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研究

2020-08-13 11:39徐薇薇
北方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卡夫卡

摘 要:瓦尔泽与卡夫卡并不相识,研究二人的文学关系是因发现二人在文学方面神交已久。卡夫卡十分钟爱瓦尔泽的作品,他的友人曾说过,每次阅读瓦尔泽的作品,卡夫卡都会十分兴奋,甚至是手舞足蹈,这在卡夫卡给埃斯纳的信中也有体现。本文主要是研究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希望通过研究这两位文学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外国文学特性,能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所助益。

关键词:瓦尔泽;卡夫卡;文学关系;外国文学

本雅明曾对瓦尔泽与卡夫卡进行严厉批评,他认为二人的文学都具有朦胧特性,本文将以本雅明对瓦尔泽与卡夫卡的评价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和了解二人文本中的“助手”,从而论证瓦尔泽与卡夫卡主体共同性,阐述二人所在时代的不稳定性。人们通过阅读不难发现瓦尔泽与卡夫卡的作品中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二人表达模式、作品风格、表达视角都有高度相似。瓦尔泽与卡夫卡二人都是现代派文学作家,对现代文学史都有卓越贡献,也是外国文学某一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一、本雅明评论观点

我们不能确定是由瓦尔特·本雅明率先发现瓦尔泽与卡夫卡二人的文学关系,但这两位作家的文学关系是由他首先确定,这一点毋庸置疑。目前还存在的本雅明手稿中有很多涉及这两位作家文学关系的文字。但这位作家对二人却没有做出具体评价,因此无法通过本雅明的言论对二人文学关系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本雅明并非针对瓦尔泽与卡夫卡本人,而是不断在寻求二者文学关系的联系[1]。本雅明曾在《论罗伯特·瓦尔泽》中这样写到,瓦尔泽笔下都是一些“患过精神病的人物,所以他们浮在一种撕碎了的,因此也是非人性的、固执的表层上。假如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身上的愉悦和恐惧,那么就是:他们已经痊愈了,也许我们要从……瓦尔泽当代文学中具有最深刻意义的作品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个从表面上看最为扭曲的瓦尔泽是固执的弗朗茨·卡夫卡最钟爱的作家”[2]这段文字向大家阐述卡夫卡为何钟爱瓦尔泽。西方文学界正因这一论点对二人文学关系开始关注。

二、瓦尔泽与卡夫卡作品中的扭曲性

本雅明所描述的“精神病患者”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是现代文学主体特性,这一特性究竟蕴含什么文学关系?本雅明认为瓦尔泽与卡夫卡笔下的人物,都以一种朦胧状态在生存,他们没有归属,但又被所有人熟悉。二人笔下的主体一般由外界因素影响变得扭曲,因此,二人的文学主体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通过研究发现,瓦尔泽与卡夫卡二人的文学作品[3]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抗拒将真实的世界带到文学作品中,这也导致二人所描述的生存状态十分扭曲。瓦尔泽的文学因掩盖现实的扭曲反倒变得“最为扭曲”,而卡夫卡用恐惧表现扭曲,这也导致卡夫卡成为矛盾个体,即失败又成功。失败在于他无法对自己的作品赋予文学应有的使命,但他也成功离开这个扭曲的世界,获得自我救赎。

三、瓦尔泽与卡夫卡作品的时代哀鸣

卡夫卡曾经说过:“不能要求那些晚了半拍的人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也说明瓦尔泽笔下的“助手”与卡尔卡的文学体现相同。二人笔下的人物都是因为没能跟上时代而导致畸形的产物,这种残缺其实是二十世纪初欧洲的主体失落导致的,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处于时代转型中,也因此变得迷茫,他们代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都在飘忽不定中生活,甚至朝不保夕,虽然他们对社会做出相应反抗,但仍然过着低贱的生活,那是时代酝酿的“悲剧”,无法靠个人之力扭转,因此瓦尔泽与卡夫卡骨子中都具有悲观矛盾的特性。

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作品中看到卡夫卡的生存状态,他像一个未发育完全的人类蜷缩在角落里,被世人遗忘是他的必然结果。瓦尔泽身上也有这种特质,瓦尔泽一旦抬起笔,悲伤情绪便汹涌而来,他的任务好像只有一个,就是忘记曾经所写的所有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新的文字,但每写一个文字,之前的记忆又会模糊,他们都用忘却来隐藏这个世界为他们带来的忧伤。

四、瓦尔泽与卡夫卡作品中的“影子”相同

有意思的是瓦尔泽与卡夫卡都是银行和保险公司职员,但瓦尔泽步入文坛时间要早一些,从190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时间上要比卡夫卡早八年,卡夫卡步入文坛的时候,瓦尔泽已经产生固定的文学风格。大概在1913年左右,卡夫卡在《阿卡迪亚》出版第一本短文集,瓦尔泽恰巧是《阿卡迪亚》的撰稿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瓦尔泽是阅读过卡夫卡的作品的。甚至卡夫卡发表作品时,当时的文学界甚至认为这是瓦尔泽的新笔名,这充分体现瓦尔泽与卡夫卡写作风格的类似,通过拜读二人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卡夫卡身上有瓦尔澤的影子。卡夫卡的作品充满悲伤与恐惧,但瓦尔泽作品却是快乐的。二者都以渺小的视角窥探世界,所以虽然二者作品风格相似,但表达方式却都具有强烈的个人特点。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何种方向进行分析,德国文坛都确定二人作品具有关联性。从文学史上也不难看出二人的作品形式都存在依附关系[4]。

五、瓦尔泽与卡夫卡并不相识却神交已久

我们必须承认瓦尔泽与卡夫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布洛德是二人的挚友,所以他很清晰地了解两位作家的异同。他认为瓦尔泽与卡夫卡创作手法相似也许是两位作家对文学理解相同。两位作家都擅长从细微处落笔,而且作品简短,甚至有的作品会简短到几行字。文坛普遍认为二者的文学相同风格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同类型小说,而是那个时代为这两位作家赋予共同的特性。比如二人的作品都是由多个“事件”组成,这些事件都是独立的,它们甚至可以位置互换。不可否认瓦尔泽与卡夫卡二人的共同点在于没有逻辑。这使二人的文本在情节上没有任何相似点,但形态却达到高度统一。二者都用窥视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却没有任何情节重合,这简直是文学奇迹。并且二者的创作美学并不受当代接纳,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存在形式,可以说二人在当时的文学史上开创了先河。

六、时代赋予作品的悲剧色彩

二者的作品中都出现朦胧状态,以一种不确定和不完美的方式出现,但二人作品中的主体都无法摆脱“助手”存在,这也算是表达另一种意识双重性的概念,两种有关联的自我意识只有达到辩证统一,才能实现自身升华,因此他们独立存在,却又不得不进行依附。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也接受这种“主仆辩证法”,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经济上创造了社会主义理论。瓦尔泽与卡夫卡的作品主体都存在矛盾,却又奇迹般的和谐存在,社会矛盾导致这种对立存在,所以卡夫卡作品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主体残缺,字里行间充满恐惧与悲伤,瓦尔泽的作品也有这种特性,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幸福与愉快,他的作品没有具体的完整“主体”,只有这些自我意识和关系进行融合才能自在[5]。

七、结语

通过大量研究和拜读瓦尔泽与卡夫卡的作品,不难发现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真正体现自主性和真实人格的,这也是本雅明的文学论述中反复强调论述的绝对性。瓦尔泽与卡夫卡二人的作品精妙绝伦,值得深入拜读,这些不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也阐述那个时代的悲哀。

参考文献

[1]范捷平.荒芜的语言——罗伯特·瓦尔泽小说《雅考伯·冯·贡腾》语言的文学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96–98.

[2][5]Waler Benjamin:Robert Walser.in Illumination, Frankfurt a.M.1969.s.349.350,351.

[3]范捷平.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考伯·冯·贡腾》的现代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04):96–99+ 174.

[4]张莉.在卡夫卡的门前——卡夫卡作品中的“门” [J]. 外国文学评论,2019(03):146–160.

作者简介:徐薇薇(1979—),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光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卡夫卡
夜深人静
《卡夫卡传》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