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龙游县溪口小学(324400) 姜建华
自教育部调整科学起始年级为1年级起,笔者便担任1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在近一年的教学中,发现1年级学生由于自制力与专注力较弱,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而课堂中通过实物来教学,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但组织时的课堂纪律会较差,那如何将科学学习乐趣寄托于课堂,又让孩子们有序地参加科学学习。本文通过教科版《科学》1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一种动物”这节课的教学实例来详细说明。
自教育部调整1年级为科学教学起始年级开始,每周设定一节科学课。由于科学课的“稀少”,学生对于科学课是十分期盼的,而且科学课主要以观察或实践为主,比较符合1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科学课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为每一节科学课创造良好的探索氛围。
案例1:要学习“观察一种动物”,早上课间特意经过1年级班级门口,一群小朋友礼貌地冲笔者喊:“老师,早上好!”笔者点点头顺势说:“明天的科学课,你们想不想去观察小动物呀?”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喊道:“想!”然后就一边蹦跳一边对着其他同学喊:“科学老师要带我们看小动物了!”仿佛笔者要带他们去参观动物园一样开心。
案例2:同样是“观察一种动物”,课前可以利用班主任微信群寻求学生家长的帮助,请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寻找蜗牛,特别提醒家长抓住阴雨天的机会去寻找。找到后可以先把蜗牛养起来,每天观察蜗牛的活动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是会欣然帮助孩子的。
1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学科,启发学生对于科学学科学习的兴趣是教学重点。由于1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前准备时注意多准备一些直观的教具和器材,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了兴趣,那接下来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就容易开展多了。
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教学环境下,许多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都是利用PPT来进行教学,觉得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研究表明,从儿童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吸引他们关注的对象。在观察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方面,1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案例3:观察蜗牛是怎样出壳的,可以提供PPT中连续的图片,也可以提供放大镜近距离观看蜗牛出壳。在2个班级教学过程中发现2种做法效果相差甚远。亲眼观察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耐心等待,相互监督,安静地等待蜗牛出壳,并能自觉地将过程用文字和图像记录下来。而观看PPT图片的学生在记录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会出现不明所以的表情,如图1所示。
1年级学生虽然不能清晰地说明理由,但所有的学生不会将玩具熊、图片蜗牛等非生物看作是“有生命”的,特别喜欢亲眼观察小动物。因此,多媒体在科学课堂中不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在经历“观察蜗牛”的学习中,笔者发现课堂中学生对于蜗牛的观察十分细心,即使是讨论也是轻声细语,给蜗牛画的“肖像画”十分具体,并出乎意料地标注了蜗牛的身体结构。
一节课无论上得好与差,上完了就是过去时,教学反思才是一节课的升华,而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4:经历了2节不同的科学课,笔者开始反思第一节课是以课件和课本图片为主的教学,如图2所示。
第二节课是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真实蜗牛的身体结构活动情况开展的教学,如图3所示。
每一次的课后反思都可以结合教参进行。在1年级科学下册教参中对于教师的教学建议是需要教师带领开展,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课前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蜗牛,提早准备,特别是要抓住阴雨天的机会发动家长协助寻找蜗牛。要让学生先把蜗牛养起来,在上课时再把蜗牛带到学校来。教师也要提前准备多只蜗牛,以防有学生找不到蜗牛时没有观察素材。观察环节建议学生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蜗牛的反应这2个活动。1年级学生对于带到课堂上的小动物充满好奇,在体验蜗牛遇到危险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时,学生用棉签轻触其触角或其他部位,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活动次数,更能详细生动地观察到其行为,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视频或图片可以获得的。所以,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也能受益匪浅。
科学教学同样要体现以学生为主。1年级学生在课堂中会表现出好动、注意力分散、随意打断别人发言等不好的习惯,但同样也有优秀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作出点评,在课后做出整理。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的德育评价,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