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青
[摘要]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引入有助于实现群体对话、知识共享的“乔哈里窗”模型,优化对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精选话题,延展“公开区”,营造对话氛围;倾听反馈,缩小“盲目区”,促使学生自我发现;主动分享,明晰“隐藏区”,激发学生无限潜能;延展思维触角,探索“未知区”,引导师生追寻自身人格提升的理想途径。
[關键词]“乔哈里窗” 对话教学 公开区 盲目区 隐藏区 未知区
课堂对话教学引入有助于实现群体对话、知识共享的“乔哈里窗”模型,合理借鉴其理论思路,探寻对话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对话教学生成新的驱动。
一、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话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对话教学失之于“一问一答”
很多教师会将对话教学混同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只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对话不仅仅局限于师生的单相交流,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在对话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和主导者,你不会强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更不会试图去赢取对方。相反,我们通过对话,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或闪光点,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2.对话教学失之于“知不知道”
对话教学只注重知识层面的对话,教师只限于学生“知道”“见过”“对”“不对”,缺少内心的交流、情感的碰撞。对话教学本质是主体间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民主、平等沟通和碰撞,以达到彼此取长补短、沟通心灵、合作与创造目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更应注重情感层次和精神层次的对话,通过对话使师生在课堂中获得健康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道德上的启迪。
3.对话教学失之于“优生霸权”
有些学生因为背景知识的薄弱、性格胆小失去了对话的权利,成为旁观者甚至缄默者,他们无法感受对话所带来的知识提升和情感愉悦,这一现象在大班额的课堂中表现尤为突出。对话教学是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谁离开对话,谁就将被课堂抛弃。对话过程中“优生霸权”的现象违背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原则,封闭了部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个性的途径。
二、打开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模型把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口,并依据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其划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藏区(或称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或称封闭区)。
公开区是指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盲目区指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点;隐藏区是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资讯;未知区指向自己与他人均不知道的信息,是在沟通过程中尚待挖掘的区域。
乔哈里窗认为,有效的人际交流仅在公开区进行。因此,要实现深度对话,就需要通过自我暴露、倾听反馈、共同探索等方式不断压缩其他3个区域,以此扩大公开区的范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对话教学就是蕴含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教材对话等多维度、交互的知识共享过程。因此,乔哈里窗能为对话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探索。
三、乔哈里窗优化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乔哈里窗作为人际沟通的理论模型,能够为师生交流、深度对话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探寻对话教学的内在机制和有效路径。
(一)精选话题,延展“公开区”
公开区有效对话的发生前提在于平等、安全的氛围,一般会在整节课或某个教学环节的起始阶段。
例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笔者在2个班级设计了2个话题进行新课导入。
话题1:
(课件呈现教材28页活动园的三幅图:当我们过马路时……当我们参加社区活动时……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
师:在这些公共场所,我们需要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让我们一起设计吧!
话题2:
师:国庆假期,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你有没有走出家门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国庆出游,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不约而同):人多。
师出示景点人山人海的图片,生感同身受纷纷点头。
师:在这长龙般的队伍旁为何还空出一条道,在接踵摩肩的观烟花人群中为何还有人微笑着高举“感谢警察叔叔”的牌子?
生:人多拥挤,需要公共秩序保障我们的安全。
师: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来维护,你们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公共秩序?
从教学效果看,在话题1中学生比较沉闷,部分学生比较积极发言,但发言的视角大多置身事外,只评论他人的公共生活秩序。在话题2中学生比较主动,人人有话说,从不同方面说自己的发现、体验、感受。
从以上两个话题设置和实际效果看,话题的选择是对话教学的起点,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激活学生对对话的渴望有着重要影响。
(1)话题选择要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真实的生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事件的真实,是确实发生过的事,而不是虚构的;二是指学生感受的真实,有些事件虽然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学生却不能感受到其真实性。以上案例中,话题1虽然通过图片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但学生感觉这是在说别人的事。话题2从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出发,相比较而言,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实,感悟更加深刻。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是鲜活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人人知道的公开区。
(2)话题选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指话题选择可以是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点到面。以上案例中,话题2就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国庆去哪玩”出发,让对话主体有话说、愿参与,形成了平等、热烈的对话氛围,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公开区的信息最大化地通过对话与他人共享。
(二)倾听反馈,缩小“盲目区”
倾听反馈、积极回应,是将盲目区缩小,进而纳入公开区的主要方式。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师生之间的倾听反馈、积极回应,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盲目区,促使學生自我发现,使对话教学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1)师生共同学会倾听。一方面,教师的倾听不能是表面的,不能是以教案为中心的,而是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何而来,与自己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积淀教学技巧与丰厚学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对话中的倾听不仅是教师需要做的事情,更要全体学生的自觉参与。(2)师生不断地积极回应。一方面教师要从语言、态度上积极回应,比如“某某同学说了……”“某某的发言,你认同吗?”“宝贝儿,能再想想……”课堂上的学生除了本身的姓名外还可以有相应的号码,这号码的妙用就是引导每一个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会认真倾听,参与课堂对话。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对话教学中通过串联,积极回应学生的发言,将对话不断持续、不断深入。串联的方向可以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串联,将一个学生发言与其他学生发言串联,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外种种经历、社会上的事件串联。
“盲目区”是对话教学中潜在的、有价值的区域。通过不断的倾听反馈、积极回应帮助学生在“相遇”与“对话”中思考、探究、碰撞,不断挖掘彼此信息,将“盲目区”逐步转化为“公开区”。
(三)主动分享,明晰“隐藏区”
“隐藏区”的分享从表面上看是能够让同伴了解更多的信息,其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通过主动分享会将自己认为已经知道的信息经过语言加工后表达得更加有条理、更加完善。
首先,教师要具备分众思维,着眼于集体中的个体。基于“活跃者”“守望者”“沉默者”在对话中表现出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对话策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平衡、调动对话积极性。比如,小组学习展开对话时,要求组员轮流发言。全班交流时,一些相对简单、人人有话说的对话内容可采用开火车式发言;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内容,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允许有思维灵感的学生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甚至插嘴、接话。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主动分享之后,听取他人信息,学会完善自己已有的信息,总结众人的发言。比如,教师要经常说“听了别人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和你刚才的发言连起来说说看呢”“谁能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
主动分享,明晰“隐藏区”不仅是对自我的展示,还是对自我的提升,更是对潜能的自我发现;
(四)延展思维触角,探索“未知区”
师生共同探索未知区,不仅能开启新的对话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潜力、积极践行,系统多面地理解教学内容,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刻性。于“已知”中探索“未知”,令“旧说”显“新意”,这是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对话教学未知区的关键所在。
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只有坚持才有收获》一课。首先教师通过跳绳比赛,引出“坚持”这个话题。然后通过对话交流了生活中自己坚持做的事;分享了通过坚持,自己的诸多收获。学生对话氛围积极、热烈。随后,教师安排了一个游戏,用吸管戳苹果。基于本节课前期的对话内容,学生饶有兴味地用吸管各种猛戳,一次失败再来一次,坚持到底不放弃。正当学生们涨红小脸,一筹莫展之时,教师用吸管轻松地戳进苹果。这是为什么?学生产生疑问:难道坚持的路上,还有“捷径”可走?于是,师生向着未知领域继续探索。
在看似已经没有悬念的对话中,通过具体情境、动手实践等形式设置悬念,延展学生思维的触角,探索暂时未达的“未知区”。探索“未知区”是对话教学成为一条通向自身人格提升的理想途径,体现了自我存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丰富意蕴,并从实践的层面,彰显其存在的具体性和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