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亮
摘 要:负荷强度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受到的压力与刺激程度,通过训练运动员心理与生理上的负荷,被称为负荷训练。在田径训练中,对运动员负荷强度与训练比例进行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田径训练对其中的负荷强度和训练比例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经过根本特点和形式的锻炼,由心理素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和人格能力4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田径训练时,负荷强度和训练的比例控制方法下田径训练的效果,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不但能够有效推动体育训练的效果,并且还能为体育教学提供具有参考作用的指导素材。
关键词:负荷强度 训练比例 田径训练 效果
中图分类号:G8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6(c)-0017-02
Shallow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track and field training under the control of load intensity and training ratio
SHI Liang
(Weihai sports school, Weihai, Shandong, 264200)
Abstract: Load intensity is mainly refers to the athlete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by the pressure and stimulation degree, through the training athlete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load, known as load training. In track and field train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athletes' load intensity and training ratio.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ontrol mode of load intensity and training proportion in track and field training. After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exercis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echnical skills, physique and personality ability to track and field is discussed in four aspects: the specific training, training load intens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ntrol method under the effect of track and field training, as a reference,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ffect of sports training, and also provide with reference for sports teaching guide material.
Key Words: Load intensity; Training proportion; Track and field training; Effect
田径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属于极为基础的训练活动与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训练效果与学员的基本体能和特殊能力的发现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是将训练负荷强度和比例控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对相应强度与比例下的训练作用于最佳匹配,为有效地进行田径训练做出实证贡献。
1 田径训练中负荷强度和训练比例的控制方式
根据运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根本规律,选择相辅相成的方法,尽量减少对受训者兴趣和身体机能的负面影响,对指导受训者进行实训有着极为积极的效果。
1.1 低强度、高比例的训练方法
因为低负荷强度带来的负面身体体验较少,极为适合初学者、身体素质较差的受训者,同样适用于将要参加比赛的人。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负荷较小的体育训练主要具有50m短跑、50m或30m跨栏、100m接力赛、跳远、轻投等。让受训者在小负荷训练活动中,不断培养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与热爱,然后在高比例的训练中,让训练人员逐渐掌握基础的运动技术与能力,为后续进行规范的训练工作做好准备。在此其中,对于要进行比赛的选手来说,这种训练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复习、身心放松和身体保养的良好方法,能够有效帮助运动员调节比赛前的心理与身体状况。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水平较低,甚至只具有游戏性水平,因此能够充当正常的教育及训练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还可以充当训练准备、中间调节、结束恢复这3个阶段的内容。
1.2 高强度、低比例的训练法
鉴于高强度负荷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精神和心理这几个方面具有影响,特别是在身体疼痛、呼吸困难、头晕、身体虚弱等不良体验方面,心理因素容易形成负链反应,控制训练比例是防止体育损伤和产生抗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一定单位时间内频率较高的100m跑、4×100m接力赛、越野障碍赛400m以上等。在规定的时间内,例如,以1周为训练的实际,至多执行1次或2次,让运动员了解自身的力量,也使其体会到成就感,为开展训练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种训练方式对运动员的身体极限进行了挑战,例如,对体力、速度、灵活性、警觉性和心肺功能都有很大的影响。低比例训练方法在恢复体力、消除消极心理感受和运动稳定性方面拥有极其良好的自我完善效果。
1.3 中等强度、高比例的训练法
中等强度主要就是由教练员或教师结合具体的状况来进行判断,通常表现为中等的训练时间与负荷。例如,在培训或教学期间,1h内要练习3~4次。能够使用极为折中的方式,例如,如果培训是2次,间隔时间较长,可以穿插其他的项目和活动,使得这一过程既保证了培训的重点,又能有机地培养或调动培训人员的兴趣。根据受训者的某些身体和技术技能,教师或教练应该根据使用中、低强度和高比例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员的体育兴趣,还能使其身体能力在不断技能的过程中得到优化,形成个性化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运动习惯。
2 不同负荷强度和训练比例的训练作用
2.1 心理素质培养
差异性的符合强度和训练比例的控制,能够对运动员训练活动中的训练状态进行调整,使得训练人员能够在投入训练活动时,良好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在心境平和的情况下,有节奏地释放情绪和动力,并与科学的训练方式形成一致,以此来良好的建立健康心境,在定量积累和承受负荷的基础上,建立更强的意志力。
2.2 提高技术能力
田径技术技能是对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水平标准化的评价。在各种体育项目训练中,各种技术条件是田径项目高效完成的基本条件。比如,在短跑活动中,运动人员的起跑姿势;跳高活动中的跨越式与背式的技术,都会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并且,标准化的技术水平还能在肌肉塑造的时候具有针对性地落实对运动员身体的锻炼。假如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结合运动员的肌肉与运动状态,那么在训练的时候更加能够良好地完成运动塑造,以此来提升受训者在田径项目中的竞技优势。
2.3 加强体能效果
运动员体能的强度和自身的速度、耐力、定力、引体力等各种身体机能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培养运动员心肺能力和身體爆发力的重要部分。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对负荷强度和训练比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通过适应的差异化条件来落实运动员个人能力状态的突破和成长。特别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应该积极关注受训者的身体发展状况,在符合田径“三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练的强度和效果,确定运动员在训练活动中可以促进个人成长。此外,在高负荷条件下,不断扩大肌群水平,从而适应更强的使用空间。
2.4 个性能力发展
在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田径训练是基础性的内容,然而,在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中,体育也具有有趣的竞争性活动特点,由于训练人员自身身体与技术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其技术空间也具有不同,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在开展训练时,能够借助适当调整负荷强度和训练比例来完成全体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但是这种个性化的条件,应该通过最大程度积累来完成。所以,对运动员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应在学员具有一定恒定的负荷能力并且能够满足持续训练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落实。并以中等强度、高比例训练法作为案例。假如受训者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在水平比较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自身身体和技术上的优势,并且在后续的长期训练中,不断对这一优势进行巩固和发展,不断形成个性化的独立特点的发展方向。再如,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设置有关障碍跑的活动,经过变频跑、跳、过等动作的综合训练,可以指导多种强度的动作,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同时加强田径项目中的趣味性,并以此为基础来保证运动员个性化的调节,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驱动型培训方案的创建。
3 结语
综上所述,田径训练是体育教学中非常基础的训练项目和教学内容,训练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基本身体与技术能力的发现。在负荷强度和比例控制下的田径训练,主要是按照训练人员的各项具体状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确定训练的目标、内容、方式来提高对运动员的兴趣、成就感的积累和身体素质优化的不断培养。但是需要全体体育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训练。
参考文献
[1] 许德刚.浅探负荷强度与训练比例控制下的田径训练效果[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2):41-42.
[2] 何文军.负荷强度与训练比例控制下的田径训练效果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8):35,74.
[3] 李申.关于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