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伦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肿瘤血液科 四川 成都 610021)
肺癌是全球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并且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每年的肺癌患者超过160 万,其中大约有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然而有一半的患者在进行初次诊断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因此在对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主要目标就是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而有效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1]。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分析探讨克唑替尼治疗中国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5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30 例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5 例。其中参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8:7;平均年龄为(35.15±12.1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9:6;平均年龄为(35.28±12.45)岁。两组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资料等的对比并不显著,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参照组
该组使用培美曲塞治疗,用药剂量为500mg/m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第一天,把药物溶解在100 毫升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实行静脉滴注,滴注的时间要超过10 分钟。21 天为一个周期,患者口服叶酸,用量为400μg/d,在患者化疗结束之后的21 天以及使用培美曲塞的前一周,在患者的肌肉内注射维生素B12,用量为1000μg 每次,每隔9 周对患者实行一次治疗。在使用培美曲塞的前一天、当天以及第二天,患者都要口服地塞米松,每次4 毫克,每天两次。
1.2.2 观察组
该组使用克唑替尼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口服250 毫克克唑替尼胶囊,每天两次,分为早晚服用。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在患者进行服药的过程中,需要整粒进行吞服,不要咀嚼,不要溶解,也不可以将胶囊打开服用。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按照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将其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以及病情进展。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 时即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3.33%高于参照组60.00%,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患者的毒副作用总人数为2 例,占比13.3%,低于参照组的8 例,占比53.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毒副作用状况对比
随着当前我国肺癌的病死率不断升高,这也就代表着肺癌在我国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3]。肺癌患者在发现了自身疾病的时候,很多都已经到了晚期阶段,因此对其所进行的治疗效果不够显著,而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相关症状以及痛苦,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所以在临床中通常是实行化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治疗[4]。
ALkali 因主要是在非小细胞肺癌所进行的治疗中有着一定意义的靶点,但是通常情况下,临床患者都会存在一定的脑转移,尤其是在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2]。克唑替尼主要是控制ALK 受体中的氨酸激酶,临床相关研究表示,这种药物对患者血脑屏障有着比较低的通透性,因此对患者进行脑转移治疗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大部分的临床报道显示,在使用克唑替尼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和参照组相比,使用克唑替尼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对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克唑替尼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有着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克唑替尼在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并且有着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