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应对策略

2020-08-10 08:47汪宙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育德理工科专业课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股清风的同时,也给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使自己所教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必须要过好“思政”关,教师思政是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教师只有增强育德意识、提升育德水平、坚持同向同行,才能让课程思政的理念举措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地理信息科学

[作者简介]汪宙峰(1983—),男,安徽东至人,博士后,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信息可视化、3S与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管网大数据智能化管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 P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297-02[收稿日期] 2019-10-30

一、引言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不仅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10月21日,彭清华同志在西南石油大学调研时指出:“西南石油大学紧扣学校实际,创造性提出上好理论武装‘必修课、办学育人‘实践课、服务中心‘基础课这‘三堂课,把主题教育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能源大学相结合……”。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现状

从目前的高校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不少理工科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行为上的偏差[2]。如何把思政的“盐”融进专业教育的“汤”里,这是“课程思政”改革必须要闯的“硬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专业课教师也要过好“思政”关,增强育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和坚持“同向同行”,已成为理工科教师必须做到且必须做好的事情,而增强育德意识是理工科教师主动融入“课程思政”的前提。

(一)当前部分理工科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的认识误差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当前,理工科教师尤其要增强育德意识。但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理工科教师育德意识不强,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方法存在种种误解。较典型的有下述几种:①没有时间去做“课程思政”。理由是专业课内容多,班级容量大,专业课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得把精力投放在传授专业知识上面。②不需要去做“课程思政”。理由是课程和思政各司其职,也就是说,专业课管课程、管智育;思政课管思想、管德育。③难以做好“课程思政”。理由是专业课偏重逻辑推理、技术研究,因此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

(二)增强育德意识的迫切性

要重新思考在“大思政”格局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现了对高校育人本质的深化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3]。“课程思政”,不是增设一门课,也不是增加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专业课、专业人的事,而是所有课程和所有人的事。对于各学科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不关乎己之事,而是分内之责。既然“课程思政”来了,我们没有理由退缩,更不能借故推诿,只能迎难而上,投身其中。

三、教师如何应对“课程思政”

(一)提高育德能力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

育德能力是指教师利用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力,它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4]。“一般育德能力”是指所有教师都具备的育德能力;“特殊育德能力”是指非政治学科教师具备的与所教学科相匹配的育德能力。这种“特殊育德能力”正是理工科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所需要的能力。“特殊育德能力”在“课程思政”中在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发掘和利用地理信息科学教材中德育资源的能力。学校任何一门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人文类的教材自不必说,地理信息科学属于理工科,教材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教育内容。比如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堂上讲述GIS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GIS老前辈的生平事迹,如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英雄事迹、“布鞋院士”李小文的事迹、我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陈述彭院士的事迹,激发学生敢为人先、奉献报国的热情。这些内容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水平。

2.把握德育时机的能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其专业知识结构、学习习惯、兴趣和能力等,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便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最佳的德育时机。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能力。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5]。

(二)坚持“同向同行”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当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也是保证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坚持“同向同行”?

1.必须要准确理解“同向同行”的内涵,明确“同行”与“同向”二者间的关系。所谓“同向”是指在育人过程当中,围绕育人的整体方向,始终贯彻“培育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目标[6]。而“同行”则主要侧重课程体系的有序设计、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处理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它需要围绕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合理定位、有序分工、相互配合。

2.必须立足于“同向”,发力于“同行”。“同向同行”要解决的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问题,因此,在“同向”与“同行”这二者中难以解决的应是“同行”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有大局意识,要把自己放在“大思政”格局下来考量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其次要协调一致,要正确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既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德作用,又不能消除“思政课程”的主体作用。只有立足于“同向”,发力于“同行”,才能充分发挥协调效应。

四、结束语

总之,“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要担负育德的责任。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教师只有增强“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坚持“同向同行”,才能使“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3]唐芳云.发挥“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合力作用来源[N].广西日报,2019-05-09.

[4]范亦静.教师的“一般德育能力”与“特殊德育能力”[J].现代教学,2005(7):25-26.

[5]张飞.新疆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对策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57):228-230.

[6]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猜你喜欢
育德理工科专业课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