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哲
摘 要:在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发展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比重和推进。学好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的结合,生物核心素养则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认识生命规律,培养社会责任感。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关系展开研究,对如何有效构建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6-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39
一、核心素养与高中生物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学习培养,是符合社会潮流和世界教育变革的,为提升我国文化水平和国人素养提供了可行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书本内容和社会实践的组合。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进行培养,强调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核心素养教学下,让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发现自身闪光点,挖掘自我价值,学会自主学习,健全自身人格;在核心素养的高级阶段,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深化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让学生拥有正确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培养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是将生物与核心素养结合,核心素养下的生物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理性思维态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通过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型人才。
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教学目标和方向的载体,生物教学培养方向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准,教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生物学科与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是灵魂与肉体、框架与内涵的关系,生物学科为载体,核心素养为主旨。
(三)构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课堂的必要性
构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既是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习题解答能力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告一段落后,学生掌握的只是生物学科某一部分的知识点,而非生物学习能力和习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按照传统形式进行生物学科教学,远远无法适应当下对于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生物科學、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生物核心素养培养要依托于合理有效的课堂构建,因此构建高中生物课堂是必然所在。
二、构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课堂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观念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生命概念、理性分析、科学研究和社会担当这四部分内容,是构建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课堂的前提,梳理这四方面的观念,要结合教师生物教学目标开展。生命概念是一种抽象认识,是学生观察生命现象发现生命规律及内在关系、特性的一种概念、观点。学生通过概念认知,拥有解释生命规律的意识、思想和方式。理性分析是学生通过生物研究,学会尊重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进行生物研究的意识。它要求学生崇尚科学、求真务实,以严谨的态度和全面的证据去论证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科学研究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研究中的科学方式,要以正确科学的研究方式发现、实践得到结论。社会担当是要通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拥有社会担当。
拥有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观念,需要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实施的方向以及所要实现的教学效果。定位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应当包含生命概念、理性分析、科学研究和社会担当。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教师既可以利用同一课程培养不同素养,也可以利用不同课程培养同一素养。利用相同的课堂构架,加之不同课程,来培养相同的生物核心素养,即为“同构异课”。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联的课程内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学生树立同一认知,即正确的环境观和社会观。利用同一课程,培养不同的素养,即为“同课异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构成”一课,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命概念与理性分析。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四种组成,培养学生的生命概念;分析教材中的关联图,将抽象关系转化为具体框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优化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1.整合生物教学资源
生物教学资源,包含显性教学资源和隐性教学资源。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抓住显性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忽视了隐性教学资源。但是,教师在整合显性教学资源时,却常常无法抓住重点,找不到适合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整合方式。显性教学是资源整合中较为容易的,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将教学过程系统化,保证生物教学有计划性、可操作性,并且能够在教学中进行评价。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构建,必须要依托于显性资源整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将生物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结合,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意识到社会责任和担当。例如,在讲授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扩展到社会伦理和责任感教学,通过伦理、社会、行为、法律等多角度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行为与后果的关联,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隐性资源整合是比较抽象的资源整合,由于其没有范本和教材,也非教学要素,是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才可以运用的。隐性资源虽然不显现于平时教学之中,但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应当重视隐性资源整合与教学。隐性资源整合实际上就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并未提示与生物有关的、却涉及生物教学的知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社科类内容,又如因屠呦呦而关联到的生物相关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增加课外报刊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向学生推荐有关纪录片,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生物资源的学习和补充。利用隐性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既可以提升学生对社科的认识,又可以为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补充和保障。
2.寻找问题,突出重点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以问题导向为重点,将问题带入课堂,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课堂的构建,也应当以问题为出发点和核心,倡导教师“抛砖引玉”。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犹如一根导火索,可以点燃课堂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找到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现象、揭示生物规律、利用辩证的眼光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促进学生多维能力发展。
问题设计要侧重四点,即激励为主、启发为主、层次性为主和开放为主。激励为主,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寻找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探究的内容,不要平铺直叙地将问题摆在学生眼前,可以通过创设情景,举例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启发为主则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层层推进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做题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层次性原则,是指教师问题设计应前后有关联,难易有递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不要急于求成,直达核心,直达核心的问题,一般难度较大,会给学生造成畏难情绪;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设计问题应当有问题条件、解决方式和结果等的多元性,学生通过一个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反复推敲,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生物学习技能的培养。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
1.設计课堂讨论、辩论环节
课堂讨论、辩论环节又叫“头脑风暴”,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形成逻辑、说服对方,因此要求学生要具有高水平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应变能力。这种辩论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就“克隆人是否应当进行研究”展开辩论,正反方学生可以通过论点论据的阐述,总结发言等环节,认识自然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利用社会新闻展示榜样力量
生物学领域的榜样有很多,教师借助生物界科学家的光荣事迹,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升华和熏陶。例如,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袁隆平》,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了解杂交水稻研发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以及杂交水稻对于推动人类发展的贡献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构建,离不开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和社会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结合,不仅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观念和技能的培养。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不只是知识教学的课堂,还应是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沃土。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鹏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作业优化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
[2]周兴辉.生物学核心素养与高中生社会责任的培养[J].学周刊,2019(35).
[3]周有文.论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学周刊,2019(35).
[4]程炎斌.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建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