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木汗·马吾安
摘 要:小学德育不僅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还对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建设、学习、成长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小学德育中,道德法治观念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道德观念和法律素质。对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索道德法治观念对小学德育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道德;法治观念;影响
德育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小学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德育基础教育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小学生今后的成长状况。道德法治观念在小学德育中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道德法治观念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中最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个人素质的小学生。
一、在小学德育中加强道德法治观念的培养
(一)道德法治观念具有教育功能
道德法治观念一直是“传统观念”,具备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道德决定了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法律约束了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法律虽然具备强而有力的约束性,如若没有道德的内在约束,学生也很难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因此,道德法治观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虽然二者的教育形式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而努力,也都是为了人们的生存发展而被提出的直接要求。道德法治观念的提出对小学德育也存在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和教育功能,小学德育应当将培育学生道德法治观念放置于第一位,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具备道德法治观念。
(二)道德法治观念具有生活指导功能
小学道德法治教育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道德法治观念意识的养成可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道德与法治活动中的“社区活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表演、社区打扫和社区服务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在社区卫生打扫过程中,学生通过清扫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清除地面的口香糖等能形成一种“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品质。因此,道德法治教学对学生的生活也有一定指导功能。
二、道德法治观念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一)确定德育目标
帮助学生形成道德法治观念是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帮助小学生形成道德法治观念。以往的小学德育课程尽管已经全面展开,并且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关注,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具体的课程安排依旧存在不足,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使命和法治意识。小学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意识到道德法治观念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这也就造成了小学生道德法治观念薄弱,全国大多数小学的德育都围绕应试教育而进行。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将小学义务教育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道德法治观念才是小学德育的最终目标,各校都应当加强对学生品德与法治的教学。
(二)道德法治观念帮助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道德方面
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社会冷漠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国人的道德素质正在下降。如老人过马路不要扶,老人跌倒不要扶,不能垫付医药费等,这些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做好事”充满了恐惧,小学生家长的“教育”也让部分小学生变得冷漠和无情。如若小学德育课堂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小学生最终会成长为自私自利的人。道德法治观念中的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我国德育一直强调尊师重道、互爱互助等传统优良品质,一直推崇人的心性品质,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带领学生多多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从身边的点滴“好事”做起,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
2.法治方面
“法治教育需要从娃娃开始。”我国小学德育中存在着普法教育、守法教育等各项法律活动教育。虽然我国的国民素质正在提升,但是法律的约束依旧不能懈怠。观察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事件不难发现,青少年犯罪频率正在提升,青少年犯罪也都存在着暴力和低龄的典型特征。那么面对这样的数据,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如何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如何促使小学生遵守法律,成为守法、用法的合法公民。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法院,感受法律的神圣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况下了解到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让学生形成一种法律不可践踏的意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敬畏法律。
道德观念提倡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法治观念提倡强制约束,必须遵从。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统一则要求学生既能做到懂法、守法,又要求学生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道德法治观念对小学德育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它引领着德育不断改革,不断进步,也推动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斌.基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对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J].经营管理者,2015(25):379.
[2]潘弘.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2017(19):218.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