窑、柏山窑以及当阳峪窑六座始烧于唐五代时期的窑场,是焦作地区瓷器发展的先声,为两宋时期以当阳峪窑为代表的窑群兴起奠定了基础[2]。焦作当阳峪窑口从唐代开始广泛学习全国各地窑口技术之所长,逐步形成以当阳峪窑为中心窑场的庞大窑群,烧制出诸多精美瓷器,适用于不同阶层。当阳峪窑的装饰技法有绘花、划花、刻花、剔花、印花、锥刺、填彩、镂孔、绞胎和绞釉等十一类。也有几种技法汇集一身,如绞胎、绞釉、红绿彩和剔花。有“以绞胎取胜,又以剔花著称,刻、填、绘、划间作”之说[3]。绞胎瓷始于唐、盛于宋、终于元,是以坯体色彩纹理变化而形成的特殊陶瓷。其纹饰由胎而生,胎中求变,表里如一,一瓷一面,变化无穷,装饰丰富,工艺性强,素有“瓷中君子”之说。北宋时期,当阳峪窑将绞胎瓷工艺发展到极致,烧制的器形有碗、盘、罐、枕等,纹饰多种多样,有羽毛纹、编织纹、水波纹、麦穗纹等,开创了中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当阳峪窑虽为民窑,但烧制出的陶瓷产品“白如雪、黑如漆、红如朱、绿如翠、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花如锦、凝如脂、润如玉、坚如铁、美如画。”宋崇宁四年当阳峪窑神碑载:“成器曾将汴国(呈),当时见者增羞愧。”说明当时当阳峪窑烧制的瓷器精品曾被宫廷选用。宋金时期,焦作李封窑烧制的天目瓷也盛极一时,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天目瓷是黑色带有紫色及酱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的建窑瓷器。北宋盛行斗茶之风,宋徽宗亲自撰写《大观茶论》有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将建盏确立为宋代斗茶第一茶盏。约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之为“天目瓷”。解放前,日本小山富士夫曾在焦作市李封村一带收集天目瓷,除素天目外,尚有油滴、白覆轮、免毫花、玳瑁斑等,器形有碗、瓶、罐、钵、皿、壶、器盖等。小山富士夫称此为“河南天目”。焦作李封窑烧制的天目瓷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系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河南天目瓷窑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焦作为金国属地,当阳峪等窑继承北宋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和传统工艺,利用北部山区天然的瓷土、煤碳、水源等资源,四处设窑,积极发展制瓷业,并烧造出一批佳品,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元代以后,制瓷业衰落,数量锐减。明清时期,虽仍有少数民窑存在,但无论从规模、数量上,都无法同宋金时期相媲美。明清以后,焦作市区的李河等窑又重燃窑火,延烧至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目前,焦作市共有古瓷窑址五十余处,星罗棋布于焦作多条河流两岸及附近(见图1)。

图1 焦作古瓷窑遗址分布图

2. 焦作全域旅游发展前景

近年来,焦作市大力发展山水旅游,力图将焦作建设为生态城市、养生城市。并且焦作连续四次获“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殊荣,顺利入选“二十大最受关注国内旅游城市”,首度获得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奖,成功加入亚太旅游协会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2017年又被《中国国家旅游》评为“年度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焦作的城市影响力逐年攀升,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太极文化、山水焦作更是享誉海内外。“十三五”期间,焦作将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要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社会,建设国内知名山水旅游城市。《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又将焦作、修武、博爱列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提出:“发展全域旅游……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三十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一核两带四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整合南水北调中线沿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打造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见图2)。”[4]

图2 全省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图

焦作市也编制了《焦作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初稿、《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焦作市中心城区及“十三五”旅游规划》工作进程,出台了《关于焦作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来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焦作是唯一一座南水北调工程从城区穿过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工程,规划打造“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开放式带状生态公园,”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盘活城市资源,建设生态文化美丽新焦作。同时,焦作还是河南省十八个地市中唯一一座城区与山区相连的城市,处于南太行旅游区、南水北调绿化带、沿黄旅游带交叉重叠区域,依托焦作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达”字型高速公路体系和“五纵五横”干线交通公路网,连接着重要旅游城市和品牌景区, 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景和空间巨大。

3. 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构想

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 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目前,国内已成功推出了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名人足迹寻访等特色文化旅游,但古陶瓷文化旅游尚未开通,仅部分地区对著名窑口恢复了仿制工艺,烧造出一批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瓷器精品。

焦作具有悠久的古陶瓷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对焦作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社会,建设国内知名山水旅游城市锦上添花。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及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今年“两会”,国家设立文化和旅游部,以此来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文化战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已经高调启动。2017年至2018年,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让人民群众“无障碍”“零门槛”接触文化,让观众感受到原来文物如此珍奇、历史如此璀璨,古今文脉如此通达。让观众亲近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聆听一首首经典诗词,犹如观赏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场景,倾听远古的天籁之音,感受往古的文化滋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对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提出以下设想。

3.1 市政府应重视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在全国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中的创新性

由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创建焦作古陶瓷文旅公众号,组织文物和旅游部门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让公众充分了解我市独特的古陶瓷文旅资源,吸引公众和社会上热衷文旅事业的单位、企业、村镇和个人积极参与赞助,合作投资,形成全民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再由文物部门对焦作古瓷窑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调查、勘探,全面了解各窑址的准确位置和分布情况后,对当阳峪、李封、西王封等知名窑口进行系统性考古发掘,确定窑口具体的文化内涵、烧造技艺等,邀请国内文物、旅游、规划、设计、园林等部门组成专家组进行科学研讨论证,根据各窑口不同的时代特征、产品特点和自然景观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建设如当阳峪古陶瓷旅游小镇,恢复当阳峪绞胎瓷、白底黑花、剔划花、剔刻花、酱釉等制瓷技艺。利用旅游小镇制瓷街区、手工作坊体验馆,充分展示焦作独具匠心的制瓷技艺;建设李封天目瓷茶文化休闲园区和宋文化历史街区,推出茶艺表演,再现宋代斗茶文化的繁华盛景,还原宋代社会繁荣景象;建设当阳峪古陶瓷博物馆,将焦作地区知名窑口的瓷器、瓷片如当阳峪绞胎瓷、李封天目瓷、西王封红绿彩瓷等推出展览,充分展示焦作丰富的古陶瓷文化内涵。将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建设成为全国古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形成独具焦作特色的古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3.2 打造“焦作绞胎瓷,表里如一,瓷中君子”的文化品牌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她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人文精神和城市灵魂。北宋时期,焦作当阳峪窑将绞胎瓷工艺发展到了极致,烧造的绞胎瓷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瓷中君子”的美誉。我们可以将“绞胎瓷”作为焦作城市名片,建设“瓷中君子”城市地标和主题公园,让“瓷中君子”文化品牌飞进千家万户,深入每一位市民心中,提升焦作人民诚信、质朴的文化自信,树立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网络信息(互联网+),将焦作“瓷中君子”文化品牌向全国文化旅游产业中推广,在国内著名城市、机场、港口、景区进行大力宣传,以焦作“绞胎瓷”文化名片向国内外游客发出“君子”之邀,邀请游客到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中寻瓷,游中懂瓷,游中赏瓷,游中制瓷,瓷中品茶,感受焦作古陶瓷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我们可以利用真实的古陶瓷手工作坊区和现代高科技三维技术,再现古代焦作窑烟四起、舟楫往来的古陶瓷生产盛会,让旅客穿越千年,置身其中,充分享受焦作古陶瓷特色文化的滋养和氛围,呈献给游客完美、深度、全方位的文化体验。世界通过瓷器认识中国,我们也要让海内外游客了解“瓷中的君子”——焦作。

3.3 打造焦作古陶瓷文化专线旅游廊道

“全域旅游是焦作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旅游廊道建设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最佳突破口”[5]。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开通后,除邀请海内外游客观赏游览,还可以依托河南省“一核两带四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和便利的交通公路网,建设连接省内全域旅游30个地市之间的古陶瓷文化专线旅游廊道,形成跨区域互联环游。旅游廊道由自驾游快行主线机动车道、自行车慢行系统辅助车道和健身步道三种道路体系组成。以古陶瓷文化和沿线自然景观为主题,采取旅游廊道+运动休闲+城市文化+美丽乡村+民风民俗等多元化空间模式进行。根据每条专线旅游廊道不同的文化内涵,分段建设各自不同的文化驿站休闲区和制作古陶瓷文创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服务体系。如把焦作汉代各式陶仓楼与济源古代建筑群连成一线,建设陶仓楼文化驿站休闲区,制作陶仓楼文创产品;把焦作唐墓出土的唐三彩与洛阳巩义黄冶窑址连成一线,建设唐三彩文化驿站休闲区,制作唐三彩文创产品;当阳峪窑、矿山窑、恩村窑的绞胎瓷与巩义黄冶窑创烧的绞胎瓷连成一线,建设绞胎瓷文化驿站休闲区,制作绞胎瓷文创产品;焦作李封窑的黑釉天目瓷与鹤壁集窑、荥阳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鲁山段店窑连成一线,作为“河南天目瓷”的专题参观考察与系统研究,建设天目瓷文化驿站休闲区,制作天目瓷文创产品;焦作金元时期的砖雕艺术可与洛阳、南阳、淮阳、郑州等地两汉至宋元以来墓葬出土的各类雕砖进行学术性考察旅游,建设汉风乐舞和宋金杂剧文化驿站休闲区,制作汉风舞俑、杂剧人物文创产品等。邀请国内外古陶瓷爱好者和从事古陶瓷研究者,选择各自不同的出行方式进行专题参观、专线旅游。通过旅游参观与专题考察相结合、运动休闲与文化研讨相融合的模式,进而丰富古陶瓷文旅的深厚内涵,提升游客的实际感官,在玩中学到知识,在休闲中进行旅游,满足国内外广大古陶瓷爱好者的兴趣,为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互动、交流、休闲的平台和空间。逐步将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与国内著名陶瓷窑口和旅游城市进行连接,广泛交流,深入合作,扩大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和焦作全域旅游的发展规模和广度空间,

3.4 传承发展焦作古陶瓷文化

多年来,焦作古陶瓷文化受到了国内著名学者专家的关注与研究。1951年,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学术界的泰斗——陈万里教授亲赴当阳峪窑址考察后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6]充分说明焦作当阳峪窑群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在开通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的同时,也要做好焦作古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近年来,焦作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孟家瓷坊和河南天目瓷研究所在我市古陶瓷文化传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成功仿制出了一批当阳峪绞胎瓷和李封天目瓷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受到国内外游客喜爱。其中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制作的花器、硕果、硕果累累、中华龙作品分别入编2006年、2013年、201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等教材。但是在当阳峪剔划花、剔刻花、仿紫定、黑定,李封窑白覆轮、兔毫花、玳瑁斑、鹧鸪斑,西王封窑红绿彩等工艺方面还有很大的仿制空间。政府对此可成立焦作古陶瓷研究学会,由古陶瓷专家、收藏家和高校教师组成专业研究团队进行专题研究,学习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办学经验,与地方院校如焦大、师专、理工大等高校合作办学,开设古陶瓷专业学习课程,培养仿古陶瓷工艺专业设计人才,传承焦作的古陶瓷烧造技艺和制作水平,为我市的古陶瓷文化产业输送后备人才。进一步扩大焦作知名窑口的仿制规模,丰富陶瓷作品种类,形成专业市场,发展壮大我市的古陶瓷文化产业。

“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如果顺利开通,则是我市在全国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首创,使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吸引广大爱好文化旅游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从而为繁荣我市旅游市场、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增值添效。

4. 结语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拓、创新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优秀的五千年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的探索、弘扬、传承与发展,这样才能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正如习主席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中国”。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我市的文化资源,让焦作古陶瓷文化旅游成为焦作旅游产业新的血液和元素,这样,焦作市的全域旅游将会扬帆起航,步入更加璀璨、更加绚丽多彩的春天。

猜你喜欢
焦作全域陶瓷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临轩听雨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陶瓷艺术作品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