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采血针与静脉留置针采血导致溶血及对检验结果影响的Meta 分析

2020-08-11 09:01金璐艳赵慧攀卞春琴
护理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异质性计数文献

金璐艳,张 慧,魏 晋,赵慧攀,桑 培,卞春琴

(周口市中心医院,河南466000)

血液检测是临床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项目,随着医疗科技发展,血液检测项目越来越多,静脉穿刺采血越来越频繁,势必会造成病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增加医患矛盾发生率和院内感染机会[1]。静脉留置针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从留置针处采血为临床提供了新的便捷途径,但此类方法对血液检测样本溶血率的影响如何,可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尚无定论。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Meta 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无血液病、无外周血管疾病的成年人。

1.1.3 干预措施 外周静脉采血。

1.1.4 结局指标 溶血、血清钾、血清钠、血清钙、血清氯、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葡萄糖、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空腹血糖、胰岛素、血糖、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尿素、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磷。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前后数据不一致、原始数据不全、数据无法利用的文献;③综述、个案报道、文摘等非临床类研究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在PubMed、ScienceDirect 和Google academic 英文数据库中检索英文检索词“IV catheter/intravenous catheter/intravenous line/peripherals intravenous catheter/intravenous needle/”“blood drawing/blood sample/blood collection/blood specimen”;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中文检索词“留置针”“抽血/血样本/采血”。检索时间为2012 年1 月1 日—2019 年5 月31 日。双人阅读检索出所有文献的摘要和标题,去除重复文献并初步评估获得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后阅读全文,再次详细评估文献与纳入标准是否符合。评估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是否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避免遗漏。

1.3 资料提取 提取原则:双人协商讨论提取,如有分歧第三方仲裁。提取步骤:①明确数据提取人员、需要纳入的数据类型;②制作数据提取表格;③预实验;④开始提取文献第一作者、文献报道时间、样本量、实施措施、研究人群基本信息、穿刺是否顺利、结局指标等资料;⑤数据核查修改;⑥合并亚组数据;⑦分歧讨论。

1.4 文献质量评价 2 名研究者独立评估文献质量,结果不一致时第三者仲裁或者集体讨论解决。根据以下条目评判纳入文献质量:①明确研究人群且年龄、性别无差异;②研究人群无血液及外周血管疾病;③一次性穿刺成功;④有明确的结局评价指标或溶血率判定方法。所有条目“是”计2 分,“否”及“不详”计0 分,得分6~8 分为A 级文献,得分4~<6 分为B 级文献,得分<4 分为C 级文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计算合并效应量、绘制森林图。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组间I2<50%或P>0.05,认为各研究间异质性可以接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连续性资料采用相同测量工具时用加权均方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t,WHD)表示,否则用标准化均方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表示。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均计算95% 置信区间(CI)。采用Stata 12.0 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剔除文献的方法,重新合并效应量后与剔除前效应量进行比较。采用Egger 检验、Begg 检验对潜在的偏倚结果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877 篇,剔除重复文献后获得文献461 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后获得文献56 篇,阅读全文最终纳入文献21 篇[2-22],其中英文文献5 篇[2-17],中文文献16 篇[18-22]。研究对象13 012例(留置针组6 903 例,一次性采血针组6 109 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见表2)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溶血 共16 篇文献[2-5,7-9,12-16,18-21]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标本溶血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000 01,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标本溶血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2,95%CI(0.87,3.41),P=0.12]。见图2。

图2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标本溶血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2 血清钾 共3 篇文献[12,17,22]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钾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可以接受(P=0.9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钾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2,95%CI(-0.16,0.20),P=0.86]。见图3。

图3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钾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3 血清钠 共3 篇文献[12,17,22]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钠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可以接受(P=0.6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钠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5,95%CI(-0.86,0.97),P=0.91]。见图4。

图4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钠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4 血清钙 共2 篇文献[12,17]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钙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可以接受(P=0.68,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钙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0,95%CI(-0.05,0.05),P=0.95]。见图5。

2.3.5 血清氯 共2 篇文献[12,17]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氯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11,I2=6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氯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4,95%CI(-1.61,0.74),P=0.47]。见图6。

图5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钙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图6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清氯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6 白细胞计数 共2 篇文献[10,12]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000 1,I2=9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41,95%CI(-1.23,0.41),P=0.32]。见图7。

图7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白细胞计数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7 红细胞计数 共2 篇文献[10,12]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000 1,I2=9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5,95%CI(-0.44,1.14),P=0.38]。见图8。

图8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红细胞计数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8 血红蛋白 共2 篇文献[10,12]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03,I2=7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红蛋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3,95%CI(-0.66,0.19),P=0.28]。见图9。

图9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红蛋白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9 血小板计数 共3 篇文献[6,10,12]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可以接受(P=0.7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25,95%CI(0.76,7.75),P=0.02]。见图10。

图10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小板计数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10 葡萄糖 共3 篇文献[11-12,17]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葡萄糖的影响,研究间异质性可以接受(P=0.6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葡萄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1,95%CI(-0.34,0.13),P=0.38]。见图11。

图11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葡萄糖影响比较的森林图

2.3.11 其他检验 陆红艳[10]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牟晓霞等[11]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空腹血糖、胰岛素与餐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血糖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唐兆芳等[12]报道了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凝常规项目(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液生化项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尿素、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磷)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剔除文献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标本溶血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重新合并效应量后与剔除前效应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明显影响,提示本研究结果稳定。见图12。

图12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标本溶血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1 文献质量 本次Meta 分析研究共纳入21 篇文献[2-22],所有文献均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血液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患病情况)进行了一致性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丁莉等[2]明确说明纳入研究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2 篇研究[5,8]判断溶血率结局指标,采用离心标本后按照Lowe 等[23]制定标准判断,其余均未明确说明溶血率判断标准;有关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外周血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纳入研究较少,结果说服力较弱;由于客观原因,具体采血方法流程、储血容器(品牌、是否含有添加物)均未统一;本研究存在一定异质性,但对结果影响较小。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溶血率的影响方面,血液标本溶血与采血针及管径是否合适、采血容器是否干燥、穿刺是否顺利、采血是否顺畅、血液注入容器是否沿试管壁注入、有无气泡产生、离心机是否正常工作、离心机速度是否符合要求等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留置针采血与一次性采血针采血在血标本溶血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2,95%CI(0.87,3.41),P=0.12]。

3.2 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留置针封管液多采用生理盐水或者肝素,其会造成血液检测样本稀释,液体成分直接影响血液检测标本结果,故弃去一定的血液再采集血液检测标本尤为重要。杜兰芳等[24-26]报道,由于对检验结果影响明显,暂不推荐输液中留置针暂停输液一定时间后弃去一定血液量采血的方法。本研究中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25,95%CI(0.76,7.75),P=0.02],与邓忠越等[27]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封管液对局部血管组织有抗凝作用有关。其余项目,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针对血红蛋白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小结

本研究偏倚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提示结果可信,2 种采血方法间除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结果有差异外,样本溶血率、常规生化结果和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有限,且对血液检测生化项目结果和外周血血细胞计数的影响研究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部分数据存在一定异质性,有待积累样本量、增加检验项目,继续探讨2 种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影响的差异性。

猜你喜欢
异质性计数文献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古人计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