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种的绩效管理在优化医院业务结构中的探索*

2020-08-14 07:41:30田毓华李文进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病种专科绩效评价

——夏 葳 田毓华 李文进 殷 婷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型医院发展战略逐渐转向注重内涵质量建设。通过“转机制、调结构”,围绕提高学科疑难危重病种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推动学科综合竞争力提升[1-2]。

病种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方法之一,其成效对于医院整体运行具有推动作用。建立以“病种管理”和“绩效评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病种管理为抓手进行绩效评价,调整和优化医院业务结构,可为大型医院转型发展提供实证研究[3-4]。

1 背景

为巩固落实诊治疑难急危重症的功能定位,推进临床医疗质量水平提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4年起实施病种绩效管理。围绕关键词“绩效”“病种”“考核体系”“评价体系”等检索病种绩效管理相关资料,进行病种绩效管理系统调研分析。基于前期研究,结合科室访谈和专家咨询,运用绩效管理评价工具,初步构建了医院病种绩效管理体系[5-6]。在开展病种绩效管理过程中,监测和评价病种关键指标运行情况,统计分析病种数据,与同级同类医院横向比较,对发现问题进行剖析,不断完善与优化。本研究围绕2014年-2019年该院病种绩效管理实践展开分析与讨论。

2 实施

抓住重点病种、大型手术、病种难度3个关键点,开展病种绩效管理。

2.1 分类管理重点病种

实施重点病种分类考核、分类评价、分类激励。制定《医院临床科室重点病种目录》,体现医院技术优势和学科发展方向。2019年,病种细分为A类(含A-1类和A-2类)、B类、C类。

衔接医院绩效考核,聚焦专科建设、病种结构、工作效率、费用控制等,以关键指标法(KPI)建立A类重点病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目标管理法(MBO)设置标杆,指标权重由专家咨询确定,对专科重点病种开展综合绩效评价(表1)。

表1 A类重点病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中,工作效率、费用结构等指标以横向比较为主,采集年度医院重点病种各单项指标的实际数据,与同期全市同级同类医院同一病种的该指标项数据比较,医院实际值未达到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的以平均水平为标杆,已达或优于的以最优水平为标杆(表1)。

重点病种考核结果应用于绩效激励,最初实行按统一激励标准计件的激励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目前,借鉴DRGs、RBRVS方法,通过设置不同赋值的绩效系数来修正病种统一激励标准,完成不同难度、不同负荷度、不同风险度的病种个性化激励标准;按工作时间不同,实施重点病种分类激励办法,工作日激励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体现“按劳计酬”原则,非工作日激励设置个人封顶线,超出部分由科室统筹安排,实行“激励封顶”原则,确保非工作日的工作质量,同时兼顾公平(图1)。

图1 A类重点病种绩效管理激励优化流程

B类、C类病种以床均、人均重点病种收治人次为考核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分配挂钩。

2.2 分步激励大型手术

以国家手术分级为依据,结合实际,制定《医院大型手术目录》。建立基于大型手术目录的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点、不同标准的绩效激励模式。激励标准逐步提高,从“量”的递增到“质”的积累,从单纯追求手术数量的增加到注重手术质量、高难度手术的比例及数量的提升。2016年起,取消1级、2级手术激励。2018年,对手术难度最大的4级手术再次进行细化分类,按难度系数调整激励标准。

2.3 分层引导高难度病种

基于医院内部病例DRGs分组,强化引导高难度病种(CW≥2)数量提升,以高难度病种例数绝对增加为依据,建立分层次递进式、计件制的绩效考核激励。

3 结果

3.1 病种绩效管理效果

病种绩效的代表性指标,如重点病种人次、三四级大型手术人次、病例组合指数(CMI)、病例组难度相对权重(CW)等是衡量病种绩效的关键指标。因2018年起调整疾病诊断编码,相关数据与前期缺乏可比性,本研究仅分析2015年-2017年数据。

3.1.1 病种难度 2015年-2017年病例组合指数CMI逐年提高(图2);高难度病种(CW≥2)人次、构成比增幅不断提高(图3),2017年高难度病种构成比达8.64%,在同级同类医院排名提升了3位,排序第4。由此可见,病种结构趋势持续向高难度发展。

图2 2015年-2017年医院CMI趋势

图3 2015年-2017年院外版高难度病种例数和构成比趋势

3.1.2 大型手术 2015年-2017年,医院三四级手术人次持续上升,在同级同类医院排名逐步提高,尤其是四级手术人次在同级同类医院名列前茅;三四级手术占比也逐年提升(表2)。

表2 医院三四级手术人次数占比

3.1.3 重点(代表性)病种 关注临床专科代表性病种,位列同级同类医院前3名的病种数量稳步上升,2015年8个,2016年9个,2017年10个(表3)。同时,在名列前茅的专科代表性病种中,病种难度有所增加,2017年起造血干细胞移植、喉部恶性肿瘤根治术位列第2。

表3 2015年-2017年医院在同级同类医院专科代表性病种中前3名病种数(种)

3.2 病种绩效激励效果

病种绩效管理结果与分配挂钩,体现了专项激励力度,强化了员工对病种绩效考核和激励的认可,驱动效果较明显。

从图4可以看出,专项绩效激励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9年达41.98%,重点病种、大型手术绩效激励占比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图4 病种绩效管理激励占比趋势

4 讨论

病种绩效管理对医院业务结构优化、管理能力提升等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基于病种的绩效管理应用于绩效分配,可驱动员工向医院发展目标努力。

4.1 有利于提升专科病种水平,引导医疗业务结构优化

病种是临床学科的“奠基石”,专科品牌由高难度病种诊疗水平决定。由于病种绩效管理机制的引入,形成了向难度高、复杂的病种倾斜的绩效导向,有利于临床科室找准目标病种,通过绩效杠杆鼓励临床收治疑难危重患者,促进临床高难度病种诊治数量及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医院整体业务结构优化。

4.2 有助于凸显绩效分配显示度,推动医院战略目标达成

病种绩效管理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后,能够起到针对性激励作用,体现关键岗位、关键业务的价值,凸显“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有助于激发员工内在驱动力,从而实现医院“转变方式、优化结构”的发展战略目标。

4.3 有效指导医院管理策略调整,推动医院管理能力提升

以病种绩效评价的量化数据为依据,进行床位资源再分配,向效率高、病种难度高、手术操作复杂的病种和专业倾斜。同时,分类设置各类手术准入标准,强化不同手术绩效考核激励的差异性,形成“大手术在病房,小手术入日间,微手术到门诊”的资源优化链,通过病种绩效评价优化医院资源配置。

综上,该院初步建立了基于病种的绩效管理体系,从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出发,纳入了业务量指标;从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出发,纳入了工作效率指标;从医院保持公益性和收入成本良性模式考虑,纳入了费用结构指标,把考核对象最小化,将考核实践最细化,使得绩效管理导向针对性更强,绩效驱动效果更明显。同时,在实践中总结了病种绩效管理经验,以病种为单位,以绩效为抓手,通过客观、准确的专科病种绩效评价,扬长避短,为医院业务结构优化提供了量化依据。

猜你喜欢
病种专科绩效评价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新病种”等十五则
杂文月刊(2019年3期)2019-02-11 10:36:13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中国卫生(2018年5期)2018-01-16 05:38:33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0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50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