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玲 伍明
[摘 要]文章论述了化学实验教学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天然优势、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社会责任感;优势;安全意识
[基金项目]201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化学品安全实时监管机制研究”(2017200);2017年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课题“高校化学品安全实时监管机制研究”(HBSY2017-09);2018年度中南民族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开放选修机制下的阶梯式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815)
[作者简介]刘惠玲(1983—),女,湖北红安人,双学士学位,中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中心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仪器分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伍 明(1963—),女,湖南邵阳人,学士,中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中心高级实验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化学实验教学及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387-02[收稿日期] 2019-11-07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大学有“大德、大爱、大师、大精神”[1]。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对德育教育的逐渐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但仍然存在教育人员不足、教育路径单一、教育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中常涉及危险品和高危风险操作,学生较容易接触到有毒有害试剂,对相关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防范危害安全行为的发生,是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表现及原因,我们发现,这些重点问题的解决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一、化学实验教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天然优势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形式[3]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弱化甚至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意识过剩,忽视个人言行的社会影响力。网络的日益发展,在方便了知识检索的同时,也引入了大量的“垃圾信息”,让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深受其害。
2.空有理论意识,缺乏行动力。魏进平对全国54所高校5237名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高于社会责任行为。大学生往往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知识,却因为懒惰或旁观者心态而不愿意去实施。
3.缺乏奉献精神,常常表现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团队意识薄弱、计较个人得失。
4.缺乏对危害行为的正确认识。学生对危害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缺乏认识,对于自身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性不自知。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天然优势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天然的优势。
1.一人之失,众人之祸—化学安全与培养群体意识。化学是一门时刻与“危险”打交道的实验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当你成为某个实验室的一员,你的行为就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对整个实验室乃至整栋实验楼都有了责任。别人的安全在你一念之间,你的安全也同样在别人一念之间,只有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这样想,都三思而后行,这个实验室才有了安全的保障。这和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何其相似?当你成为社会的一员,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就是你所在的社会群体。只有当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谨言慎行,这个群体才能良好地运作下去,在更大的群体中才能活得有尊严、有地位,更安全。通过反复的化学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引导,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剩、忽视个人言行的社会影响力的现象。
2.践行社会责任感—化学科普与社会服务。许多大学生把践行社会责任感看得很复杂,认为媒体宣传的那些榜样才叫爱国敬业,才是社会责任感的实施者,认为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践行社会责任感并没有那么复杂。实践行社会责任感可大可小,保家卫国是实践行社会责任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破除谣言,维持社会稳定,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感积极性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微薄,即使做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更没有人认可。而这种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出发,从一些看似“不费力”的事情上开始引导学生累积成就感和社会责任心,则会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公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力。
3.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化学实验与团队合作。化学实验进行到中级阶段,往往需要进行分组实验。以仪器分析实验为例,以往一般采用固定分组、团队合作的模式,一人劳作,全组不愁。而通过将分组转为自由组合模式,学生自由选择想要合作的同伴,学生就有了危机意识。有的同学为了团队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还会主动承担一些任务,这便是奉献精神的雏形。借由教师的适时引导,将学习团体与社会团体相类比,便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
二、化学实验教学在大学生社會责任感教育中的实践
(一)理念引领—化学品安全教育
1.“找碴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分组对安全隐患视频进行“找茬”,将视频中的错误找出,并根据正确率和完成速度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模式比起传统教科书式的安全宣讲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安全隐患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2.安全事故讲座。讲座以“找碴式”安全教育视频开始,将收集整理的实验事故现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用事实将实验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安全事故事实教育的目的不是恐吓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建立实验室规范操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简单的应急措施,在关键时刻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这种模式的驱使下会向往学习更多的实验室安全知识。
而后,阐述一人之失不仅对个人及他人带来生命安全隐患,对国家财产及社会安定更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一举一动可能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如“蝴蝶效应”般,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从专业角度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所在。
(二)团队建设—兴趣小组培养团队意识
理论教育归根结底是自外而内的知识输入,要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关键还在于实践。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4],但是会比赛并不代表其能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尝试以兴趣小组形式过渡,从明确个人责任和对他人责任开始,引导学生逐步走向社会实践。
以仪器分析实验兴趣小组为例,组建核心成员为勤工学生。性格相对外向,擅长交际的学生往往负责沟通工作;性格内向,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往往负责资料检索和方案设计;而新手则负责助理与建档,使之尽快适应团队合作。明确的分工模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责任感,实现社会责任感的深层次提升。
三、总结
化学实验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实验室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心;规范实验操作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节约社会资源;化学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逐步明确对己责任和对他人责任的异同,从而了解人的社会性;化学科普及兴趣实验,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实验活动成就感,引发自身作为社会人的自觉。高校德育教育,不能只留给思政课堂,广大高校教职工都是教育指导者,为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使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慕春梅.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及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5):103-105.
[2]赵阳,管利萍,李海燕.大型科研仪器平台参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9,22(2):218-223+226.
[3]魏进平,刘泽亚,杨易.90后大学生社會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54所高校5237名大学生样本[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2):299-303.
[4]朱国斌,袁海泉,郑洪河.本科生科研训练型实验评价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7,20(5):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