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
我是湖北人。湖北雨水多,湖泊遍布,有“千湖之省”的说法。我少年时生活的村庄,出门便是大湖,波涛说不上浩渺,却也很有几分动人。门口那大湖之外隔着江堤,正对着长江瘦弱处。湖北交通发达,九省通衢说的就是那里。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生活,海见得惯了,交通自是不必说,更是畅达。由于长期在这两个地方生活的缘故,我对水是有亲切感的,青山绿水对我来说再自然不过了。去延安之前,我想起了贺敬之先生著名的《回延安》,那诗在课本上读过,至今印象深刻。在诗的开篇,先生写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请注意关键词“灰尘”“黄土”,这也符合我对黄土高原的想象。
从深圳宝安机场飞往延安,不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前两个小时,我在休息。快到延安了,我打开了遮光板,想从空中看看陕北的景况。好几年前,飞过甘肃。快进入兰州时,我盯着下方的高原,沟壑密布,山石林立,几无绿影,草木隐匿无踪。陕北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黄土嶙峋,毕竟那是著名的黄土高原。一片接一片的绿,树木丛生,苍翠塞入眼中,盯着遮光板下方,我有点迷惑,真的已经进入陕北了吗,到延安了吗?飞机降落在机场。带着疑问,我进入了延安城。是日,延安阴。次日,晴。接下来几日,阴雨连绵。这太出乎意外了,灰尘和黄土不见踪迹,反倒雨水和绿色丰沛。
这雨水和绿来得不容易。1999到2019年,延安人一战二十年。20年的艰苦付出,延安人创造了绿色奇迹。从卫星遥感图上观测,陕北的绿色边界向北推移了400公里,每年注入黄河的泥沙量也从之前的2.58亿吨降低到0.31亿吨。说到这个,延安人不能忘记一个人,朱镕基总理。为了延安的退耕还林工作,朱镕基总理两次来延安。当了解到坡地一年只能出一百来斤粮食,朱镕基总理说“一百来斤你那个地就都让个体农户去承包,你给我种树,我给你提供树苗,我的粮食全部无偿给你,给你个粮本,到粮店去领粮。我一年给你调六亿斤粮食怎么样?不问你要钱,我就问你要林!”也是在那次视察中,朱镕基总理提出了“退田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截止2018年,延安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7万亩(累计纳入国家计划1017.4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9.4%,占全国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工程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全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218.8亿元,其中水源涵养能力达到了5.95亿立方米,仅涵养水源一项的生态效益价值就达到了53.21亿元。这是一份傲人的成绩单,也许数字总是显得抽象,细节更加动人。
说说苹果。苹果大约是最亲民的水果,再偏僻的城市,只要有水果店,苹果总是有的。以前,听说过陕西的苹果。我有个朋友,写小说,陕西人。有两年,他在微信上卖苹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买了两箱。家人吃过,说好。我有点好奇,平时他们很少吃苹果,也难得说一句好。问怎么个好法?答曰“甜,脆”。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同行的当地伙伴听,他大笑,你吃的说不定就是我们延川的苹果。说这话时,我们正去往苹果园的路上。在这儿,我不能隐瞒我的好奇心,此前,我从没见过长在树上的苹果。把这话讲出来后,不可避免地又一次遭到嘲笑,你还作家,连长在树上的苹果都没见过。这当然是开玩笑了,却也说明一个问题,有些东西,即使在生活中,看上去非常熟悉,你以为你了解很多,其实你依然所知甚少。比如说苹果,我以为种苹果很容易,苹果树嘛,种下不就完事了,等着结果采摘就行。这么想就太天真了。当地的朋友指着苹果园问我,看到苹果园上面的那张网没,猜猜干什么的?我张嘴就来,防鸟啄食。朋友笑了起来,你能想到这个已经挺不容易了。不过,这网主要是防冰雹的。苹果成熟期,如果让冰雹打了,减产不说,品相也差,卖不出价来。果农种点东西很不容易,种苹果想着简单,其实一年四季没个停。进了果园,大家都兴奋起来,果子结得太漂亮了,又大又红,满树满枝的。我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南方的朋友一片惊叹,苹果能结这么多啊,枝都压低了。当地的朋友又是一顿笑,枝是低了,也不光是果子压的,枝条拉开,光照更充分,果子才能长得更好啊。说罢,指着地上铺的反光膜问我,不觉得这个反光膜奇怪吗?我说,一进来就注意到了,没好意思问。朋友说,其实明白了道理就不觉得奇怪了,反光膜能把光反射上去,让果子底部也接受光照,这样果子红得更均匀漂亮些。说罢,指着树根处的土堆说,外行看个热闹,内行的知道处处都是工夫,要想种好果子,哪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还是只是种,产销都是学问。
从果园出来,进了村委会院里。村书记指着一排冷库说,果农摘了果子,事情还多着呢。目前,通过分级分选、冷藏冷链、品牌包装、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后期整理,带动了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全市智能选果线从2012年的空白到现在的88条;冷气库储藏能力从73.9万吨增加到120万吨;直销店从110个增加到331个,覆盖全国20个省72个城市。2018年果季销售苹果3.27万吨,销售额4.23亿元,平均销售价格12.9元/公斤。同时,现在还有了“延安苹果”“洛川苹果”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延安的苹果是真正做大做强了。截至2018年底,延安苹果总面积达到380.2万亩,产量289.2万吨,鲜果产值128.7亿元,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洛川、富县等南部县区农民收入的90%来自苹果。小小一个苹果,带着农民脱贫致富了。热情的果农摘了果子给我们品尝,时值八月下旬,早熟的果子熟了。果农说了果子的名称,那两个字不好记,发音是“嘎啦”,只记得果子结实,果色红润,甜脆得很,好像属于富士系列。据说再过一段时间,才是大批量上市的时候。路旁有果農摆了果子在卖,趁着这个空档,我问了几句,种苹果划算吗,挣钱吗?果农笑眯眯地说,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果子不愁销路,比以前种地挣钱多了。遇到什么问题,还有政府派的技术员上门服务,种植水平也比以前提高了。后来,我才了解到,延安从1947年由洛川县农民李新安引入苗木开始成片栽植果园起,已有70多年的历史。真正得到爆发式发展,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退耕还林,扶贫攻坚是带动延安苹果大规模种植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年过去,山变清了,水变绿了,农民日子好过了。
经济发展了,还要富头脑。新时代的延安人通过退耕还林为自己赢来了青山绿水,通过攻克扶贫攻坚战获得了美好的生活,钱袋子满了,脑袋更要富起来。我也算去过一些地方,延安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还是深深震撼了我。以延川为例吧,大家都知道延川出过一个大作家,他写过《平凡的世界》,他叫路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对路遥保有绝对的尊敬,但延川人对路遥的尊敬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从延安到延川,沿路都有到路遥故居的指引,路遥的名字一次次地出现。下了高速,山坡上一面巨大的广告牌写着“路遥故居”四个大字。可以这么说,路遥在延川是无处不在的,他已经进入了延川百姓的生活。这么说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因为,延川还有一个“路遥广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当代作家命名的广场,但这确实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在路遥故居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延安以路遥为主题的展馆有三个,路遥故居只是其中一个。路遥成为一个象征,文化的象征,对路遥的尊重,也显示了延川人民对文化的尊重。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路遥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很快,在延川的一个村子里,我看到的一幕告诉我,他们对文化和教育的热忱出自内心。在那个村子,有一个特别的展室,里面展示的是该村的教育。如果仅仅只是一串数字,表明该村出了多少大学生,硕士、博士,也不会让我觉得太意外。让我感动的是,它詳细介绍了该村的重教典型,为了让兄弟姐妹、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付出了多少艰难困苦。另外一面墙上,展示的是该村走出的优秀学生,还有他们的简介。那一会儿,我有点震惊。这个偏远的村落,有清华、北大,还有不少海外名校的学子。他们从贫瘠的村庄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成为这个时代的栋梁之才。从村子里出去,看着满目的沟壑,我感叹了一声,从这儿走出去太不容易了。可以想象出,他们的父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那一刻,我甚至有点不安,我有珍惜过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吗?
延安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一片凝结着历史记忆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壮烈和精彩,也有太多的辛酸。我听过这片土地上的民歌,他们的每一句唱词都让人撕心裂肺。如果历史是一条河流,延安曾是其中最壮怀激烈的一章。新时代的延安人,用新的声调唱出新的歌曲,这首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聆听。这也是一片面向未来的土地,它的生机与活力,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信念。
加油,延安的青山绿水!
加油,延安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