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绿色消费的认知思想与行为探究

2020-08-11 07:35刘加珍陈永金宋珊徐晓彤仇彤彤张美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0期

刘加珍 陈永金 宋珊 徐晓彤 仇彤彤 张美方

[摘 要] 绿色消费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消费行为,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付诸行动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绿色消费思想;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 2017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管理科研项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322091703)资助

[作者简介] 刘加珍(1974—),女,四川遂宁人,理学博士,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与环境;陈永金

(1968—),男,山东临沂人,理学博士,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0-0109-03    [收稿日期] 2019-11-0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系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存。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年,倡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1],通过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消费理念、倡导适度消费等举措强化绿色消费观[2]。以此,高校、政府、企业、国家各级立法和行政机关等社会各界都采取措施为构建绿色消费观贡献力量[3]的同时,绿色消费也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模式[4]。大学生是拥有与时俱进精神的特殊群体,是“绿色消费的传播者和践行者”[5],然而,在进行绿色消费的过程中大学生存在许多问题[6]。他们具有观念超前于现实、行动落后于意识的特点[7],其消费行为受产品质量和产品可获取性的影响很大[8]。对绿色消费处于认知层面,具有了良好的绿色态度,但绿色行为不容乐观[9],绿色消费行为发生较少[ 10 ]。在提倡绿色消费的当今,无论是培养大学生低碳经济绿色消费观[ 11 ]、绿色消费观的有效方式[ 12 ]仍需要给予引导。同时,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消费主体,对大学生全面展开绿色消费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对促进绿色生活、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问题主要包括聊城大学学生对于绿色消费意识及行为方面的认知以及影响大学生形成绿色消费认知的内外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即个人收入和知识水平,外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有效问卷179份。

1.环境保护的关注方面,94.97%的大学生都会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但只有34.64%的大学生经常关注,60.34%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还有5.0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不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受访大学生中,会考虑自己消费行为对环境影响的有40.22%,有时会考虑自己消费行为对环境影响的有49.72%,还有10.06%的大学生从来都不考虑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消费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

2.绿色产品的认知方面,有84.02%的大学生对绿色产品都有了解,但非常了解的大学生只有13.41%。有88.27%的大学生认为提倡绿色消费,购买绿色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产品有无环境标志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还有4.4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购买绿色产品,绿色产品认证标志不会影响自己的行为,此外,7.26%的大学生认为是无所谓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绿色产品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高,大部分大学生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指导。

3.绿色消费意识方面,有13.41%的大学生非常了解绿色消费,76.54%的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情况一般,还有10.06%的大学生不了解绿色消费,并没有关于绿色消费的意识。当被问及“您认为绿色消费所涉及的内容”这个问题时,有67.6%的大学生认为绿色消费应该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13.97%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集中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有16.2%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购买健康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可见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了解情况一般,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在“您认为绿色消费应当从哪些方面努力”的问题中,8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重复使用、多次使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分类回收、循环再生这四项内容

二、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行为主要有使用自备购物袋或书包购物、在消费过程中尽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注意对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外出乘坐公交或步行等(表1)。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具体行为仍然有待提高,不仅是要提高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的次数,还要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绿色消费。

1.绿色消费行为的意愿,据资料统计,87.71%的大学生认为绿色消费行为应该包含在生产、消费等各个方面,9.5%的大学生认为绿色消费行为仅仅是消费行为,2.79%的大学生则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种个人行为。当问到“您愿意为綠色产品和环境保护支出多少费用”时,愿意为绿色产品和环境保护支出较高的费用的大学生只有约10%。由此可见大学生虽然了解绿色消费行为,但是在具体的行为意愿方面还有所欠缺。

2.绿色消费行为的态度,有92.18%的大学生是支持绿色消费的,只有3.35%这极少数的大学生不支持绿色消费,也有4.47%的大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总体上大学生的态度还是积极的,是愿意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的。

3.绿色消费的支持情况,当被问及“您是否愿意做一名倡导绿色消费的志愿者,并为绿色消费尽一份力”时,有87.1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做一名倡导绿色消费的志愿者,只有3.35%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9.5%的大学生觉得无所谓。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支持情况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但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很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绿色消费实践活动中。

4.绿色消费具体行为分析得出,26.82%的大学生经常从事綠色消费行为,57.54%的大学生偶尔进行绿色消费行为,12.29%的大学生只是极少进行绿色消费行为,只有3.35%的同学表示自己从不进行绿色消费行为。当被问及“您没有进行绿色消费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个问题时,有近1/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于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1/3的大学生觉得绿色消费成本较高,还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没有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三、认知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具有绿色消费的认知水平。但真正将绿色消费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如在消费过程中仍然会使用一次性产品,不会改造废旧物品进行二次利用,不愿意使用简易包装等,都体现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存在脱节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内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收入与个人认知水平。大多数大学生仍以家庭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来赚取生活费。调查的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200元以下,有87.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绿色消费行为。另外,大学生虽然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但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学习内容各有侧重,有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并没有涉及到绿色消费的知识,不明白绿色消费具体包含哪些方面,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就会较少。有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绿色消费相关,对于绿色消费的了解比较全面、深刻,因此就会有较好的绿色消费行为。调查发现,有63.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对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有4.4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2.外在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绿色消费观的“土壤”,与个人的“三观”的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调查发现,58.1%的父母很少购买绿色产品或进行其他绿色消费活动;6.7%的父母从不进行绿色消费活动,仅有35.2%的父母经常购买绿色产品并进行绿色消费活动。另外,家人对绿色消费的支持态度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行为。(2)学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若能够开展良好的教育,那么学生对绿色消费的了解水平也会提高。调查发现,51.4%的大学生所在学院安排了关于绿色消费的课程、讲座或者宣传,48.6%的大学生所在学院并没有安排相关的课程,这就使大学生对于绿色消费的了解程度不够,绿色消费行为也会有所欠缺。有8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学院有开展绿色消费实践活动,但实践的机会较少,一学期可能有一两次或者大学四年才会有一两次,还有20.11%的大学生表示并没有相关的实践活动。(3)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网络媒体、政府、企业等各个主体,他们都会对大学生的绿色消费产生影响。调查发现,92%以上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行为会受到自己朋友和同学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85%以上的学生绿色消费行为会受到网络媒体和生产商对绿色产品宣传的影响,96%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对于绿色消费的提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绿色消费行为。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消费主体和建设主体,他们的消费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付诸行动就显得至关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如下:

1.大学生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大学生要主动地从电视、手机等网络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取关于绿色消费的知识,了解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概念,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活动,如不使用一次性产品、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随手关灯等,做一名绿色消费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2.家庭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家庭活动,探讨关于绿色消费的相关内容,认识到进行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一些绿色消费实践活动,如废旧物品改造活动、使用自制购物袋购物、更换节能灯等,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绿色消费活动中,成为绿色消费的积极践行者。

3.学校要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各项绿色消费活动。学校要开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加强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同时,学校还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绿色消费的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旧衣物回收活动、以旧换新活动、绿色消费知识小竞赛等,使学生能够不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参与到绿色消费活动中来。

4.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氛围。企业要提高绿色生产意识,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使多数人都能消费起绿色产品,愿意为绿色产品支出费用。网络等媒体要加强对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绿色消费,如何进行绿色消费,形成关于绿色消费的整体认知。政府则需要进行宏观调控,调整市场的产品结构,使绿色产品所占份额不断加大,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颖.新环境下促进大学生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探析[J].中国商论,2016(31):49-50.

[2]玄凌,蕫前程,朱丽娟.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研究[J].纵横杂谈2017(9下):267-269.

[3]闫宁.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途径

[J].民营科技,2014(10):240-241.

[4]马兰花,马兰,岳军祥.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调查研究——以H大学为例[J].才智,2013(26):279-280.

[5]魏淑霞.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可行性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6):78-80,89.

[6]赵艳,谷悦,孟海亮.北京市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6(4):92-95.

[7]趙志耘.大学生绿色消费模式研究——观念与行动[J].科技和产业,2010(6):105-108.

[8]尹昭.企业绿色营销对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影响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52.

[9]刘兰芳.绿色大学创建背景下大学生绿色意识调查分

析——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6-129.

[10]杨康,郑凌霄.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与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5):111-112.

[11]陈孝春,周豫生.对建立大学生低碳经济绿色消费观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8):5-6.

[12]刘东梅,雷虹艳.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1(25):134-135.

[13]邵海萍,史来平,宋晋玲.对高校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的初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7-108.

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Green Consump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LIU Jia-zhen,CHEN Yong-jin,SONG Shan,XU Xiao-tong,QIU Tong-tong,ZHANG Mei-f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252000,China)

Abstract:Green consumption,as a kind of consumption behavior for saving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it wa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green consumption education.This paper aimed to propose the related sugges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en consump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green consumption thought;green consumption behavior;influencing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