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吉平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 精神科,广东 汕头,515021)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严重的慢性精神疾患,且病程较长,常伴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现象[1]。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对患者病耻感和自我管理作用有限,且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2]。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情感与认知障碍、幻觉和妄想、出现暴力言行等)的困扰,生活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关心理社会干预策略以减轻痛苦,改善临床症状[3]。外化叙事疗法属于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手段充分发掘患者健康行为问题,给予患者细致的人文关怀达到修正自我管理缺陷的目的[4]。基于此,本研究将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中,观察其临床干预效果。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于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纳入标准:① 符合《精神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5]中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目前处于病情稳定期;②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最终分值不低于60分;③ 患者及其家属均在书面获悉风险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主要器官和其他系统功能异常;② 合并其他心理或精神类疾病;③ 曾接受过类似干预治疗。将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纳入对象均为男性患者。观察组中,年龄18~38岁,平均年龄为(29.36±4.16)岁;高中21例,大专16例,本科及以上15例。对照组中,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为(29.82±4.34)岁;高中22例,大专15例,本科及以上14例。两组间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对照组患者开展基础康复干预,主要涵盖用药指导、症状护理和心理干预等措施,通过认知宣教促使患者了解本病涉及知识和自护要点,纠正患者错误认知。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 集体健康宣教。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治疗和预后通过PPT详细告知患者,要求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宣教结束后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1次/周,60 min/次。② 成立叙事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和技巧运动培训,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以提高护理水平。③ 问题外化。护理人员采用聊天交谈的形式引导患者叙述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针对患者所叙述的问题和疑惑逐一分析讲解,找准症结。根据患者叙述的内容,制订短期和长期目标,引导患者发现生活中被忽视的事物,帮助患者重新调整自我。并选取相似积极案例进行引导,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患者家属和病友共同倾听交谈内容,适当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1次/周,60 min/次。④ 开展工娱疗活动。组织患者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如打球、戏曲、扑克、跑步、下棋、书法和唱歌等,指导患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增加患者生活乐趣,3次/周,40 min/次。⑤ 行为训练。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和健康活动,鼓励患者多与病友、亲属互动,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时给予患者同情和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4周。
① 症状严重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PANSS量表[6]完成评估,共包括30个条目,每个条目1~7分,表示无至极重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② 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量表)[7]进行评估,共包括3个维度,共30个条目(均为5级评分法),得分越低则表示对应维度生活质量问题越突出。③ 社会支持度:分别于干预前后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量表)[8]完成评价,共包括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社会支持程度越高。④ 病耻感:分别于干预前后通过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量表)[9]评价,共包括32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表示从来没有至经常,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病耻感水平越高。
干预前,两组间PANSS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PANSS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间SQLS各维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SQLS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SQL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间SSRS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SSRS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SSR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间SSMI-C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SSMI-C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SSMI-C评分比较分)
精神分裂症具有病程迁延、复发和致残风险高等特点。疾病的反复发作或症状控制不佳可影响患者社会支持度,导致其产生病耻感,即使病情稳定,伴随的临床症状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而且还会给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10]。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工作尤为重要。当前多数患者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阳性症状基本可得到有效控制,但药物治疗对其阴性症状的缓解效果并不如意,如思维贫乏、情感淡漠、主观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始终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并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精神状态康复[11]。因此,如何更好地针对性满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需求,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康复治疗服务成为临床探讨的热点话题。
本研究将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应用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中,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PANSS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表明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阳性、阴性和一般精神症状。原因在于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将患者心理问题外化,关注点在于接纳自身精神问题,并进行认知解离引导,从而尽可能降低对生活的影响。对于部分精神分裂患者而言,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无法彻底消除,因此,教会患者如何与自己共处具有重要意义,接纳症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以正常方式去察觉,而不是陷入挣扎。此外,护理人员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鼓励、支持行为逐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结合工娱疗活动增加其生活兴趣,从而增强治疗信心[12]。观察组SQLS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原因可能在于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的干预方式通过外化心理问题,促使患者接纳、解离、澄清并付出行动,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心理灵活性,提高了患者对当下现实事件的接纳能力。事实上,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灵活性成正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应注重提高心理灵活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SSMI-C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SSRS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表明观察组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原因可能在于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的干预模式通过开展工娱疗活动和行为训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学会寻求帮助,获得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由于精神分裂患者症状表现的特殊性,常受到公众的歧视和贬低,许多患者拒绝与外界沟通,外化叙事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调整自身与评价的关系,忽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降低言语对自身的影响,反过来激励自己积极生活,降低病耻感[13]。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结合外化叙事疗法干预策略对于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增加社会支持度,降低病耻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