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路径建构

2020-08-12 01:20张正雷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路径

张正雷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强国建设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体育教练员要具备多元角色下的多维能力和素养;在培养过程中面临专业体系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和培养形式单一等问题。进而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策略:完善体育教练员专业建设;构建多渠道实践实习模式;构建多元力量参与的教练员培养体系;完善自我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教练员资格认证动力。

关键词:体育强国  体育教育专业  学生教练员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6(c)-0127-04

The Cultivation Path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Students Coa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ong Sports Country

ZHANG Zhengl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015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of coache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Sports coach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have multi-dimensional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under multi-roles; In the course of training, we are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imperfect professional system,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and single form of training. Furthermore, it puts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coaches for college sports major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oaches; Constructing multi-channel practice practice mode; Construct the training system of coaches with multiple forces; Improve the self-evaluation mechanism, Stimulate the student coach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motivation.

Key Words: Sports powe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 coach; Cultivating path

2019年9月,國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并全面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引领下,以“全民健身”为代表的群众体育活动持续升温[1],健康生活理念深植民众生活之中,居民健身需求不断上扬,教练员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群众体育的参与者,对平衡社会体育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群众体育多元功能的意义重大[2],培养什么质量的、怎么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使之适应和适用于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发展需求,是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

1  新时期体育发展观下的体育教练员特征

体育强国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要求更好地体现体育人文关怀,加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体育精神建设。教练员在体育事业发展中被赋予多重角色,表现出以下时代特征。

1.1 多重角色下的多元能力

1.1.1 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

作为优秀的组织管理者,要具备合理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群众体育中并实现目标的能力。群众体育参与者比较灵活,年龄、职业、学历层次等不尽相同,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员应该强化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统筹资源,把专业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制度管理人,用流程管理事情,做好引领、指导和帮助,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引导更多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1.1.2 创造性的过程设计能力

体育教练员是体育过程的设计者,体育教练员进行过程设计,要注重多维目标设立,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领域[3],体现技术性、普遍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一是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组织和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二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构建智慧型体育模式,通过创造性设计达成过程目标。

1.1.3 持续的学习力

作为一名学习者,体育教练员持续的学习力决定其成长高度和指导效能,需要体育教练员体育依据体育参与主体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加强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情景的和体验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源于现实并回馈现实,通过持续感受和感悟全面发展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丰富学科知识,形成创新思维,与体育活动参与主体建构体育实践共同体。

1.1.4 深厚的专业研究力

體育教练员的研究能力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现阶段,人们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更加显著,个性化、科技化的运动体验需求、体育参与群体的扩张等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问题的多样性和多解性要求体育教练员以探究的态度不断提升社会体育的研究力[4],从具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忠于现实的策略并解决问题。

1.2 精深的综合素养

1.2.1 社会素养是核心

社会素养是体育教练员对社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等现实状况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国家和社会发展责任感。体育教练员有责任和义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群体的时代使命感和荣誉感,强化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改善内外体育环境因素,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缓解体育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

1.2.2 人学素养是桥梁

人学素养是基于认知的基础上,对所授对象的热爱、关心和支持的素养,其中认识评价是基础,热爱、关心和支持是关键。人学素养对各学科各层面知识、技术、策略和评价体系等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把责任感、合作力、创造力、掌控力、实践能力等融入整个目标实现过程,专业性较强,形成难度较大。但人学素养是联结社会素养、本体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桥梁,对全民健身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升民众健康生活品质和人的素质现代化发展极其重要。

1.2.3 本体素养是基础

本体素养是实现个人进步和自身抱负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优秀的体育教练员能够以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和影响周围的人,以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并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转化,全面发展个人素质,形成创新思维,养成包容的品格、多元的视角和灵活的态度。

1.2.4 过程素养是关键

体育教练员的过程素养着力解决“事物发展的导向、实施路径、阶段发展目标”等问题,是自身素养向目标实现转化的关键。过程素养的组织调动能力、创造性和多元化等因素十分重要,通过建构多样性的内容体系,培养群众体育主体的创造力和健康生活意识及态度,激发队员的自主动机,激活参与对象的兴趣,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从而达成生成性效果。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的现实困境

基于新时期体育教练员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在学生教练员培养中面临诸多问题。

2.1 缺少体育教练员专业设置,高校资源利用率低

没有开设体育教练员专业,这是国内高校体育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我国高校拥有雄厚的体育师资队伍,很多自身是高水平运动员,一般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配备充足的运动训练场馆及大量的教学训练辅助设备;在校大学生经历过系统的教育过程,文化素养较高,有着良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部分亲身经历过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都为体育教练员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高校没有开设教练员专业,一是不能进行专业的、分层次、分类别的专门人才培养,导致学生在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后,自身执教能力不能适应体育发展的需求;二是学生教练员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欠缺,知识结构不完整,不能满足教练员培养的理论和实践需要,难以实现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和训练科学化。

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实习模式的制约

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教育顶岗实习是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的主要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拓展、理念更新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实践、实习模式对大学生教练员能力提升意义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误区导向。本质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实现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现实状况却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以各种辅导班、体育竞赛为手段,以实现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和社会适应力等的培养。其次,教育顶岗实习的局限性。顶岗实习是一种全职实习,是将所学理论知识、技能等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非常成熟,但仍存在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学非所教,同时学生体育竞赛开展类别和数量较少,与实习学生的执教需求不能形成合力。

2.3 对教练员角色定位认知不足

多维度定位所从事职业角色是素养提高和能力提升的前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练员的角色定位往往从单一维度进行定义,不能明晰教练员的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和培训者等多元角色与职责的交互,这就脱离了新时期体育发展中教练员的时代性。对角色定位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练员培养过程中过多重视训练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协同发展,与新时期体育教育、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专业人才需求目标不匹配。

2.4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体育教练员培养主要通过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体育局、单项体育协会等组织进行,并由单一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向在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转化,逐渐形成对非教练员但有意向的群体的培养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激发了在校大学生参与教练员培养的热情。但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扩大的参与需求与对体育行政部门力量的过度依赖,制约了学生教练员培养体系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力量参与教练员培养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和行政管理难以充分融合,社会资源闲置。现阶段,有一定的社会资本期待投入体育等级资质培养和认证体系之中,但是由于场地、器材、师资、培养周期等资源匮乏及难以整合,造成社会力量无力参与到体育教练员培养体系之中,这就需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增加对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国社会力量创办系统的体育教练员培训、认证体系[5]。

2.5 竞赛执教资质监管不到位,既有资质后续考核机制不完善

体育教练员资质监管和既有人员后续评估机制是保持和促进教练员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获得教练员资格提供了条件,体育事业的时代发展对教练员培养提出更高质量要求,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不完善、不健全的后续监管和评估机制。首先,群众体育中教练员任职资质不合理。部分教练员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而从事执教工作,这一现状在各级各类基层群众体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优则裁,技优则教”,运动技能突出者被认为“自然”具有良好的执教能力;二是专业人才的欠缺,现有人员不能满足比赛工作人员的需要,被迫从有经验的人中选拔。其次,阶段性评价机制难以真实反映教练员的实际能力,既有资质人员的后续考核评估流于形式,这对教练员培养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路径建构

3.1 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开设体育教练员专业提供了契机,高校进行分级分类教练员培养成为可能。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一般是高水平退役运动员,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大多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这一机制短期内难以改变。现阶段我国教练员培养逐渐向学历教育靠拢,对教育过程更加重视,以高校为中心进行体育教练员培养不断迈进,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体系,更缺乏培训的一体化方案和示范课程,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现提升教练员水平的指导和促进作用[6]。基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适当增加教练员理论课时,提高学习要求,加强教练员培养力度,实现向“教学训用”并重的转化,增加教练员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考核比重,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切实满足学生教练员培养需求,满足体育事业发展对专门、专业人才的需要。

3.2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服务,多渠道进行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服务有助于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区、协会、团体等多渠道实践实习平台的建构,能够促进学生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实际情景中提高教练员能力,协调民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参与需求和自身健身能力不足的矛盾,满足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一方面,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环境之中,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当前国情、社会现象、教育现状等,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多依靠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教育实习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服务,多渠道参与社会实践实习,使学生实际情境中切实感受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认识。

3.3 构建“社会—主管部门—高校”教练员供需通道

构建“社会—行政部门—高校”教练员供需通道,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关系到是否培养出适应和适用于社会需求的教练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不仅仅是局部利益、个人喜好的驱使,更重要的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7],打造多元、健康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社会、主管部门、高校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成为必要。第一,使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制定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中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提高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使学生达到基本的教练员从业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第二,社会需求是学生学习的源泉,通过构建供需通道,加强供需信息流通,扩展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教练员知识学习动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3.4 高校为纽带打造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联动体系

交流互鉴、互联互通是提高体育教练员能力的重要手段。学历教育阶段的学习不可能满足一生的知识需求,特别是现阶段体育强国建设对教练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结合体育教练员工作性质和特点,打造学历教育和职后培养联动体系,扩大培训面,增加在校大学生和职后人员相互交流,提高其个体专业能力发展,促进岗位工作综合能力改进,促进学生教练员成长与发展。以体育主管部门为主导,高校为纽带,各类体育协会、社会团体协同参与构建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联动体系,以举办各级各类体育教练员“研修班”、交流会和异地执教等方式联通学生和职后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专业理念,不断的更新自我,逐渐构造自身执教风格,提高教练员工作质量。因此,以高校为纽带、以促进体育教练员培养为核心,建设优质群众体育活动基地,形成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体育教练员交流体系和长效机制,能够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学习和交流资源平台,有效促进各类体育教练员的协同发展[8]。

3.5 完善自我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动力

高校深厚的师资力量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能够保证培养质量、针对性和连续性,学校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能够加深专业发展,提高高等院校的社会认可度。2015年10月,我国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9],体育教练员成为体育核心职业之一,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体育教练员职业提供了依据,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扩大了体育教练员从业渠道,激发了学生体育教练员资格认证动力,同时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自我评价机制,严格考评,使高校学生在学历教育阶段尽可能掌握运动技能传授、运动竞赛组织运行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训练、竞赛组织与调控、运动损伤与处理、动机激励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0],是其将来能够胜任体育教练员职业的保证。

4  结语

体育强国战略实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培养提供了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体育教练员专业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培养机制难以满足体育教练员数量和质量需求。构建以高校为培养中心多元力量参与的体育教练员培养体系,多渠道提升学生教练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能够为我国培养大量的、合格的高品质体育教练员,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增强社会认识度,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Z].2019.

[2]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Z].2018-08-02.

[3] 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以“国培计划——培训者研修项目”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J].教育研究,2010(2):77-83.

[4] 郭法奇.教育研究力:教师发展的高级能力[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3):1-6.

[5] 吴阳,王德新,彭国强.美国体育教练员培养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5):93-98.

[6] 毕仲春,陈丽珠,李征.对欧美篮球教练员成长过程模式的研究——兼论中国大学篮球教练员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希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113—118.

[7] 张磊,张廷安,夏辉,等.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8):117-124.

[8] 余新,王婷.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7):21-26.

[9]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5:55-85.

[10]贾明学,方千华.美国教练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解读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72-78.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路径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新课标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