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的有效途径

2020-08-11 14:23许建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道德与法治途径

许建芳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实践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课前热身、课内学习、课后延伸,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知、行、意、信、行的转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7-0069-02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新课标强调学科的活动性、实践性,然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教材、课堂成了教学的主旋律。这一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尤为突出,表现为学生的知行失衡。

鉴于此,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实践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实现知、行、意、信、行的转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一、课前热身——奠定情感的基石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开展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应把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空间留给他们,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是学生在感悟基础上的内化,而学生如果要理解一个概念,或者明白一个道理,仅仅依靠课堂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行的机会,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体验社会生活,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寻找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迁移情感,获得直接的道德感受,丰富感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笔者设计了课前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布置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课前社会专题调查、研究,可以查看书籍或上网查询,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研究。如白色污染、一次性筷子、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室内装修污染、沙尘暴等问题,都进入了学生关注的视野。学生收集的资料多种多样,课前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为学习新课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课内学习——焕发活力的源泉

课堂学习过程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习得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过程。它生机勃勃,精彩纷呈,教师应当从关注成长的角度,用发展的、动态的,而非不变的、静止的观念来教学,使课堂焕发活力,熠熠生辉。

以事明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特点。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创设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升华认知,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1.情境表演,打开思维的广度

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拘泥于现实生活,给学生以开阔的思维与创造空间。生动的语言、PPT等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跳出课本,克服思维定式,激活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从“现实的我”到“塑造角色的我”,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分析不同角色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使思维灵动,让思考更具广阔性和逻辑性。

例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时,笔者设计了情景剧的表演环节。

镜头(1):公交车上,邻座的叔叔说自己是推销员,想免费请小明喝饮料,小明没吭声,保持沉默。讨论:如果你是小明,你的心情怎样?你打算怎么做?

镜头(2):夹着公文包的叔叔向小红问路,小紅不仅热心地为他指路,还给他带路。讨论:对小红的做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动有趣的表演让学生兴趣倍增,他们明白不要轻信陌生人,提高了安全意识。学生的亲身体验,别人无法代替。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地参与角色扮演,在自主参与、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树立正确的意识。

2.游戏体验,触动情感的温度

游戏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在游戏中,学生的肌体可以得到锻炼与优化,情感可以得到体验与激发,智力可以得到启发与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游戏活动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反馈,在快乐中感受与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有意识地创设生动形象的游戏情境,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气氛,触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的学习主动性。

3.参与体验,付诸行动的效度

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观察、体验、感受、实践、操练,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明白道理,而且付诸行动,这就是实践性教学的神奇功效。

三、课后延伸——促进发展的保证

道德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脱离生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体验与感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源头活水,源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内,还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后实践活动。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内活动的拓展与延伸。课内,教师虽然可以设计很多有质量的活动,但很多实践活动无法在课内实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课后的升华和巩固,需要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中完成。家庭、社会都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需要在这个大课堂感受、体验生活,规范自身的行为,学习做人的道理。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叔叔阿姨辛苦了》一课,要求学生走出班级,走近、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课后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各行各业劳动的辛苦。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发挥育人功能,体现了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促进知行合一。

实践性教学在内容上既以教材为依据,又不局限于教材在这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生了角色转换,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真实感受、自主体验、深入理解,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实践为载体,以课前、课内、课后三个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德育功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与价值,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实践性教学道德与法治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反思
试析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性教学提升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