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彩云
[摘 要]“泡泡”提示语是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提示、归纳、探究、填补等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掘“泡泡”的功能,鼓励学生自制“泡泡”提示语,并合理运用“泡泡”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与学习,以充分发挥“泡泡”的价值,把语文要素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泡泡”提示语;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70-02
统编教材首次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泡泡”提示语就是语文要素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时隐于文中,有时藏于文末,有时见于课后习题中,有时还分布于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之间。同一类别的“泡泡”提示语根据年段目标的不同,阅读要求指向也有所差别,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梯度性。那么,教师如何运用“泡泡”提示语来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呢?
一、“泡泡”提示语的开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泡泡”提示语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照着教材中的“泡泡”例子,学写“泡泡”,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文章开头处自制“泡泡”
当“泡泡”提示语出现在题目旁边或者第一自然段旁边的时候,大都有着引发疑问,促进学生阅读的作用。以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为例,第一句话旁边的“泡泡”内容为:“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泛滥的意思。”在学生对这样的“泡泡”形式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在《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仿照《大禹治水》一课中“泡泡”的形式试着自己制作“泡泡”。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以“泡泡”的形式写道:“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文章中间处自制“泡泡”
统编教材会在课文中间出现“泡泡”提示语,这些提示语的内容大都与品读、解析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着文本的样式仿写“泡泡”,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路径规划。
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在第二自然段旁边的“泡泡”中提示:“‘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依照着这样的阅读样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重读《燕子》一课,并在适合的地方加上一些“泡泡”提示语。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在第一自然段后面用“泡泡”的形式写道:“‘凑在这儿用得真好。”有学生在“偶尔沾了一下水面”这句话旁边提示:“‘沾字在这儿用得很准确。”当学生以更多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泡泡”的开发与创作中的时候,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在文章结尾处自制“泡泡”
在文章结尾处的“泡泡”提示语大都有着归纳、总结或者拓展延伸等功能,教师鼓励学生仿照着这种形式学写“泡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如在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中,课文结尾部分的“泡泡”提示:“植树节的时候,我们也去植树吧。”以此为范例,在《不会叫的狗》一课的结尾部分,教师鼓励学生仿照着这种形式写“泡泡”。这样教学,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精彩。
二、依托“泡泡”提示语,助推学生阅读
“泡泡”提示语在文中的出现形式有许多,教师要能够依据“泡泡”提示语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以充分发挥“泡泡”提示语的教学价值,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一)依据“泡泡”的提示功能,引领学生阅读
“泡泡”提示语最主要的功能是提示、引导。教师要能够依据“泡泡”提示语的功能引领学生阅读,以达到触类旁通的阅读目标。
以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板块为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在每一处“书写提示”旁边都有“泡泡”提示语,从一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到后来的笔顺规则、笔画要领等,语文要素主要以梯度的形式出现在各册教材中。在“书写提示”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泡泡”的提示功能,注重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升学生的书写质量。
(二)依据“泡泡”的归纳功能,引领学生阅读
归纳性“泡泡”提示语一般出现在文中或者文末,它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发挥了很大作用。
如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课,由于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略读课文,许多学生会有一种无从入手的感觉。而课文后面的“泡泡”提示语“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则给学生提供了基本的阅读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到心中有数,对于略读课文的学习也就不那么畏惧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大都只有一两个,如果以单篇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么,它们不过是分布在教材中的一颗颗珍珠,但是当把它们以整册的形式进行整合的时候,这些“泡泡”带给学生的意义就截然不同了。如《树和喜鹊》一课中的“泡泡”提示语:“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黄山奇石》一课的“泡泡”提示语:“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葡萄沟》一课中的“泡泡”提示语:“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从这些“泡泡”提示语在教材中的出现来看,它们之间是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而且是呈线性结构逐步提升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泡泡”在教材中编排的言语密码,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归纳出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依据“泡泡”的探究功能,引领学生阅读
探究性“泡泡”大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的谜面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的旁边就有提问式“泡泡”:“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对于刚接触“泡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提问形式很新鲜,激起了他们猜一猜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猜,有的学生通过结合生活来猜,有的学生把自己所猜的结果歪歪扭扭地写在书上。在猜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了深处。
(四)依据“泡泡”的填补功能,引领学生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以省略号为主要形式的“泡泡”。教师要能够依托“泡泡”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
如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提出:“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说一说,“泡泡”中提示:“我会说:‘一只海鸥,一群海鸥……”有了这样的提示语,学生在说一说的时候也就有了很好的范例,说起来就显得更加轻松了。再如,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旁边的“泡泡”提示:“我能猜出‘蒌蒿是一种植物,因为……”《雪孩子》一课中,文章结尾处的“泡泡”提示语:“看着雪孩子变成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借助这个“泡泡”提示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种省略式的“泡泡”提示为学生积累词句、有效表达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一个小泡泡,藏着大智慧;一串小泡泡,隐含大学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泡泡”的功能进行不断地挖掘与探索,注重对“泡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