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宁 王文龙
摘 要:随着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道路不得不修建在不良地基上,如软弱土层等。软土内具有较高含水量,且力学性能差,如施工不当极易影响路基稳定性,造成不均匀沉降,从而威胁公路施工安全。为此,采用科学、合理的处治方法对软基加固至关重要。强夯置换法是一种高效、便捷的软基处理技术,可促使周围土体挤压密实,减小孔隙率,提高土体强度。
关键词:软土路基;强夯置换法;作用机理
1 强夯置换法的作用机理
1969年法国Menard技术公司首次提出强夯法这种地基加固技术,其通过重锤在8~20m落距下对地基土施加巨大冲击能力,从而达到增强路基土强度,减少土体压缩性及消除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的目的。此外,夯击能还可进一步增强土层的均匀性,减少工后差异沉降。自该项技术应用以来,多用于处理砂土、粉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等地基。但对于具有较高饱和度的粘性土,因超孔隙水压力等问题,处理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淤泥质土处治中效果极不理想。为解决该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强夯置换法,其技术原理为将块石、碎石等材料回填至夯坑内,利用夯击能将软土排开,最终形成砂石桩与软土复合地基。这种施工法可有效提升路基土的承载力与变形模量,而块石内的孔隙可为及时排出孔隙水提供良好的渠道,以此减少软土排水固结的时间。按照强夯置换方式划分,可将其分为2大类,即桩式置换与整式置换,桩式置换法具备散体材料桩加筋、挤密、置换、排水等特点,同时又具备强夯加固动力固结效应,可大幅提升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相比强夯法,在较高塑性指数的高含水量软黏土中应用更为广泛。
整式置换法多应用于深度在4~10m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内,整式置换通常可在淤泥层底较硬土层上挤压石料,从而达到承重、稳定骨架的目的。
2 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全长25.5km,路幅宽度为26m,双向四车道。道路沿线地质条件较差,路基上部地层为软弱地层,具有含水量大、压缩性大等特点,不可作为天然路基,必须对软弱地层进行加固处理,改善地基土的工程特性,达到道路设计的需要,设计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50kPa。
3 地质条件分析
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道路区内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机械、人工抛填的素填土(Q4ml)、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Q 4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J2s)砂岩和泥岩组成,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1)机械、人工抛填的素填土(Q4ml):浅褐~浅褐黄色,成份由泥岩碎块石、粘性土及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硬质物约占50~70%,粒径2~30cm,最大厚度达10.3m,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差,属机械、人工抛填形成,填龄约1年。2)粉质黏土(Q4el+dl):褐黄色~褐灰色,成份由粘粒、粉粒组成,韧性及其干强度中等,摇震无反应,呈硬塑状,该层厚度不均,分布于整个场地素填土层以下。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下伏于第四系素填土、粉质黏土之下,由砂岩和泥岩组成。3)泥岩:紫红色,主要矿物为黏土矿物,呈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砂质团块,泥岩强度低,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差。强风化泥岩厚约1.00~2.0m,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破碎、碎块状。中等风化泥岩较完整,岩芯呈柱状。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区内主要岩层。4)砂岩:灰褐色~灰白色,主要矿物为长石、方解石、石英、白云母等,呈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砂岩厚约1.00~2.00m,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砂岩强度较高,岩芯较完整,呈柱状,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区内主要岩层,与泥岩呈互层状分布,局部分布较厚。
4 软土路基处理中强夯置换法的施工技术要点
1)清表并平整施工场地。施工前,应使用挖掘机或推土机清除地表腐殖土、草皮、树根。清表深度为原地面以下30cm,清表完成后平整场地,由于场地太湿,为了保证机械正常运作,安全施工,在试验段摊铺50cm砂砾垫层,然后进行碾压。2)测量放样。依据导线点放出夯击的夯点位置,用白灰线标示出夯点中心位置。本试验段夯点间距4.5m,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处理宽度为42.5m,夯点数为550个。测量夯点处原地面标高。3)机械就位。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在夯锤进场检验时已准确称量出夯锤重量,测定出锤底面直径和锤高。4)夯击施工。用水准仪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并做好记录。然后吊钩挂住夯锤。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器,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最后两击夯沉量小于50mm,强夯深度达到4.5m时停夯,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填料采用不易风化的开山碎石,强度大于30MPa,一般粒径30~40cm,最大粒径不大于50cm,含泥量小于10%。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5)满夯施工。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驟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低能量满夯的搭接不得小于四分之一夯锤直径,依次连续夯击,使地面均匀平整,标高一致。
5 强夯置换施工问题及处理对策
1)偏夯。强夯置换施工中,常常会出现偏夯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变化或人为操作等,这些因素的产生均会导致起重设备的夯锤无法准确对准夯点位置,从而出现偏差、偏夯情况。为解决及避免此类问题产生,可选择圆形夯锤,在每次夯击前,对夯点位置进行再次放线复核,且在15cm以内合理控制夯锤中心与夯点之间的位置差距,或者以夯点为中点,将夯位轮廓线准确划出,从而避免偏夯问题出现,提高夯锤位置的精确度。2)歪夯。施工中因原路基存在不均匀强度情况,或夯击场地凹凸不平,或垫层压实度不足,均会在夯击施工之后,产生碎石墩垂直度偏离情况,从而产生歪夯等情况,甚至会严重影响夯击能,危害置换墩体。为此,要求做好每次夯击效果监测工作,及时处理歪夯问题,若问题较为严重时,可选择填料及时填平坑底,随后再次进行夯击施工。3)地表过大隆起及翻浆。强夯施工的目的是充分挤出夯点附近的软土,若在施工过程中,夯击能过大,将会出现地表隆起开裂情况,或产生翻浆、冒泥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需及时暂停夯击施工,待碎石铺垫到夯点附近之后,才能重新进行夯击施工。或通过增加填料投放次数的方式进行处理,但必须合理控制每次添加量。待重新进行夯击施工后,需对夯点之间的距离进行再次调整,保证满足施工要求。4)“橡皮土”的处理。“橡皮土”的产生很大原因在于软基内粘性土具有较大含水率,且呈饱和状态;或因两次夯击时间相隔过短;或孔隙水压消散不及时等。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设置好排水设施,保证快速将土地内的水排出,保证土体固结效果。若仍无法有效解决,可选择挖除换填法进行施工处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公路的主要构成成分,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及公路的承重主体。若路基具有较高天然含水率,将大大增加路基填筑的压实难度,出现路基失稳问题。为此,必须选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对软土路基进行有效处理。通过强夯置换技术处理软土路基,可降低土体含水率,提高压实度,保证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连鹏展.抛石挤淤结合强夯置换法在道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9):1571-1571,1959.
[2]阮昆,田志武,王会成.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J].交通科技,2012,(4):106-108.
[3]葛峰.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中旬刊),2016,(4):64-65.
[4]李德胜.强夯置换法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14,(4):78-80.
[5]黄瑞章,潘瑞春,周新年.抛石挤淤结合强夯置换法在道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13,(2):73-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