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

2020-08-10 08:47罗琦何卫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罗琦 何卫

[摘 要]传媒类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符合传媒行业需求的创意型人才。然而,在5G赋能的当今时代,传媒类专业群的学生对于舆情分析、舆论引导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还缺乏一定的认识,专业教师在日常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是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媒类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应强化专业群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构建专业群育人格局,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学生的作品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教师认知纬度,将思政元素隐性渗透。

[关键词]传媒类专业群;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自科基金科教联合项目一般资助课题“‘双一流背景下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传媒类专业群的建设研究”(2019JJ70090)

[作者簡介]罗 琦(1976—),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媒艺术、高职教育研究;何 卫(1979—),男,湖南衡阳人,硕士,政工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90-03[收稿日期] 2020-03-13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学者陆道坤指出,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是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从而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引导。一般是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融合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一致的方向和共同的目标。其中,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专业课程的思政能够更好地利用专业课平台,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以基因式将价值观与人生观渗透到教学当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渗透性地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追求。

二、传媒类专业群展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传媒类专业群是基于专业相近、资源相通的原则所构建,一般包括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影视编导专业等。传媒类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符合传媒行业需求的创意型人才。然而,在信息迭代发展的时代,在5G快速发展的当下,传媒类专业群的学生对于舆情分析、舆论引导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在国家四全育人的理念下,课程思政也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传媒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情操、人文情怀等涉及面广,而思政方面却难以考核量化。一直以来,学校层面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存在一定难度,教学过程难以体现思政内涵。再加上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不高,对于学生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引导重视不够,往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群的教学过程是面向真实传媒作品生产环境的任务驱动式培养,在传媒类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应强化专业群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构建专业群育人格局,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提升教师认知纬度。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构建

(一)强化专业群顶层设计,构建专业群育人格局

1.重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应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高度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学校教务处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对学校课程思政进行统筹规划和总体部署,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和毕业设计标准,顶层设计应着手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对专业的思政元素提出明确要求。即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职业价值观为依托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2.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构建传媒类专业群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应从群内各专业顶层设计出发,以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为载体,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群的课程思政设计,组织教师开发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传媒类专业群包括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视觉动漫专业群和影视艺术专业群等。可从专业群平台课程和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着手,每个专业群重点建设四到六门课程思政的精品示范课程。课程完善后再辐射至整个专业群,推动传媒类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建设中,可基于专业群平台课程挖掘群内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在每个模块中融入典型的思政案例或理论,进而由专业内的几个核心课程群构成面,构建本专业群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大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认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各学科教师可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相关行业的实际、学生的职业要求来发现其中的“思政”要素,用传媒故事、新近的新闻案例或原创的动漫动画等形式将其嵌入到教案和教学中。组织开发各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应循序渐进,学校层面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

3.共享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专业之间、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共享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重构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标准,打造“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专业群横向贯通,各专业间互相沟通。以往,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往往相互脱离,在强调课程思政的发展中,应构建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融合平台,构建教学目标贯通、教学资源共享的公共课与专业课融合机制[2]。教务处应定期组织各专业群与公共课部进行研讨会,共同研究课程思政的开展方案,共同研究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可向思政课教师多请教思政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可向专业教师了解最新的行业案例。学校应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可进一步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比赛,对课程思政展开得好的专业课程进行推广,以供其他课程学习借鉴。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作品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过程是认知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中进行传递与转化的过程[3](P61-62)。“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是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两张皮”,而是应该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隐性功能,将德育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融合统一。根据传媒专业群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从课程内容、专业实训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构建。

1.课程内容重构。随着5G时代的来临,传媒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传媒类课程涉及面广,对案例的时效性要求高,因而课程在思政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而不是全面兼顾,应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特点,根据专业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进行优化选择。以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为例,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摄影摄像技术、电视画面编辑、新媒体应用和非線性编辑等。在这些课程中,如何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摄影摄像技术这门理论实践课程中,可引入摄影摄像记者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中,深入一线拍摄新闻素材的案例,引导学生提升新闻道德和作为一名摄像记者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在电视画面编辑课程中,可通过观摩“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编辑手法,引导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新媒体运营课程中,重点讲解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伦理与法规的重要性。总之,要以传媒类核心课程为抓手,平衡专业知识与思政所占的比例。

2.讲好中国故事。在传媒类专业课程实训中,以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为载体,展开课程思政的相关实训。在广告创作的课程实训中,布置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材的公益广告的创作任务。在学生的创作实习实训中,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外出采风可以美丽中国或乡村振兴为主题,带领学生前往古镇或山村感受美丽的大好河山和现代化乡村。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应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包括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对实训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进行优秀作品展演或展示,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参与国家或省级相关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公益广告大赛等,此类赛事大多以“我和我的祖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参赛主题,激励学生不断进行优秀作品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3.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评价多维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体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跨科学、跨专业教学组织”的优势上。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评价,应由学生、老师和企业作为评价主体共同完成。就评价内容而言,应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对课程思政的元素进行考量。打破以卷面成绩为主、出勤+作业成绩为辅的考核评价方式,把传媒职业道德精神和传媒职业素养同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引导学生真正地接受思政教育。一方面,在过程评价中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感和知识掌握等多方面表现进行的考核,由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的形式来完成。在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专业教师还要就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否对传媒行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由企业进行评价。校企合作的企业可通过学生完成的真实项目对学生的职业操守、团队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工匠精神进行评价。因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来完成对传媒作品的最终考核。

(三)提升教师认知纬度,思政元素隐性渗透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些都对新时代的传媒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转变思想观念。一直以来,专业教师的着力点更多在于对传媒专业理论和传媒专业技能的传授上,而往往未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引起重视。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传媒专业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传媒专业理论基础,具备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能够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理论,能够借助其他相关传媒类专业群的优势充分发掘本专业群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舆情引导、时事政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融合,形成一套科学的传媒类专业群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4]。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应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观的培养,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师德师风。传媒专业教师应在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当中,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培养新时代传媒业所需要的人才。

2.改变教学方式。传媒专业的学生大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政教学设计。例如,在课堂上,除了可以采用渗透式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在课后或课前进行线上的作品观摩或是文章阅读,在课堂学习时间之外,与学生进行线上的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信仰,弘扬社会正能量[5]。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教材开发,建设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库,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去行业企业进行实践,感受5G时代下传媒业对传媒人才的最新发展需求。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本旨并非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6],亦非将思政元素简单地叠加进课堂内容。此外,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案例的时效性,避免生硬说教,应分析传媒类专业群内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阐发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何丽丽.目标贯通与融合:高职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39-43.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1-62.

[4]黄薇.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广告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公益广告课程为例[J].传媒,2019(9):83-86.

[5]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4-46.

[6]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