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王一非 叶琳 肖瀛 杨晓波
[摘 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及工程认证背景下食品现代仪器分析课程面临的问题,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与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食品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工程认证;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现代食品仪器分析”(4521ZK17001500807)
[作者简介]张 健(1968—),女,广西桂林人,理学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和营养成分的分离、传递与吸收研究;王一非(1981—),女,浙江嘉善人,食品科学与营养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杨晓波(1974—),男,上海闵行人,理学学士(通信作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及检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111-02[收稿日期] 2019-09-28
一、传统食品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
目前,传统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课程教学侧重于基础理论,与食品专业的需求不能完全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的有机、分析化学基础薄弱;部分内容与食品行业脱节;实验涉及的大型仪器台套数普遍偏少;教材老化。此外,目前食品类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不完善,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技术人员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下较为关注的是课程能否按计划完成,而不太关注实验内容是否与食品生产企业需求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1]。为此,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工程认证与应用型本科建设调整课程目标
本文对课程目标做了以下调整:①树立工程化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食品企业产品开发问题能力的人才;②应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基本满足参加国家食品质量检验员资格考试的要求,培养能独立从事一线生产、检测、品控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③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前沿进展等延伸知识的教学内容;④结合工程认证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基本规律和方法;⑤增加总课时数,特别是实验课的课时数;⑥培养学生适合食品企业和食品行业需求的能力。
三、构建和完善工程背景食品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
(一)重组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的课程选用适合食品专业的知识理论,简化了食品专业学生较少涉及的电分析法,删除了传统教学中应用性不强的有机物结构推测例题;将常见食品的营养成分检测,作为课堂讲解和实验实例;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原来没有涉及的防腐剂、甜味剂和食用色素等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二)建设双师型及工程化的师资队伍
组建由教师和实验员组成的具有工程认知能力的应用型食品现代仪器分析教学的团队。團队教师既能满足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又能进行国家食品质量检验员资格考试相关操作的培训,通过设计食品检验工考试培训等活动,将实践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团队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支持教师的证书考试和社会实践。增强理论与实验课程、食品分析等相邻课程之间以及相关教师之间的契合。
(三)建立多层次案例库和试题库并编写实验指导书
将与食品行业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内容更新为食品专业的案例,增补与食品检验工笔试相关的基础题和与考研相关的延伸题,扩充工程型和应用型教学试题库。我们结合经典性、专业性、社会性、实用性的食品行业最新案例编写食品现代仪器分析的实验指导书,及时有效地更新本课程的实验课教材,满足与时俱进的实验教学要求。
(四)建立能力导向评价和考核体系
结合工程认证及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各项毕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评定模式由应试导向评价体系转变为以方法建立、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最终考核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各类仪器的分析方法,是否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能否选择、使用恰当的仪器、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去完成分析的任务。
四、选择与工程认证和应用型本科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一)采用模块化教学形式突出教学重点
采用对比和归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不同类型的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以及仪器的结构、应用等特点,从而能全面地认识、理解各个仪器和实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传统的方法或研究的新方法,并结合相关科学原理,对原料、工艺、成品品质等食品加工控制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展调研,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强化理论体系与解决方案的同步学习,突出教学重点,为教学手段灵活性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双证融合的教学方法
在原有实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食品检验工三个等级的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将部分考核内容巧妙地融入仪器分析的课程及实验教学中。同时,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建立大型精密仪器资源开放共享、相对集中及专管共用的制度,满足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要求。
(三)仪器操作和设计应用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食品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设备、信息工程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原理及方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完善实验教学的内容,为行业和社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营造亲和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相应地采用讲授式、互动式、开放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课件制作方面,采用多媒体投放大量图片,将难以用图片展示的原理、仪器的结构示意图等制成flash动画,并辅以一些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仪器原理和结构;授课内容与时俱进,结合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或社会热点问题,并将案例引入教学,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课外推荐并介绍新分析仪器的应用、检测仪器最新的前沿动态,实现课堂内容的延伸,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展大型仪器分析仿真实验
高校本科学生基数较大,在大型仪器实验阶段,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班级实验次数多、每组学生多,而配套教学仪器设备少、独立操作机会少的矛盾。针对这种现状,引入大型仪器分析仿真实验项目,将之与真实的实验环境和操作相互补充,促进仪器分析的实验教学工作;与仿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适合本院校的仪器分析仿真软件,并建立仪器分析仿真实训平台,使每位同学都可以通过仿真软件亲自操作课程中学到的仪器,从而加深印象,理解具体的实验过程;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模拟仿真大赛,通过仿真实训既达到了实训的目的,又解决了因为设备昂贵而导致的投入不足、设备偏少等在实验实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还降低了教学实验成本,实现了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教学效率的提高,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综合性练习训练
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也要运用互联网这一青年人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辅助,形成理论教学、课堂及课外练习、实践教学、分组和共同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为此组建各种仪器分析课程学习群,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手段与学生互动,将其作为辅助教學媒介,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入“基于问题的学习法”的氛围,强化知识技能,从逻辑思维拓展到具体解题,及时推送有关教学的课件、习题、通知及课程内容,做到经常性的、地点灵活的课程答疑,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情感交流。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实训报告等课后作业,自主开展课外设计性练习,完成相关内容的PPT制作。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科技的发展拓宽了分析仪器的应用领域,结合我校培养一线领域优秀工程师的目标,也对食品现代仪器分析的教学要求更高。我校该课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和工程认证背景下,在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和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将食品现代仪器分析教学融入培养人才、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中。
参考文献
[1]于涛,孙晓东,杨轲.高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0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