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经典”教学的对策探究

2020-08-10 08:47王方钊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经典大学语文诗经

[摘 要]“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长期检验仍然蕴含道德的光辉、含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推行课程思政理念和改革,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背景下,以传承“经典”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的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成为研究的重点。文章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以《诗经》相关篇目的教学为研究范例,探讨了大学语文“经典”教学中的可行性方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经典;《诗经》;对策

[基金项目]2019年西藏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一般项目)“课程思政新理念下西藏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分析与研究”(XZDXJXYJ201921)

[作者简介]王方钊(1990—),男,四川成都人,文學硕士,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257-02[收稿日期] 2019-11-04

一、什么是“经典”

《说文解字·糸部》说:“经,织也。从糸巠声。”经的本义是织布时竖着排列的丝线,而系于梭子之上、横向穿梭于经线之中的被称为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可以织出各式花色的布匹。“经”的引申义为某一思想得以建构的整体框架和核心结构。“典”在甲骨文中写作“”,上面是一个“册”字,下面是两只手,仿佛人正捧着一册书在阅读。《说文解字·丌部》云:“五帝之书也。从冊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冊也。”《尔雅·释言》也说:“典,经也。”“典”的本意就是指“经”,是重要的文献、书籍,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将书籍放在几案之上,以示庄重。现在则将“经”与“典”连用,合称“经典”,指千百年来,文学、历史、哲学等各学科中,经过历史长期检验,仍蕴含道德的光辉,含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在当前倡导的课程思政理念下,以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为载体,进行“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经典”教育甚至承担起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1]。但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课时的有限性,以及教师、学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总结,以当前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为指导,以被称为群经之首的《诗经》教学为例,探索大学语文“经典”教学的有效路径。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包含讲授和考核两个环节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思政教育“正能量”,同时对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师德师风也有极高要求的一种新教育理念。

三、大学语文经典教学的对策

(一)科学确定大学语文经典的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大学语文“经典”教学中,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从单篇选文出发,这就导致了教学目标与中学教学目标的重复,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经典的教学目标应从整部书出发。如,《诗经》的教学目标可以为:了解《诗经》的成书及其风雅颂的编纂体例;按照农业诗、爱情诗、战争徭役诗等全面把握《诗经》的内容和赋比兴的艺术特色;认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了解《诗经》作为“五经之首”“文学之源”的历史文化地位。这样学生对《诗经》的认识和了解就不仅仅局限在《关雎》《蒹葭》等几首最为著名的诗歌范围之内,对《诗经》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先秦礼乐文化制度、历史生活状况的认识,都会更加全面和清晰[2]。

(二)专题拓展式教学方法

虽然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不能涵盖中国传统经典的所有内容,入选篇目也只是某一经典的最著名篇章,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选文,而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切入点,进而延伸到其他作品中,由点及面,进行专题拓展式教学。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由谢卫平主编。该教材选取《诗经》仅一首《豳风·东山》。此诗描述的是一位久戍在外,有幸归家,自幸免于死伤之苦的主人公在返乡途中的欣慰之情以及归家途中思念家乡的惶惑不安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由《豳风·东山》这一首诗的讲解引申开去,对《诗经》中的同类型题材进行集中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去认识、了解古代兵役、徭役制度,了解古人的家国情怀[3]。

同时,《诗经》滋养了后世一大批文学作品。在战争徭役诗的主题下,教师可以将内容扩展到《诗经》以后的各类型诗歌。如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饮马长城窟行》,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爱国、戍边、思乡、怀人等题材的诗词,既有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又有思亲怀人的痛楚与无奈[4]。这样,就以《豳风·东山》构建起一个以战争徭役为主题的纵横交织的文学时空网络,学生在其中不仅了解了《诗经》,更对整个中国文学同类题材的作品有了清晰的认识,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爱人的情感教育,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经典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构建独立、健全的人格,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过去只要求背诵,考试的时候考文学史知识和名句默写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刚开始时,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內阅读一部经典,每周撰写读书笔记,每次上课由2—3位同学进行发言,交流读书心得,召开读书会,介绍所读作品及个人感想等,这些内容可以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5]。期末考试时,可以围绕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经典的心得体会,发表意见、看法。例如:教师在对《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诗歌进行讲解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当下这个“颜值至上”的时代,拥有美丽的容颜就能拥有美好的感情吗?“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恋观真的正确吗?这类主观性的题目,既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也能体现出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四、结语

总之,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6]。但由于学校、学生不重视,教材编选内容不完善,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经典”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课程思政新理念的提出,为大学语文经典教学指明了出路和方向:针对“经典”整体确立教学目标,采用拓展式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从学生的既有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出发,将经典融入现实生活,关注经典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让经典在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张敏.论《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与“时尚文学”的有机结合[J].北方文学,2019(36):236+238.

[2]张志清.“大国学”与中华古籍保护[N].光明日报,2009-09-12(007).

[3]周宁.季羡林生前认为:“大国学”集56个民族文化于一身[N].新华每日电讯,2009-07-20(001).

[4]张永芳,郭成,刘鹏程,等.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J].成才之路,2007(25):66.

[5]瞿继勇.《诗经》成语的文化阐释[J].社科纵横,2011,26(12): 93-94+105.

[6]孙绍振.解读文学经典的意义—在东南大学的演讲[J].名作欣赏,2003(4):97-104.

猜你喜欢
经典大学语文诗经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诗经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