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娟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拥有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与实施,足以看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工作的进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
自2006年至2014,国务院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确定名录之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很多却陷入了僵局,国家也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地域情况及文化遗产情况,积极响应,并切实贯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从各方面手段出发,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项目很多,非遗文化多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在我们身边,与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部分非物质文化是靠着祖祖辈辈,一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如一些当地或者民族的表演艺术,较为传统的手工技能,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民俗活动和礼仪等。在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今天,这些文化遗产却不是当今的主流文化,且掌握着这些优秀传统的技艺人,多是一些老艺人,传承是依靠口授,许多传统技艺,找不到自己得生存方式,面临没落甚至消失。
为了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衰败,在尊重过去和历史的同时,需要将民族文化延续下去,传承历史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充实民族文化资源,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都有相当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是漫无目的的,应该与国家计划与目标相结合。通过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传统历史文化日趋重视的今天,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状况
2.1 非遗保护与传承所具有的有利条件
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是不可复制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保留其多样性。我们国家也在以适应自己国情的方式,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制定法律与方针,举办展览等多举措进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稳步进行。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对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民族乃至国家都非常重要。然而,众多民族文化和特殊的技艺,却因为种种问题,无法代代传承下去,没有传承人及继承人。
2.3 传承与保护意识的缺失
国际化的速度加快,也加速了文化的撞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掌握者是一些年迈的老人,而且其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不多,没有继续将其发扬光大的意识,而年轻人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且很多年轻人追逐的是经济效益,在时间内看不到这些文化遗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则不会对其进行传承,抑或是过度开发,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肆意改变,扭曲,破坏其韵味及意蕴。
2.4 管理人员及队伍的差异
各地区组建了相关部门及队伍,但是由于各地区文化及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各地区的队伍及研究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地区的研究人员数量也达不到要求,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需求。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与意见
3.1 完善体系,保障机制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获得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却很少了解到各地区关于非遗文化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究极原因,虽然有相关立法,但是相关的法律条文宣传力度却不够。建议各地的相关政府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发挥政府机构的主导作用,结合各地区的工作实情,制定、宣传并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条文规定。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该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非遗文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项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推进,这两方面的保障不可缺失,推动非遗宣传、调查、建档及数据库建设、抢救性保护、传播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序开展。研究可行性方案,促进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授、交流等工作。
3.2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群众是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体,要提高群众的意识,从各个方面,运用多种政策,加强非遗文化遗产的宣传,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氛围,提高其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及参与度,可以在城市及乡村中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让群众都参与其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其认知度与认同感。引导当地工作者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符合民风民情的利于保护当地非遗文化的措施,从各个方面激励群众参与到保护行为当中。在现代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除了一些传统的报纸、书本等展现方式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大众比较感兴趣的视频软件,提高其传播率,增加大家的研究及学习兴趣,只有作为传播主体的群众感兴趣了,才能更好的扩大其影响力。另外,不可忽视校园的作用,适当选取比较适合学生特点的非遗文化,编入教材或者课本中,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引导这些少年的兴趣,促使这些年轻人研究、坚持并传承下去。
3.3 文旅结合,科学利用
在很多旅游城市,旅游者能购买到刺绣、木雕、扎染的一些艺术品,亦能观赏到一些气势恢宏或者可歌可泣的艺术表演,这些都是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些地区一些非遗文化的表演形式或者产品甚至成为了当时旅游文化招牌,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旅游让文化活了起来,走入了千家万户;文化也让旅游丰富了起来,更具有文化底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了“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这些优秀的案例用各种形式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是把它封闭起来,把它尘封在博物馆、展览馆,而是利用可利用的机会宣传它、活化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对于一些有开发价值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非遗文化,可以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留其核心特点的情况下,可以用多种方式开发其旅游价值,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能带来经济效益,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又能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的宣传,形成一种旅游与文化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3.4 迎合趋势,创新发展
随着一部分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文化的了解,这些年轻人对于这些非遗文化也有了一些年轻的思考,为了促使大家对于这些非遗文化的了解与兴趣,给这些非遗文化注入了一些年轻的元素,研究着各种新的展现方式。
传统民谣进入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改编,展现新的表现形式;编织技术进入艺术旅馆,游客一边学习一边消遣;古琴社团队策划、改编、拍摄符古风视频。
把竹编和银器结合,共同开发竹编银杯、竹编纯银一体壶等等一些优秀的案例就是非遗文化创新的案例,非遗文化的创新,让非遗文化呈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不过,创新亦要守正,不能华而不实,失去非遗文化的意蕴。要创新但是也要传承,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创新应在保持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促进其传承与保护。
4 结语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从而明确其保护与传承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设意见。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和弘扬,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和生活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积极的氛围,联合社会当中可以聯合的各股力量,发挥各股力量的所长,从各个方面一起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