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全中近特”,景别中的几个重点

2020-08-11 07:37罗伯特
电脑报 2020年30期
关键词:近景参与感远景

罗伯特

景别的层次

一张普通的照片,在空间里也有很多的层次,比如全景、中全景、特写,这是摄影需要理解的

嗯,不废话了,开门见山。景别就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这么五类,简称为“远全中近特”。当然,也有些教材划分得更细一些,比如图1,光一个人像,就分了全景、中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标准特写、中等特写、极特写等等,看了让人眼晕,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这个又没有统一标准。

笔者是个特别喜欢简单化的人儿,喜欢把复杂的事儿往简单里说——跟有些故弄玄虚的人儿相反,所以力求简单,五类的划分法已经可以了(图2),没必要再细了。

五类划分法,相对容易理解吧

那么,学习“景别”的意义何在?大概有同学要问了,老师,学这破玩意儿干啥,能拍美女不就得了?拍全身拍半身还是拍某一部位,我无师自通呢!

你就知道拍美女!拍美女也是有讲究的。我来问你,你有没有见过这种照片:拍摄拳击动作时,画中偏偏没有手;拍摄芭蕾舞美姿,画中偏偏没有脚;需要表现一个人物的表情时,人物却偏偏远得看不清面部;需要环境来烘托事件气氛的,画面却偏偏饱满得没有空间。

所以,景别的意义在于: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这样说是不是过于抽象和概念化了?好,那咱换个说法: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什么程度。

不仅如此,不同的景别,在画面的观感上也是有区别的:比如远景(图3),镜头越远,画面就越冷静,情感上的参与感就越少,好像你在远处“冷眼旁观”,你并没有参与其中,镜头比较客观化。

这样的距离,画面中的人物不会在意你的存在,看上去你就像是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等等。而近景呢,因为镜头离得近,参与感就很强烈,就好比自己也身临其境,镜头比较主观化。

像上面这样的中景照片,参与感就比远景强烈多了,对不?分分钟她们就能掉转枪口打你一梭子!

这样近距离的镜头,参与感已经强烈得无以复加了!你再说“我只是个旁观者”,谁信啊?划分景别的依据,主要是人物或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大小。这个很容易理解吧?通常是以人的身体做例子,上面已经贴过图了。

通常是用广角镜头拍远景,长焦镜头拍近景,那么中焦镜头自然是拍中景啦。然而,景别跟你所用的器材并没有绝对的关系,长焦也能拍远景,广角也能拍近景。因为“焦距”虽然是摄影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还有一个因素是“物距”啊!物距足够大就是远景,物距足够小就是近景,管你用啥镜头!

拍远景也是有讲究的

先说说远景,因为风光照很多要用到,这类摄影最好用侧光或侧逆光,可以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其实丰富的影调层次任何景别都需要,为啥单说远景更需要影调层次?因为远景没有细节呀,必须开个小灶补一补。

远景要用到光线丰富层次

再说说远景的人物表现,这里不用在意细节,这么远的距离,脸都看不清,看不清楚黑点或白点,又怕啥?这就好比舞台上的演出,你离舞台那么远,演员脸上不化浓妆,你还看得清眉眼吗?所以你看舞台妆都是黑黑的眼影白白的脸,还有红红的大嘴唇,为的就是提高对比度,让观众掌握视觉重心,这跟远景照片用侧(逆)光提高对比度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人说,老师,摄影不都讲究深入浅出吗?能不能别用术语,什么是影调层次?嗯,好吧,影调层次就是黑、白、灰,如果画面只有灰蒙蒙的中间调,对比度就不好看,那么接近两极时,黑的要够黑,白的要够白,而且不缺中间调,那么画面的影调层次就比较丰富。逆光照片的影调层次非常丰富,黑的倍儿黑,白的倍儿白,还有中间调。

光線的运用,让远景拍摄也可以突出人像

常用的中景

中景主要是在较近的位置拍摄,画面并没有包含被摄主体的全部,但是表现了一半以上的主要部分。以人像为例,通常意义上的中景是指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

中景一般会用到中长焦镜头,捕捉人物的姿态

这种拍摄手法常用来展示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和动作性很强的局部(以反映动态为主)。中景画面通常用于讲故事,是叙事性的画面,在影视作品中运用中景最多。中景镜头常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特征、动作(比如讲话时的手势),也是户外新闻采访最常用的景别。

中景一般会用到中长焦镜头,捕捉人物的姿态

为啥电影讲故事也好,新闻采访也好,大多都是用中景?因为通常人们谈话的距离,刚好使目光注意力集中在上半身,很少注意到腿和脚,是人们常用的对话距离决定了中景成为最常用的取景方式,这符合每个人习惯的视角。如果你的目光只能看见对方头部,那得离多近呀?

猜你喜欢
近景参与感远景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近景摄影测量在大型边坡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
海边遐思
宏观分析卢卡契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原因
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人称笔法”
阿克苏地区招商引资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图表设计的有效性
花卉摄影“三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