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及案例教学探讨

2020-08-10 08:47郑元勋张亚敏蔡迎春张鹏原文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

郑元勋 张亚敏 蔡迎春 张鹏 原文林

[摘 要]工程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实践活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同时引发了各种伦理问题,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伦理教育尚未深入开展。基于工程伦理师资培训及课题组相关实践及研究成果,从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案例教学方法等开展研究,以期为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实践教学表明:该研究成果对完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授课质量、丰富案例教学素材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业硕士;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多种不利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桥梁加固耐久性分析及对策研究”(2018GGJS005);2019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工程伦理》案例建设”(2019-11-6);2019年郑州大学思政教育教改项目“《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建设”(2019JG116)

[作者简介]郑元勋(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工学博士,鄭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基础工程结构检测、监测、加固技术,结构耐久性,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等研究;蔡迎春(1971—),男,湖南岳阳人,工学博士,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路面力学分析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107-04[收稿日期] 2019-09-02

一、引言

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工程实践规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趋增大,并引发了大量工程伦理问题,为了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使工程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服务,需要大量具备工程伦理素养的人才及时识别工程中潜在的伦理问题,并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工程师的伦理素质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4]。早在1912年和1914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的前身)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分别制定了与工程领域相关的伦理准则。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真正引起广泛关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程所发挥的强大建设力和破坏力引起工程师对环境问题和自身伦理责任的反思和重视,《美国科学家通信》、美国科学家联盟等专门刊物和机构相继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到20世纪70年代末,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它“由那些从事工程的人们赞同的责任和权利以及在工程中值得期望的理想和个人承诺组成”。西方各工程社团的职业伦理章程构成了工程伦理的主要内容。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提高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实践者的社会责任,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方面。自1994年起,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分别发表了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相关报告,呼吁针对工程师面临的伦理问题,加强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自1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考试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基础”考试范围,从而使工程伦理教育被纳入教育认证、工程认证的制度体系之中。20世纪早期,正式的职业伦理规则得以制定,内容主要涉及工程师面对客户利益的忠诚度,较少涉及与一般公众、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到20世纪中后期则越来越强调“公共善”,工程伦理规范发生变化,教育内容从内部伦理拓展到社会责任教育。比如,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案例教育为主要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一般工程精神;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技术规范和评估为重点。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工程伦理教育才开始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4-6]。董小燕等人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情况,进而曹南燕等人相继发表文章探讨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并呼吁在国内开展工程伦理教育[4]。李恒达[7]等人以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了解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理工科院校开始开设工程法规和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4,7-12]。进入21世纪之后,工程伦理教育受到工程界、教育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也成为人们的共识。鉴于此,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目前工程伦理课程设置目标、课程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并结合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经验及教学反馈情况,对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方法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近年来,由于工程伦理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核电应用的利与弊、各地民众声势浩大的反PX化工项目活动、基因编译技术的功与罪、科学研究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对立、水电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等,足以引发人们对工程伦理的重视与思考。由此可见,工程领域不断涌现的工程伦理问题已经逐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不断提高相关工程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素养,以及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识别工程伦理风险及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避免及减轻工程伦理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环境与局面。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针对专业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教学不系统甚至缺失,亟须开设相关课程及开展相关教学改革。专业工程硕士作为工程实践活动的主力军,亟须对该群体开展工程伦理教学及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活动,以提高其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置,最终实现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伦理人才主要培养目标如下:

(一)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在伦理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工程师多数不是由于他们人品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伦理性质的问题,即缺乏辨别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工程伦理意识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起来,缺乏工程伦理意识的工程师往往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有悖伦理的决定和行为。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处理各种伦理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师共同体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是工程师面对伦理问题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能够为工程师如何解决伦理问题提供依据。

工程伦理规范并非一成不变,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性,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伦理立场:功利论、义务论、契约论和德性论等。总体上看,工程伦理规范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往往能够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伦理思想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工程师要与时俱进,在掌握工程伦理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结合具体工程特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避免工程伦理造成的社会问题及困惑。

(三)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

工程基本理论是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基础,但工程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相关基本理論知识的获得。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是指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仅依靠工程伦理规范很难做出判断,工程师需要具备更为复杂的理性决策能力。在当代工程实践中,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空前复杂化,伦理决策能力成为处理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工程特点,通过充分调研,与时俱进,确定解决面临工程伦理的决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三、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一)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工程伦理课程设置是实现工程伦理教育目标的前提,但研究表明,目前工程伦理课程设置面临以下问题:

1.师资方面。①师资短缺。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约10所高校在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前期业界对工程伦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学校层次未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工程伦理》课程未能出现在培养方案中;另一个原因是任课教师短缺,导致无法开设工程伦理课程。随着国家、教育系统及工程界对工程伦理认识程度的提高,在全国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托下,相关师资培训相继在清华大学开展,师资短缺问题逐步得到了缓解,在未来几年相信会有更多高校相继开展《工程伦理》课程。②不同学科教师对职业伦理认识不统一。工程伦理涉及面广,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工程等,不同工程领域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千差万别,导致不同学科教师对工程伦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无法形成统一的认知程度及教学方法,进而影响到该课程的开设与讲授。

2.课程设置方面。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无法满足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要求,虽然部分高校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但现有的伦理课程并没有与学生将要从事的科学研究或者职业结合起来,且以往专业课程缺少对行业伦理问题的梳理与归纳,也未形成系统的教材。我国工程伦理教材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早期较多引介国外教材[4],如美国的《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相对而言国内专业教材较少,目前可采用的教材有《工程伦理学概论》(李世新,2008)、《工程伦理学导论》(肖平,2009)、《工程伦理学》(张永强,2011)、《工程伦理读本》(张恒力,2013)等。到2015年春季,全国工程教指委组织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的十几位专家合作编写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工程伦理》,同年,刘莉主编的教材—《工程伦理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上教材的出版为今后工程伦理公共课的开设提供了教材支持[7]。

3.教育模式方面。目前,我国在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以下不足:受众小、伦理思考不足、模式探索不充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模式改革:①将职业伦理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之中,逐步提高该课程的受众面;②加强伦理意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研究表明,前期虽然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但课程内容和专业教育脱节,未能灵活结合具体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讲授,导致授课效果较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③注重发挥职业伦理规范对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职业伦理规范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如何学以致用、灵活应用是对每一个工程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应对措施

1.课程建设思路。目前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对专业工程硕士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在结合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现状,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应遵照以下思路:①夯实基础—以教材建设为基础;②以人为本—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③全面推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④多面展开—通论教学与分论教学相结合;⑤实践智慧—开展案例教学;⑥价值塑造—以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

2.具体应对措施。①多方遴选师资,完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建设需求,组建课程建设组进行联合授课,进而完善教学模式。相关专业教师应在掌握职业伦理共性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具体工程伦理问题,并通过教学经验积累及典型案例讲解,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行业资深专家应结合来自实践的特色案例和职业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建设、开发专业教学案例,提高授课效果。②修订培养方案,列入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未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部分院校虽然将该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但课程性质多为选修课形式,未能引起院校及学生的重视,授课效果一般。针对该现状,相关高校应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将工程伦理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对课时(至少16学时)和学分(至少1学分)进行明确规定。③深入研讨、达成共识—认知、规范、思辨、立场(价值判断)。首先应该明确工程伦理课程不是伦理学理论课,而应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或某类职业中伦理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提高学术或职业伦理的敏感性,增强对学术或职业行为规范的了解,改进伦理判断能力,增强伦理意志力等。因此,工程伦理课程不是要解决学生的人生或职业问题,也不是将答案给予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通过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使学生学会思辨并能在面对学术或职业伦理困境时做出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和选择。④结合专业要求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工程伦理课程内容丰富,涉及伦理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分析框架、不同专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标准等,教师教学时应结合专业性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和情境实践。⑤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营造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氛围,以案例分析和深度探讨增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另外,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对职业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案例教学

工程伦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具体工程案例抽丝剥茧,利用所学工程伦理知识发现案例中包含的具体工程伦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利用工程伦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传统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对工程伦理这门课程并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有研究表明[8-12],案例教学法因有利于学生伦理意见的表达、伦理问题识别及解决等优点,在美国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授课模式归纳如下:①必修课模式,即单独开设学生必修的工程伦理课;②跨课程模式,即将伦理教育内容融入各门工程课程之中;③将工程伦理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整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法是适应工程伦理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但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教学案例,因此,2017年8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程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征集〈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案例的通知》(工程教指委秘〔2017〕49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工程伦理》精品案例,通过形成案例库以供全国师生选用,进而提高《工程伦理》的授课特点。

郑州大学作为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较早的高校,积极落实工程教指委秘〔2017〕49号文件精神,整理并上报了《“秦岭隧道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思考—如何从工程伦理角度看待道路的包容性设计》及《“死亡之路”厦蓉高速和溪路现象思考与反思》案例,并初步入选国家工程伦理课程案例教学库。这些案例2017年第一次应用于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18年,借助省级及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契机,对案例进行了完善,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以上案例来源于近期交通领域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事故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隧道入口设计及其附近道路线型选取、道路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排除人和车的因素,道路的设计是否存包容性不足等问题?把“秦岭隧道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及“死亡之路”厦蓉高速和溪路段作为工程伦理课程案例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能在案例中发现众多工程伦理问题。从案例中提炼相关伦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工程伦理理论剖析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其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及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特色及创新之处还在于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来进行辩论,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以达到加深角色定位、提高授课效果的目的。随着我国工程伦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课程的授课效果与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进而提升我国工程师培养的素养与质量。

五、结论

随着工程伦理问题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程伦理问题逐步得到了政府及业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还存在课程开设单位不足、受众面少、教材缺乏、师资缺口大、案例教学素材不丰富等现状,一定程度上限值了我国工程伦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工程伦理课程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并逐渐在相关高校开设,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指导方针,针对我国工程伦理课程设置的困难与不足,未来我国教育系统应从师资遴选与补充、教学模式完善、精品教材建设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我国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水平与层次,为高水平工程伦理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同时针对工程伦理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之中。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营造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氛围,以案例分析和深度探讨增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另外,我国正加紧建设与完善工程伦理课程案例库,以期丰富工程伦理教学手段,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7(5):37-39.

[2]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责任[J].伦理学研究,2006,26(6): 36-41.

[3]李安萍,陈若愚,胡秀英.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26-30.

[4]邹晓东,李恒,姚威,等.国内工程伦理实践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66-72.

[5]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93-97.

[6]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39-41.

[7]李恒达,童昕,张国坤,等.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教育认知状况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3-118.

[8]楊少龙,徐生雄,樊勇.工近15年来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46-50.

[9]刘莉,李宁.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107-111.

[10]邬晓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3):122-127.

[11]陈万球,丁予聆.一种新视角:西方工程伦理的形态演变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3):27-32.

[12]王前,陈爱华,等.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110-112.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