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刘卓慧 树沐
摘 要:哥特式文学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其内容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灵等为主,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女性哥特式文学最早是由美国女作家爱伦·莫尔斯提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美国华裔女作家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女性哥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女性摆脱男权控制的强烈渴望。
关键词:女性哥特式;华裔女作家;汤婷婷;谭恩美
一、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兴起及发展
美国小说是以哥特式开始的,美国小说的萌芽期正值欧洲哥特式小说的鼎盛期。在美国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哥特式文学一直陪伴着美国小说成长的不同阶段[1]。19世纪早期的美国哥特式小说避开了传统哥特式小说为了创造悬疑而导致的粗糙的故事情节、分散的故事结构,而是致力于心理的描写,用短小的篇幅,让读者从小说虚构的人物中感受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真谛。到了20世纪,美国内部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变化,成为哥特式小说在美国繁荣发展的适宜土壤。这一时期的美国哥特式文学更加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批判丑恶的社会制度,而女作家笔下的哥特式小说更植入了宗教意向,让读者同情美国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并使哥特式小说走上了批判现实的道路。
女性哥特式小说最早被认为出现于18世纪,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最畅销的哥特式小说就是女作家拉德·克利夫的《尤道弗的奥秘》[2],但直到1974年,女性哥特式才被美国女作家爱伦·莫尔斯在《女文人》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也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女性觉悟提高的表现之一,表现出西方女权主义现代化,对反映美国女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女性哥特式文学大多运用恐怖的、暴力的、神秘的表现方式作为对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社会现象的反抗和挑战。
二、女性哥特式文学在华裔女作家笔下的展现
女权意识的觉醒是女性哥特式文学有别于传统哥特式文学的一个特点,华裔女作家大多是第二代移民,她们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受到美国当地文化的熏染,崇尚自由、个性,追求权利平等,但同时又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对中国传统男权社会压制女性,对女性鄙视、迫害也是耳濡目染。因此在她们的作品中,运用女性哥特式的创作手法,通过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揭示社会现实中的性别和种族歧视,启示女性只有自强才能展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一)《女勇士》中的女性哥特式
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的突出代表之一的汤婷婷,其作品对于美国文学乃至教育界都有着深远影响。她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以女性哥特式的表现手法,结合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华裔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女性摆脱男权控制的强烈渴望。在她的作品《女勇士》中,汤婷婷把华裔的真实生活作为创作背景,以焦虑、恐惧、惊悚的哥特式风格,对第二代移民,特别是女性在艰难生活中寻找自我的经历和精神困惑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3]。
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姑姑”是一个因丈夫去美国多年未归,而与他人通奸的人物形象,族人用残暴的方式在她临产之夜袭击了她的家。从一开始作者就已经铺垫好了哥特式的背景,偏远破落的旧中国小渔村,愚昧无知,只会用暴力、血腥、野蛮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村民都制造出了阴霾的味道。叙事的过程中,哥特式的阴森、恐怖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披散在脸上的长头发,院子里被宰杀前哀号的牲口,插在门窗上滴着血的刀子,手里提着被割断脖子、鲜血喷张的鸡的妇女,都使得整个故事被笼罩在血腥之中。在“乡村医生”的故事中,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闹鬼的房间,床下跑来跑去的活物,带着喘息声顺着床腿爬上“母亲”身体并吮吸的不明物体也都使整个故事贯穿于阴森恐怖又神秘莫测之中。每个故事的结局也是女性哥特式的另一个特征“复仇”的体现。含恨跳井自杀的“姑姑”通过投井的方式,不仅报复了家人,让他们不能再喝井水,更使她在成为落水鬼后,具有了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将伤害过她并走过井口的人溺死于井中。汤婷婷通过姑姑的故事为受到迫害却被历史遗忘的女性打抱不平,借助女幽灵的灵异能力对现实社会发出强烈控诉。受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影响,汤婷婷在她的作品中将疯子和幽灵传递的负面信息颠覆,通过女性哥特式文学的表现手法将女性单纯受害者的形象升级为借助自我力量,取得斗争胜利的女勇士。
(二)谭恩美的女性哥特式文学
作为华裔作家的另一个杰出代表谭恩美,在她的作品中,女权意识的觉醒是其小说内涵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她的小说以东方文化作为媒介,运用哥特式的怪诞、神秘、恐怖的手法,跨越了文化与民族,同时又以女性哥特式的笔触刻画女性心理,多角度审视不同族群里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为读者打开了一道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4]。在谭恩美的小说里,千奇百怪的借尸还魂,变幻无常的中国算命,让人毛骨悚然的人鬼畅谈都是她用来表现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工具。小说中的鬼魂并不只是简单地代表客观世界中无法预知的和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东西,更多的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是代表作者自身主观世界中那些无以言表的东西。
《灶神之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雯妮,原名为蒋雯丽,出生在富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她,性格特别温顺乖巧,但她的生活却没有一帆风顺下去,她经历了因为母亲的离家出走而寄人篱下的生活。自己的婚姻是被叔父安排的,结了婚的蒋雯丽被教导成一个只会为丈夫牺牲、惧怕丈夫,就算是一碗饭,也要尝过冷热之后才能端给丈夫吃的妻子[5]。原本以为只要忍辱负重就能换来幸福生活的她却遭受了来自丈夫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在丈夫文福的暴行中,蒋雯丽终于明白自己在丈夫的心中没有丝毫的地位,不应该像物品一样被人摆布,所以将名字改为雯妮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端。雯妮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她不想再依附于丈夫,所以当文福逼迫她离婚的时候,代替恐慌的是一种对自由的企盼和对摆脱夫权压迫的渴望,虽然这次离婚没有成功,但是反抗的意识已经扎根在雯妮的心里。雯妮明白了要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摆脱痛苦的生活选择离家出走;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勇敢地提出離婚;为了保卫生育自主权曾自行流产;为了保护自己她握住了枪;在法庭上为了脱离屈从的身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我宁可睡监狱的水泥地,也不愿意回到那个男人的屋子去”[5]。雯妮的女性意识已经完全觉醒,终于在与夫权的斗争中获得了成功,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三、结语
华裔作家作为少数族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族,长久以来一直被主流文化边缘化,更不用说华裔女作家。她们不仅会受到种族的歧视、还会遭受到来自性别歧视的二次伤害。因此在华裔女性作家们的作品中,她们不约而同地以女性所独有的视觉角度,加以特殊的女性哥特式文学的表现手法,将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与超自然主义相融合,最终将边缘化的华裔女性文学推入了美国文学的洪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徐颖果.女性哥特式:美国的女权主义文类[J].外国文学,2006(05):48–53.
[3]王建刚.论汤婷婷《女勇士》的女性哥特式特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3):42–44.
[4]杨杰.谭恩美长篇小说哥特式特征分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5]范茗.《灶神之妻》作品中女性的觉醒[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01):11–12.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哥特叙事研究》(编号WY2019027-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哲(1981—),女,汉族,山东掖县人,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刘卓慧(1974—),女,汉族,黑龙江双城人,哈尔滨金融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树沐(1980—),女,汉族,河北故城人,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