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华
【摘要】法治宣传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关乎全民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的提高,更对依法治国的推进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影响深远。新时代法治宣传既需要坚守志不变、道不改的信念,也需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决心。
【关键词】法治宣传;法治建设;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09-0022-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推进法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塑造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强调要全面推进全民守法,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可以说,法治宣传不仅关乎全民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的提高,更对依法治国的推进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影响深远。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法治宣传面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新时代的法治宣传既需要坚守志不变、道不改的信念,也需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决心。
一、守正创新:新时代法治宣传的指向标
法治宣传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治理进程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议题召开的中共中央全会,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这为法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体现出法治宣传主体的人民性与全面性。纵观中国的法治变革史,这是一个由“人治”消解到法治确立的前进过程,既需要公共权力制度化、法律化与程序化的推进,也要求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等内在价值体系的支撑,更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法治宣传工作,让整个民族与旧的“人治”观念彻底决裂,向现代化治理转变。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国家与地方的法治实践、基层利益主张以及新兴权利诉求产生摩擦或是偏离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新旧矛盾与问题交织碰撞,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法治宣传工作,对民众诉求与民众矛盾进行积极的回应与调节,让民众充分认识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提升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坚守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随着宣传思想战线步入新的阶段,法治宣传工作担负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的重要功能,守正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守正,就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与党、与国家同向而行,坚守服务人民的初心,坚守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将立场与担当在法治宣传的全部要素和整个流程中体现出来。创新,则需要在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的巨变下,将新技术裂变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法治宣传发展的机遇与动力。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有了方向与依归;只有时变时新,守正才有基础和活力。
二、新时代背景下法治宣传的主要内容
1.培育宪法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法,宪法对国家制度与法治体系的建构具有统领地位。宪法的实施离不开政治动员,需要将法治宣传作为重要依托,对宪法的根基、原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引导人们充分领会宪法精神。由于我国历史上“人治”传统的长期影响,法治意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任务。例如在部分农村地区,因缺乏法律知识,人们依然以乡规民约作为生活中的主要选择;部分人受经济与文化条件的限制,产生纠纷时经常依赖静坐、上访等措施解决,而不是正常诉讼程序;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尚且存在严重的“尚权”思想和熟人观念等。这些都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阻碍,需要通过全民普法,将宪法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宣传充分结合,让法治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与实践中。
2.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党的价值与主张贯彻其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素、价值与品质,体现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法治宣传即通过法治知识与法治精神的普及与传播,夯实党的领导基础,培育人们的法治思维,让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切身体会法治力量,并内化为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能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文化土壤,形成法治实践的内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同于传统“人治”文化和西方法治文化,它以人民为中心,以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为目标,是社会主义法治在精神理念、制度体系、社会行为等方面反映出的文化风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需要借助法治宣传来实现法治文脉的继承与发展,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引导人们自主融入法治生活。
3.培育法治價值观,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法律规范作用的发挥需要充分体现道德理念,以法治促进道德建设。优秀传统道德中的价值、理想与规范蕴含于法治之中,构成法治建设重要的意识形态支撑。良法善治既需要严明的法律规范,也需要优秀道德的内涵与价值滋养。法治宣传不仅要重视法条普及,也要注重优秀道德的渗透,使二者在彼此中汲取养分。要实现社会全员对法治的认可与遵循,法治价值观的支撑与司法手段的强制力同样重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价值观担负着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任务,为人们提供是非曲直判断与行为选择的重要准则,能够以无形力量作用于社会成员之间,使其产生自我约束与共鸣。法治宣传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社会成员培育法治价值观,让法治素养融入每个人灵魂深处。
三、法治宣传守正创新的四个着力点
1.将增强“四力”作为法治宣传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新形势下,法治宣传工作的开展需要宣传思想干部以极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本领,在优良作风的锤炼中锐意创新,才能担负起其重要的历史使命。第一,增强脚力就是要保持政治定力。宣传思想干部要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走得实、走得正、走得久;要深入基层,在工作第一线了解群众生活情况,增强法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增强眼力需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宣传思想干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端倪判知大势,增强判断力与辨别力,看得清、看得远,不被错误的观点与思潮迷惑;要在重要的问题与事件上敢于亮剑,以鲜明的态度坚持真理、批驳谬误。第三,增强脑力是指要练就缜密思维。宣传思想干部要强健思想、多思善谋,想得细、想得全、想得深。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一样,要使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实践中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其中蕴含的力量;要保持思想上的敏锐性与开放度,增强创新思维,积极认识新事物,敢于对思维定势进行打破,紧跟时代节律,增强法治宣传工作的时代性与创造性。第四,增强笔力就是要练好基本功。脚力、眼力、脑力的提高最终都要以笔力呈现,要写得好、讲得好。邓小平同志曾说:“不懂使用笔杆子的领导是很有缺陷的。”法治宣传工作更是如此。宣传思想干部要在理论上、口才上、笔头下练好“几把刷子”,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假大空,凭借富有感染力、引领力、凝聚力的作品实现对群众的服务与引导,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获得主动,在时代潮头引风起之先,进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2.将大众参与作为法治宣传的总方法
法治宣传工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实现由“灌输式”到“参与式”及“对话式”的转变。以“一五”普法期间的普法宣传教育为例,“灌输式”普法宣传教育虽然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随着新时代对法治建设需求的提高,必须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通过大众的参与促使其更深层次地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方面,要将特定人群作为法治宣传的重点对象,如各级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部分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办事不公必然会带来政府公信力的严重破坏;潜规则与“办事找关系”等不良风气也对人们守法用法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必须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提高其法治观念和坚持为民用权、依法用权、秉公用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增强普法活动吸引力,让公众自觉参与普法活动中。随着法治宣传工作的推进,以公众法律需求为导向的法治宣传活动会越来越受到广泛欢迎,例如向未成年人和家长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向年轻群体普及《婚姻法》等。要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其拥有切身体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要将网络平台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载体,对网络言语加以引导和规范,进一步提升法治宣傳的广度与深度。
3.将一体化作为法治宣传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弘扬网上正能量。当传播向着无死角与全覆盖一步步发展时,法治宣传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技术变革成果,在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趋势下将主流舆论做大做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法治宣传领域要顺应趋势,把一体化发展作为主要方向。要致力于实现资源要素的一体化,提高聚合力与整体竞争力,促进平台体系与媒介流动的畅通,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放大法治宣传效能。要将法治宣传工作依赖传统媒体进行的信息单向传递转变为对公众体验与互动的重视,建立并增强用户与中心平台之间、用户之间的情感链接,在矩阵、平台、云等不断推进集聚与协同的传播体系中提高法治宣传效果,让接受者拥有更多的参与感。
4.将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与平台创新作为法治宣传主要路径
在内容创新上,法治宣传要找准定位,把关注点放在对内容的打磨上。要通过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语言进行立体式的宣传,并提供更多导向明确、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宣传内容,提高法治宣传的传播力、公信力与影响力。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效能会在市场化平台的作用下被放大,要通过高质量的法治宣传文艺作品提升宣传效果,鼓励创作电影、小说、宣传片、动漫等多种形式的法治题材的文艺作品,鼓励依托文艺演出、纪念庆典、主题展览等活动进行法治宣传普及。在技术创新上,要顺应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通过海量用户数据的挖掘与科学的算法优化,对民众的法治需求进行动态的收集与分析,让法治宣传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平台创新上,要主动适应以新媒体、融媒体为代表的法治宣传新格局。要树立阵地意识,通过纵向贯通与横向联动拓展法治宣传工作的广度、密度与深度,在充分利用传统法治宣传平台的基础上推动主渠道与新阵地的融合。例如使用掌上平台定向推送法治资讯;利用报纸、期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推送普法案例;推出信息公开、在线答疑、互动交流等平台功能等。总之,要推进法治宣传线上与线下的融通,让法治宣传内容与传播效果在现实与各平台之间被不断延伸放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N].人民日报,2016-04-18.
[5]柯卫,朱海波.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