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凤
摘要:课堂应立足于文言文教学价值,探求文言文教学的有趣有得。教师要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以“趣"穿针引线,探究文言文教学中的乐趣、情趣、志趣、理趣,用心锤炼每一个教学环节,将“言”的落实、“文”的理解熔于一炉,让文言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有感悟、有收获、有提升、有追求。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价值 有趣有得
文言文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承载着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黄厚江老师曾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一文中提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的观点。立足文言文教学价值,探求文言文教学的有趣有得,是教师“基于统编教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趣有得”教学研究的主旋律。教师应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以“趣”穿针引线,展开教学活动;研究学法,用心锤炼每一个教学环节,将“言”的落实、“文”的理解熔于一炉;让学生学习“文言”,品味“文章”,亲近“文学”,感受“文化”,探寻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有趣之路。
一、美读文言,为乐趣而痴迷
教师如能以“呵护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古典文学素养”为基点去选择教学内容,让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包袱”不断,教室里充满欢乐的气氛,则必将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执教《木兰诗》,从观看美国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导入新授,让学生一下就喜欢上了巾帼女英雄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要求男生演读出木兰的英雄气概,女生演读出木兰的儿女情怀,从具体语句感受木兰的形象,让学生兴味盎然。
姚鼐曾有言:“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诵读本就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唧唧(那个)复唧唧,木兰(呀)当户织。不闻(那个)机杼声(哟),唯闻(那个)女叹息(啊)”的创意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摇头晃脑的诵读中顿悟了木兰的心事不是儿女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年老,家中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选择巾帼英雄身上的儿女情怀,让学生尝试谱曲唱,唱出木兰对父母的思念,唱出木兰内心的无奈;录音歌唱或话筒传音,小组互评,评出最佳“小小歌唱家”。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读出了抑扬,读出了轻重,读出了舒缓,读出了“文味”,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境界。
“结合助读资料,想一想诗歌创作者更侧重于呈现木兰什么样的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这一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南北朝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木兰赫然在列。请同学们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仿照课文,在拟人、排比、反复、对偶、比喻中,任选三种修辞手法。”这一环节更是打通了读写结合的路径。课堂上,教师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听读、朗读、赏读、评读中读出木兰的形象,加上教师的适时小结,使得整个品读过程既有条理,也有张力。
二、文本细读,为情趣而执着
文言文是古老的文字,要让生活在现代的初中生“穿越时空”去理解古代文字,了解古代的人物、事件、生活,进而理解古人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需要找到“文”“言”融合的巧妙的切入点,更需要教师用有序的任务设计.有趣的活动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有效教学。
郦道元的《三峡》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句式整齐,骈散相间,音韵和谐,如风行水上,简直如同一首诗。从文章流露的情感来看,可算是文人体認自然、忘却自我的陶醉。这种情感落点何在?如何让学生领略画面感,对这篇山水美文产生兴趣呢?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深入文本内核的巧妙路径,通过“言”的品读感悟、课外资源导入、比较阅读、拓展延伸等,引导学生“深入浅.出”,通过语言表达形式,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精神要旨。
“所谓‘峡,即两山夹水的地方(屏显图片)。我们欣赏峡,不仅要品它的‘山'(扣住与‘山有关的字),还要读它的‘水'(扣住与‘水有关的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郦道元,一起去品读三峡山水吧!”“文”的理解,起点在“言”。教师围绕三峡之山水特征,品评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所有的问题呈现、环节推进全部紧扣文言词句,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石。
品味精妙语言,欣赏绚丽风光是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抓牢朗读这条主线,设计了四次朗读,让学生循其景,感其情。学生品读时,教师要注意语言技巧的分析引导:俯仰视角的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的结合,视觉、听觉的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语速、情感,借助朗读,内化美感,深化情感。最后要求学生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如画的三峡风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对景物的印象,更可以对写景类散文有整体感知。
课堂上,教师把“再现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景,感受郦道元的心灵图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品读为主线串起教学,由景悟情,使教学既有效,又有趣。
三、因文悟道,为志趣而陶醉
教师如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仅背离了“分析”的初衷,还激不起学生半点求知欲,只会将文言文教学逼入“死胡同”。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其求知欲,呵护其好奇心,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的内容,挖掘文言文的“文味”,那么课堂将会成为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教师独特而正确的解读感兴趣。
教师执教《诫子书》,对文本的文体、结构、韵律,作者志趣等都有较深入的认识,并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如对“静以修身”与“静修身”、“俭以养德”与“俭养德”进行朗读比较,四字的前句读出了诸葛亮的语重心长,后者“三字经”式的朗读语气急促,无法传达告诫的意味。通过这样的比读,学生体会到了文本的基调。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课堂上对家书的追根溯源,学生的毛笔字书写展示,诸葛亮的生平及家风影响,都适时地呈现在教学环节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课堂充满古典文化韵味。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什么是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进行讨论,补充助读资料,介绍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行路径和人生理想。这种解读设计重拾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认识,对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表达自我认知、理解先人智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本课不仅通过重点推敲“君子静、德”等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精神内核,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告诫,更是通过对文本感情基调的揣摩,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沉告诫与无限期待,体会其情真意切的内涵。最后,教师推荐学生拓展阅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诸葛亮的《出师表》等文本,进一步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
教师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引导学生从“文字”深入到“文章”“文化”层面,真正用“小短文”做出一篇“大文章”。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不仅是“有效”的,也是“有味”的,“有趣”的。
四、探幽取胜,为理趣而坚定
入选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的古典文言文,是不朽的文字,蕴涵了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岳阳楼记》就是这样一篇经典的富有理趣的文章。《岳阳楼记》一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说理,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扼要的叙事,生动的写景,简明的说理,都衔接得极其自然,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丰富精深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
教师可先让学生细读三四两段的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教师再让学生配乐(《春江花月夜》)朗读“至若春和景明”一段,要求学生选取其中一句进行想象,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接下来,教师由“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切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何处?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古仁人“进亦忧,退亦忧”,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然后,教师借助分析“仁”的金文写法,品读“心怀众生,宽容博爱”的内涵,理解古仁人是为民生疾苦而鞠躬尽瘁的一群人。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首尾呼应的玄.机:“滕子京就是‘古仁人之心的躬耕者,‘先忧后乐'精神的实践者。因此,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欽佩之情不由得从心底流淌出来,‘微斯人,吾谁与归?”
课堂上,教师以赏景——悟情——品理为纲,以朗读为主线,抓住“仁”的象形义,紧扣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解读“古仁人之心”。“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深情地回应着范仲淹吾谁与归的呼唤,为中华历史写下了壮丽篇章。来,让我们听听历,史的回音!”课堂结尾,教师让学生带着对“古仁人之心”的理解大声朗读仁人志士的名言后,思考“我们该说些什么”。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教学的第一层境界应该是有“趣”,这个“趣”,就是好玩,有意思。课堂上,教师以“趣”为灵魂,学生就会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让学生领悟文字之趣,欣赏文章之趣,感受文学和文化之趣,品味文史之趣,学文言,用文言,这便是语文教师们的教学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