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坤湾书写吴起和安塞

2020-08-11 07:32武歆
延安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吴起安塞乾坤

武歆

在乾坤湾农家院落已经住了数天。我在重复着一件事,早、中、晚都要走出窑洞,站在高坡上眺望乾坤湾的风光。这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风光,要想描述它,必须静下心来,平复心中的激动,否则无法讲述。但在这种描述的欲望中,却又总是感觉被什么东西牵拽。

什么呢?

那几天的清晨,因为总是飘着细雨,再加上工作日,所以游客稀零,据说节假日或是公休日,这里的窑洞早就爆满。如今细雨中的乾坤湾异常清净,这也正是思想的最佳时机。

之前听说过乾坤湾,但真正面对时,还是异常震惊。一般情况下,震惊来自天上、来自仰视;但乾坤湾的震惊,来自地下、来自俯视。奔腾的黄河在数百米的脚下忽然变得舒缓、轻柔,以将近320度的弧度,围绕着一座巨大的山峰静默流淌,还调皮轻巧地扔出去一个仿佛纺锤一样的小山,似连接又似断离,特别拥有某种天文意象。站在高处眺望,孤山上的那些农家院落,像极了山水画画家笔下点缀的茅舍。河水的留戀盘绕,让这边的陕西和那边的山西,变得无比亲近,空气中都弥漫着难舍难分的情愫。

所有站在高处眺望乾坤湾的人,心里都在想象,山峰像什么?开始站在最右边的地方,感觉眼前的山峰,像古代的日晷,尤其清晨阳光照射在山峰上,仿佛它在精准地测算人生岁月;站在最左边,山峰又像优秀厨师制作西点前的面团,特别是黄昏时分,能感觉它在持续的飘香,涂满整个天空。

乾坤湾,位于延川县的乾坤湾镇,峡谷奇观、山川奇峻。那天黄昏时分,缠绕我的牵拽才蓦然清晰,原来是来自吴起和安塞的走访。

我从吴起来、从安塞来,乾坤湾美景在前,心中却总是浮想联翩地惦念吴起和安塞。

吴起、安塞与乾坤湾一样,同样隶属延安市。

乾坤湾给我留下的是神奇的自然景观。可是吴起和安塞却给我留下延安人用勤劳双手打造充满魅力的生活景观。

延安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永远都是历史浩荡洪流下的红色记忆。数十年过去了,在红色历史之外,延安还有怎样的新面貌?这不仅是延安人的思虑也是外地人想要重新认识延安的关键。

时隔十年再次来到吴起,我没有再看“切尾巴战役”遗址,也没有再看领袖故居——他们永远是延安骄傲的“辉煌背景”,永远留存在人们内心深处——而是想看一看新农村,想和延安人聊会天、说会儿话,特别是想了解延安年轻人心中所想。

在一个叫“榆树沟”的地方,我认识了一个吴起青年张新。他是“榆树沟农耕文化体验园”的工人之一。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电商。小伙子个子不高,穿着一件红色T恤,厚墩墩的,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诚恳、真挚。他今年28岁,却已是两个娃的父亲。如今带着一个9人小组,通过电商方式,向本省和全国推介这里的蔬菜、瓜果还有鲜花。这个9人小组都是年轻人,最小的20岁都不到。

周边是厚重的绿色树林,眼前一排排的塑料大棚,还有大棚里隐约可见的蔬菜、瓜果,空气中弥漫着蔬菜和瓜果的诱人清香。榆树沟人用“科技育园”的手段,不断培育、引进优秀品种,像什么普罗旺斯西红柿、羊角蜜甜瓜,在市场上最叫好的是“贝贝南瓜”,到了春节的时候,一斤可以卖上12元。这里还有各种好看的鲜花,加拿大美女樱、鸡冠花、玩具熊向日葵、千屈菜等等。

这里过去是什么样子?我没有问,我想再看,继续看。我想走遍吴起的山山水水,再去询问他们是如何改变荒山面貌、如何进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我要把所有的疑问放在后面,如此这样就能找到一条历史的纵线,继而让吴起人揭开如何改变山川面貌的谜底。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道向上行驶。周边依旧还是绿色。无论远近,看不见一点裸露的黄土。白云低垂,触手可及。

站在高山上,站在一座烽火台上,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这里叫“南沟”,以四山为依托,以水库为中心,吴起人打造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南沟”这个地方,只要慢慢走,就会发现一条历史的脉络:既能看到久远的历史,又可亲近当下的现实。迎着陕北清爽的秋风,吴起历史的纵贯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知道,谜底将要揭开。

当地人告诉我,南沟一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那时候这里与匈奴的战争常年不断,直到清代,也依旧刀光剑影。再到后来,瘟疫、兵祸、匪患,再加上恶狼成群,南沟满目荒凉。历史的脚步走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又成为闹革命之地,以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英雄,迎接中央红军,看见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让陕北成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发展,吴起继续不断前进。但是真正的改变,还是在近二十年。他们在政府帮助下,通过“退耕还林”和“绿色生态发展”,以及坚定的“脱贫攻坚战略”,再加上吴起人自身的辛勤、努力、奋进,终于有了今天吴起的绿色新风貌。

不想走,想要站在烽火台上,不断地瞭望。我看见了绿色大海上的荞麦花,那里不仅有本地的荞麦品种,还有从日本引进的北海道荞麦。常常的,细节能够窥见全貌。榆树沟和南沟在培育本地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从这细节就能发现,他们尊重本地风情,还能勇敢打开思路,不断拓展、发展前进的边界,吸纳所有适宜的发展思路。

如今的吴起,不仅是“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全国文明县”,还是“陕西省教育强县”。教育、文化、新思路、绿色、生态……诸多的细节,勾连起了吴起当下的新生活、新面貌。

在乾坤湾的美景面前,我又想起安塞。

安塞是距离延安中心宝塔区最近的区,开上车,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但呈现出来却是迥异于吴起的另一种风情。

在延安的那几天,我总是感觉不像在黄土高原,而是在风吹细柳的江南。秋季的淅沥小雨,始终伴随我的脚步。

说到安塞,肯定会联想到腰鼓、剪纸、农民画和民歌。特别是“安塞剪纸”和“安塞腰鼓”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名扬世界。像在吴起一样,我依旧把这些民间文化作为“安塞背景”,依旧把青化砭、蟠龙、羊马河三大战役发生地还有诸多红色遗迹作为“历史背景”,就像在吴起一样,还是想看看当下的安塞,特别是河流的治理、乡村的综合整治。

安塞地处延河上游,区内三大河流水系,延河、无定河、清涧河,其中延河主河道将近一百公里,是延安市区重要的水源供应地,所以安塞的水体污染治理十分艰巨,也十分重要。

走在城区河道生态公园,一边是延河水,还有河水旁边高耸奇异的山景;另一边是红色甬道、白色凉亭、绿色草地、茂密树木……“治水”是安塞发展的重要一环,其背后是严谨、严格的“河湖长制”以及科学的治理方式,通过多年科学的治理,他们已经把延河中所有污染成分全部赶走。

一条河的清冽,代表着这个地区从领导到市民的全体坚守,代表着集体信念的共同呈现。作为一个外地人,只要在安塞的延河旁走一走,就会看见安塞人坚定的意念,还有意念后面制度、机制的完善。也就豁然明白了延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现场观摩为什么要在安塞召开的原因。

垃圾分类是一项颇为艰难的工程,在大城市推广都很艰难,在乡村又如何进行?走访两个小村子,看到了极好的答案。

在“齐桥村”漫步,闻不到乡村里常有的味道。这个一千多人的小村庄,村路干净整洁。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你能看到清洁的冲水厕所,整齐的垃圾分类箱。弯下身子,看看村民的灶台,已经由原来的老式封箱灶台,改成了新型环保的吸风灶台。环境治理就要从每一户村民家里抓起。小小的村庄,垃圾净化、路面硬化、周边绿化等等,再加上污水处理、圈舍养殖,让“齐桥村”变成一个干净美丽的花园。

再看另一个小村庄“龙石头村”,同样干净整洁,已经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样板村庄。这个村庄比齐桥村大,两千多人。村子主导产业,是以蔬菜、花卉还有经济林果、特色养殖为主。龙石头村的发展方向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同时还要立足村庄特色。

说起来容易,其实在村子里走一走,听听村子里人讲,就会明白他们今天的成绩,并不是拍脑门来的,始终有着清晰的发展方向。比如首先要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龙石头村的发展规划,始终围绕一个方案进行,假如说得更加具体,那就是“三清”、“清理十乱”、“三美”还有“三治”。不妨把他们经验完全讲清楚,更会令人激动。“三清”具体所指,就是“柴堆、粪堆、土堆”;“清理十乱”的指向就是“乱摆乱放、乱搭乱建、乱排乱倒、乱扔乱撂、乱采乱牧”;“三美”就是美化“村口、路口、家门口”;“三治”就是治理“河道、沟道、巷道”。

一个小村庄能够制定如此详细方案,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他们在内心深处深爱自己的家乡,没有如此浓烈的深爱,也就不会制定出来如此细腻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延安的巨大变化,就是从这样一个个小村庄开始改变的,由点到面,最后变成了一个浩大的美丽画面。

站在吴起和安塞的视角,看延安的新发展、新成绩。无疑,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脱贫攻坚”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延安走进新时代的重要推力。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二十年前,当时延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和国务院号召,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为工作思路和方向,组织全市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作。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数字。数字,听上去、看上去有些严肃、有些刚硬,但是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截止到去年,延安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了1077.47万亩,相当于占国土总面积19.4%,在陕西省的所占比例中,达到26.7%。要知道,这项工程涉及28.6万农户、人口124.8万人。在这些所谓枯燥数字的背后,矗立起来的是延安人的“绿色革命”。

再说延安“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场革命,那就是“生态革命”。这同样是一场颇为关键的革命。因为各种原因,延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以煤烟为主的空气污染,还有“油、煤、气”开发所造成的河流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让延安走到了生态红线的边缘。在伴随“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还有另一场“绿色革命”,就是“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他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按照“源头管控、标本兼治、重点突破、防治结合”的原则,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让“圣地蓝”成为延安的新名片。

任何人都会明白,在蓝天白云下面,又有多少人做出辛劳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会进行感动、感慨的联想。

当然还有一件事,更加具有重大意义,那就是去年延安宣布脱贫任务完成。延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六个扶贫座谈会的起点,也是习总书记“精准扶贫”号召的发令之地。2015年2月13日,相信这个日子,所有延安人都会记得非常清楚。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向延安老区提出“四问”,要求延安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定要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延安人民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延安、延长、宜川三个国家贫困县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市将近二十万人告別绝对贫困,延安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延安人在牢记红色历史、开发利用自然景观的同时,还用辛勤双手不断打造新的生活景观。从乾坤湾到吴起、安塞,这样的历史延续非常清晰地雕刻在延安大地上。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人的心灵也会发生变化。当延安人面对着千万棵树木成长的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来自面容,现在延安人的脸上,更多的是一种从容和自信。当然还有内心深处的深刻改变。这种心境的改变,就像当下延安满眼的绿色一样,蓬勃一种昂然的精神。

在吴起、安塞行走,我总会想起一位林业专家的话。他告诉我,衡量一座城市的环境,你只要站在街边,用手轻轻摸一下树叶,答案都会知晓。所以我在吴起和安塞的每个地方,只要停下来,就会走向一棵树,伸手摸一摸树叶。上面没有尘土。莫非是秋季,莫非与细雨有关?可能有关,那么没有细雨的时候呢?

我还想再来,看看春季、冬季的延安,摸一摸延安的树叶上有没有尘土?希望就在远方。

“山丹丹花开”还在唱,“赶牲灵”也还在唱,但是延安人已经赋予了歌声更加崭新、丰厚的内容。在乾坤湾书写吴起和安塞,体味历史,感怀当下。

猜你喜欢
吴起安塞乾坤
壁上乾坤
乾坤令、岁朝清供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碗莲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安塞剪纸
争先进位 奋力超越 吴起县高级中学改革创新引起强烈反响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