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的生活化教学设计
——以“神经调节”教学为例

2020-08-13 07:01浙江省临海市第五中学317000何方送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0年2期
关键词:尺子课标生活化

浙江省临海市第五中学(317000) 何方送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思考是每位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以浙教版8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第3节“神经调节”第1课时为例,谈一下以《课标》为导向的生活化教学设计策略,供大家探讨。

1 生活情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起始点

引入: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如图1所示,小狗很牛,睡在马路上,但也很幸运,如果这位司机反应慢一些,那么小狗是否能活下来很难说了。可见,司机反应快慢决定小狗的生死!这个反应靠激素调节能完成吗?(生:不能,因为激素调节过程缓慢而持久。)那靠什么来调节呢?

设计意图:正像教学预设的那样,PPT一呈现这幅图片,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学生的兴奋点有2个:一是卡通画有趣,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自己坐车或过马路时碰到过类似生活情境。这种生活化的引入方式达到了以下3点教学效果:①课堂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面对如此熟悉的生活情境,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符合《课标》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③兴奋之后教师话锋一转“这个反应靠激素调节能完成吗?”,生活经验告诉学生,上节课学过的“激素调节”不可能完成,而是人体另一种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快速而短暂)。这种生活场景、生活经验就是课堂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思考后产生新问题的原点,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2 生活认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撑点

课堂上出现冷场,产生教学环节断片现象,往往是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原型,不知道思考方向而觉得无话可说,故生活认知是学生思维连续不断片的连接点和支撑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死读书,违背了教育规律,这是教学中的大忌。

引导:我们把“眼见小狗”到“脚踩刹车”这一快速而短暂的反应过程给它一个名称“人对刺激的反应”。起点是……(生:眼见小狗。)我们称之为“接受信息”过程。终点是……(生:脚踩刹车。)我们称之为对刺激“作出反应”过程。问:这一过程有方向吗?(生:有,从“接受信息”到“作出反应”。)追问:需要时间吗?(生:需要。)

认知建模:同学们看,这个过程不管如何短暂,还是需要时间的,有先后顺序。我们把这一反应时间的长短称为“反应快慢”。

师:如何比较驾驶员的反应快慢?大多数学生很快想到“测时间”的方法。

师追问:测哪一段时间?

生:有说“测司机看到小狗到踩下刹车的时间”;有说“测司机看到小狗到车停住的时间”;有说“测司机踩下刹车到车停住的时间”……通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应测司机看到小狗到踩下刹车的时间。

师:在这种突发的事件中,如果秒表在你手里,那么你将如何知道司机何时看到小狗,又是何时踩下刹车的。(学生此时心里知道测时间方法误差会较大,但一下子又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在学生愤悱状态下及时引导,如何比较速度大小?交警处理交通事故时在干什么?(PPT呈现交警拉皮尺测距离的场景)

生:恍然大悟,可以通过测距离的方法比较反应快慢。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入交警拿皮尺测量处理交通事故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逐步完成图2的思维建模过程。通过建模让学生明白,比较司机反应的快慢有2种方法:一是比制动时间;二是比制动距离。且通过2种方案的对比得出,测制动时间很难,测制动距离较为科学,为后续的实验探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学生有一种思维上水到渠成、心理上释然舒畅的感觉。《课标》提出,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 生活情趣是维持学生实验探究、内化知识的接力点

3.1 环节一:延续建模思维,探究重现生活化

过渡:图2的生活情景我们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再现探究,但我们平时都玩过“拍手掌快慢”“接东西快慢”等游戏。今天我们再一次玩玩小时侯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实验探究:对刺激的反应(见图3)。

(1)活动1:看尺子夹尺子

如图3所示,做好准备,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去夹尺子,记录松开尺子到夹住尺子的时间,重复3次。

(2)活动2:边数数夹尺子

被测试者在活动1的基础上,数2、4、6、8、10的同时,重复活动1,记录数据,重复3次。

(3)活动3:听口令夹尺子

被测试者闭上眼睛,测试者在放开尺子的一刹那喊“放”,被测试者去夹尺子,记录松开尺子到夹住尺子的时间,重复3次。

引导:实际课堂也正像教师预设的那样,学生很快把图2分析的思维迁移过来,得出“测距离”较易操作,干扰因素少,测出的数据较科学、准确。在此基础上,教师紧接着追问:如何比较反应快慢?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悟到平时的游戏活动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清楚科学探究活动应有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比如,通过“如何控制变量”讨论得出:①相同实验环境;②拇指、食指张开约2 cm,且拇指上缘对齐0刻度线;③接收信息同时快速夹住尺子;④读出夹住尺子时拇指上缘所对刻度线。

(1)在活动1中,身体哪些器官参与了实验?

(2)在活动2中,数数对反应时间有什么影响?

(3)在活动3中,参与的器官与活动1中有什么不同?

小组汇报:小组实验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展示2~3组实验数据,让组内1位同学上台主讲,其他组员补充的方式进行汇报,师生讨论归纳出如下结论:①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②在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时,需要有许多器官的参与;③一个人同时受多种刺激时,人的反应速度将变慢;④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快慢不一样;⑤对刺激反应的过程是连续的。

设计意图:《课标》提出,对科学探究的设计力求反映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围绕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并使之在要求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各尽所长、互帮互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玩”是孩子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生活中的孩子喜欢游戏,课堂上的孩子同样喜欢游戏式的科学探究实验,如何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正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

3.2 环节二:内化核心概念、提升思维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知道了“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这一过程是多器官协同参与完成的”,同学们说说看,人对刺激反应的过程可分几个环节?

观点1:分眼、耳接受信息和手、脚作出反应2个过程。

观点2:(马上反驳)还有大脑参与,一共3个过程(教师提示下得出:脑、脊髓处理信息)。

观点3:(讨论补充)还有信息传导过程(传入信息、传出信息),共5个环节。

师生归纳: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如图4所示。

师: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是由什么结构完成的呢?(提示:同学们生活中看、听、闻、尝、触是如何完成的?)

师生归纳:信息的接受和传导可由以下结构完成。

(1)眼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光的刺激。

(2)耳内耳蜗——听觉细胞——声音的变化。

(3)鼻的黏膜——嗅觉细胞——气味的变化。

(4)舌的味蕾——味觉细胞——化学物质刺激。

(5)皮肤中的感受器——触觉细胞、痛觉细胞、冷热觉细胞……这些器官中的细胞都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小组讨论:观察图5,神经细胞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师生归纳:神经细胞(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如下:

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功能: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树突的功能:接受信息、产生兴奋,把冲动传给细胞体。

轴突的功能:传导信息,把冲动从细胞体传出,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传导方向:树突→细胞体→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设计意图:《课标》提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器具和材料开展活动。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本环节课堂上学生呈现出对实验方案的热烈讨论,做实验时的热情高涨,汇报时的落落大方,组间辨析时的思维活跃,源于学生对孩时游戏的渴望,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玩中学”不正是学习生活化的真实体验吗?

4 生活实践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归宿点

《课标》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自然事物所需要的整体眼界,为学生提供了解自然界的机会。通过从多个方面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科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学科价值所在。

讨论: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要做到安全驾驶,司机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得出:①开车不打(玩)手机;②开车不聊天;③喝酒不驾车;④保持好心情;⑤恶劣天气少开车……

追问:对我们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在谈笑中领会:①过马路走斑马线;②遵守交规,规范骑车;③过马路、骑车时同学间不能说笑;④不能边听音乐边学习;⑤上课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设计意图有3点:①用好教学素材,使课堂前后呼应成为整体;②科学知识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意义所在,学习科学知识的价值所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多思考并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③生活习惯是生活态度的外显表现,同理学习习惯也是学习态度的外显表现。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今后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基础,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

5 课后语

教学勤反思,反思促提高。本文是笔者在“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中的公开课,通过课后交流反思形成的文本,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可归纳为图6所示。

可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完全符合《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位教育者勇敢去尝试。

猜你喜欢
尺子课标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尺子变身记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