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山 张华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以南阳师范学院开设的大学体育蹴球课程为例,分析当前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校本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认识需要提升、政策支撑不足、准备工作繁重、基本条件薄弱、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是当前大学体育蹴球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不断认识提升、完善政策供给、重视准备工作、跟踪课程问题、形成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未来高校开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校本课程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体育 蹴球课程 非遗传承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6(c)-0078-03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Qiu college sports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U Xishan Zhang 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Province, 473061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etc. This paper taking the CuQiu course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chool-based cours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sports CuQiu course are the need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the lack of policy support, the heavy preparatory work, the weak basic conditions and the difficul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inuous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ment of policy supply, emphasis on preparatory work, follow-up of curriculum problems, and forma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pe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Qiu cour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1 大學体育蹴球课程的实施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了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和时代价值,也规定了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和义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对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明确要求。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途径,学校应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3]”。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到有、从散乱到体系、从缓慢到快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保护之路,正逐渐形成中国模式[4],其中学校教育传承占据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体育遗产资源,对于增强大学生体质、发展区域全民健身计划、完善高校大学体育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南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公办本科院校,依托南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以来重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和服务地方的职责,先后把宛梆、九莲灯、打春牛、高脚马、蹴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并在文化教育方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利用。经过多方协作,2019年春季学期,南阳师范学院开设大学体育《蹴球》公选课程,至今已经有1年的实践周期,期间产生了不少经验,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总结经验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南阳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能对同类高校产生启示意义。
2 大学体育蹴球课程面临的困境
2.1 认识需要提升
大学体育蹴球课是一门新兴的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体育课程。其实,蹴球课不仅是一门课程,更准确地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进程。南阳师范学院蹴球课程是在响应我国开展高校优秀文化传承和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近年来国家省里教育精神的积极回应。但调查显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大量的学生,对蹴球课程的认知度不高,很少能够站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来认识这门课程,大多数人会认为蹴球仅仅是一门新开设的体育课,不仅与其他大学体育课程无甚区别,而且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挖掘、整理而来的相对小众化的公选课程。
2.2 政策支撑不足
作为一门响应时代要求和上级精神的体育课程,由于认识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蹴球课程在开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过多的政策倾斜,开设课程前的评价和申报,开设课程中的大纲制定、教案、考试标准等内容都必须严格按照相關要求来执行,在课时量计算方面更是没有任何奖励性措施,这无形当中对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是一种压力和困扰,也不利于相类似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3 准备工作繁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门新课程的开设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就南阳师范学院开设蹴球课程而言,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培训、选择场地、制定教学大纲、研究教案、购买器材、宣传课程、制课备选等多个环节,而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遇到困难,都会影响课程的顺利开设,乃至使计划开设的课程前功尽弃、半途而废。这造成任课教师大多不愿意开设新课程、不愿意接手新课程。
2.4 基本条件薄弱
一门新课程往往是基本条件比较薄弱和艰苦的,南阳师范学院蹴球课程开始时其基本条件几乎更是从零开始。在2018年秋季学期,南阳师范学院就有开设蹴球课程的计划,但是几位具备开课要求和蹴球技能的教师因各种原因均没有接手这门课程,直到半年后的2019年秋季学期,才有一位老师真正把这门课程开设起来,其中的师资缺乏状况可见一斑。另外,蹴球课程的教学器材是按照开课的最低标准配备的,只能满足30人左右的一个班级上课;还有,场地是临时圈画出来的室外场地,由于场地比较紧张,选择大学体育蹴球课的学生暂时只能在室外田径场的一角进行上课学习。
2.5 可持续发展难度大
不同于已经成熟的课程,学生对新课程在起初阶段往往兴趣浓厚,但时间长了之后兴趣会减弱,各种各样“成长的困惑”就会涌现。南阳师范学院开设的蹴球课程,一开始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脚上的斯诺克”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但蹴球课程“竞技性游戏”的本质特征使其在技术动作学习训练过程中容易陷入单调乏味的困境,但技术的不成熟又会使竞技游戏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南阳师范学院在全国和省内是较早探索开设大学体育蹴球课程的高校,作为一个相对少众的项目,其影响力和深广度不容易铺开,而且不容易开展联赛,容易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这就造成此类课程往往是“一阵风”,不利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3 大学体育蹴球课程的改革对策
3.1 不断认识提升
费孝通先生提出过一个重要命题叫“文化自觉”,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对开设和推进大学体育蹴球课程的认识的自觉和提升成为该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首先,应该认识到蹴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基因。其次,要认识在南阳师范学院开设大学体育蹴球课是响应国家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必然之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自信的切实行动。最后,开设大学体育蹴球课程也是促进南阳师范学院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3.2 完善政策供给
工作的展开和实行需要政策的支持,在大学体育课程日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今天,开设大学体育蹴球课程应该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的关照。首先,应以项目立项、课程改革、文化传承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其次,在开设课程的第一个学期,对于教学大纲、教案、考试标准等教学常规文件可以不做过于严格的要求,以便在第二学期能够及时调整和充分改进。最后,作为校本课程看待,在工作量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
3.3 重视准备工作
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准备工作与开设学院和任课教师有关系,但准备的担子和任务不应该全部压在相关学院和教师身上。首先,开设大学体育蹴球类的课程,应该对同类院校或同类项目进行调研,对开设的可行性进行短期但充分的论证。其次,学校和学院一旦同意开设诸如大学体育蹴球类的课程,就应该快速开展场地、器材、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另外,对于开设的全校类新课,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在教师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以鼓励广大教师多探索新课、多开设新课、多钻研新课。
3.4 跟踪课程问题
大学体育新课程准备工作的完成和基本条件的满足,不代表开设的课程就会一劳永逸,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会遇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跟踪并解决新开课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大学体育蹴球课程一类课程,属于“非遗进校园”课程和“乡土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往往简单、原始、古朴,这就要求结合现代体育课程的标准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创编,但改造和创编的前提是要保证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还有,文化都有生境,离开了生境往往难以体验文化的全貌,为了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安排一定的校内、外实践课程。
3.5 形成长效机制
大学体育蹴球课程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在同类课程当中具有“示例”的作用。要想完成高校在“非遗”传承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时代使命,形成相关课程的长效机制是必要之举。首先,学校层面应该宣传非遗传承类课程和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发展、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其次,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开设课程的要求、条件等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再次,对于非遗传承类课程和校本课程要有政策倾斜。最后,对于这些课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措施应该结合其课程特点,应有助于这类课程的长远发展。
4 结语
研究虽以南阳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蹴球课为个案,但个案除了其固有的典型性,有时也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的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状况并不乐观,并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乃至品牌。未来,只有从提升观念、供给政策、精心准备、问题跟踪、长效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形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健康可持续传承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s://www.sohu.com/a/294829772_765489.
[2] 王莉.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27-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www.czs.gov.cn/qyg/fwzwhyc/content_174381.html.
[4] 刘喜山.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程、困境及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10):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