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微综艺发展现状及技术赋能下的前景展望

2020-08-10 08:49杨若羽
新闻传播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短视频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传媒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其中,短视频衍生出的微综艺在近两年来受到了各大视频平台、MCN、内容生产者和投资方的关注,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本文旨在从微综艺的创作源头、内容制作和传播效果出发,深入剖析微综艺的发展现状,并据此提出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微综艺;短视频;互联网技术

【作者简介】杨若羽,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革新,传播内容生产分工也向着个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大量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让短视频在一时之间火爆社交媒体。受视频制作“短而快”思想的影响,微综艺应运而生。所谓微综艺,是指时长控制在5-20分钟左右的综艺节目,这种综艺节目以PGC(专业内容生产)为主要生产模式,由各大平台提供播放和宣传渠道,主要特征是叙事短小轻快,内容精炼浓缩。与时长超过1个小时的综艺节目相比,微综艺带有短视频的灵活性和社交性,符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随着我国5G技术领跑世界、投入商用,视听产业的内容创作将会在“5G+4K/8K”的技术赋能下向着沉浸式和互动感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传播的沉浸感还无法独立依靠移动端媒体,短时间内不能打破空间限制,做到全民范围内的普及。微综艺作为成本较低、变现快、轻快灵活的新兴产业,先行一步开始向着互动感进行探索和发展。

在5G技术普及前,我们有必要对微综艺发展现状进行梳理。

一、微综艺的创作源头

(一)IP的衍生与创造

1.明星IP

在近两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微综艺中,围绕明星IP展开的微综艺无疑是市场的领头羊。2016年,鹿啥首个网络微综艺《你好,是鹿哈吗》为粉丝提供了“窥视”偶像生活的途径,该微综艺总共创下了1.7亿的播放量,微博同名话题的阅读量高达9.3亿。围绕流量明星创造的微综艺更多地是为了粉丝和IP服务,满足粉丝“窥私欲”的同时提高明星热度。

2.文化IP

围绕文化IP的微综艺含有社会文化功能,开发文化IP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如今日头条出品的《我在宫里做厨师》,从根本上来说,整体框架基于故宫这一大文化IP,同时定位于美食、文化、历史、宫廷戏剧等多个受众圈层,完成了圈层间渗透,最终达到上亿播放量和极高的讨论热度。由于我国文化IP的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其他想要开发微综艺的平台也可从中得到资源与启示。

3.IP创造

目前很多平台都有意通过微综艺打造新IP。比如谈话类微综艺依靠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孵化新IP。米未传媒和姜思达共同推出的《透明人》,一直以来通过独特视角和姜思达在年轻圈层的影响力进行创作。这也是米未传媒在年轻文化和短视频市场中寻求交集的尝试,意在创造专属IP。

(二)与长综艺相结合

很多微综艺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长综艺,对长综艺的内容进行趣味性补充。比如选秀节目《刨造营》系列,除了所有人皆能观看的正片内容以外,还推出了需要付费观看的微综艺,主要内容是练习生的日常。这鼓励了传媒经济从以往的单边市场转换到双边市场,同时也是从长综艺转变到微综艺的良好过渡。

很多平台都在进行长综艺和短综艺的融合,其中,作为短视频国家队的“央视频”更是凭借其先进技术提出了“大屏长视频+小屏短视频”的传播矩阵。笔者认为,在传媒产业和5G技术还在磨合的阶段,“长+短”“大+小”的模式满足多方需求,可以作为向更高水准视听媒体传播的铺垫。

二、微综艺的内容制作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好的内容决定了微综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微综艺的口碑和市场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微综艺大多是PGC生产模式,专业的制片团队利用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对微综藝的内容进行深耕,提高微综艺的品质,以图传播力上进行圈层式渗透,传播形式上进行新时代创新。

(一)内容本身:平台垂直孵化直击圈层

当下很多微综艺都由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MCN或自媒体打造。由于微综艺尚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内容的取材都聚焦在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领域内部,从受众最熟悉的领域垂直孵化微综艺。在这种模式下,大部分微综艺叙事精炼,往往只聚焦于某一个人物或任务,通过场景化的建构完成内容编排。但单一的垂直领域或者圈层并不能实现“出圈”,真正有市场前景的微综艺都是跨领域、跨圈层甚至“领域+圈层”的题材,比如《黄小厨的春夏秋冬》《女人30+》等。圈层聚合的形式打破网络社群边界,在不同圈层之间互相渗透和联动,扩大了微综艺的影响半径,从而提高微综艺的市场价值。

在内容制作过程中,各大平台在提供PGC支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长短综艺联动、圈层内外联动、内容资本联动等方面有着极强的助推性。平台对微综艺内容和营销的设计直接影响了该微综艺能否顺利发展。

(二)形式载体:竖屏!竖屏?

微综艺属于短视频的衍生,很多平台都在尝试打造竖屏微综艺,这是视听媒介形式载体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创新。竖屏微综艺的出现迎合了当下受众碎片化和移动化的媒介使用习惯,同时也具有短视频的娱乐和伴随功能。竖屏吻合了社交平台的纵向呈现逻辑,视觉上的集中和封闭感又让受众感受到了自我强调,满足了受众社交化和场景化的需求。张艺兴的个人微综艺《归零》便是采用竖屏的形式,在抖音平台上共播放了13集正片,几乎每一帧的画面都聚焦在个人,综艺任务和环境成为了内容的陪衬。因为有良好的拍摄设备和制作团队,这一微综艺相较于抖音里的其他UGC短视频来说质感更好,充分利用了竖屏对明星IP的突出强调,极易打动粉丝,在圈层内部形成良好反响。

但竖屏微综艺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在对芒果TV推出的竖屏微综艺《奇怪的同学》的制片人进行专访时,她们提到“竖屏取景的景深特别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横屏拍摄,竖屏剪辑”…,这本质上还是横屏微综艺,只是借用了竖屏这一噱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芒果TV在竖屏播放形式方面进行的有利探索。相比于从影视诞生起就沿用至今的横屏,竖屏的长宽比决定了它能展示的画面信息不足,对于综艺这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来说,竖屏的叙事能力显然不足。微综艺已经在时间上进行了压缩,如果视觉上再次缩水,很可能造成节目内容交代不清,传播的编码和解码出现误差。如何进行竖屏微综艺的内容编排,深入挖掘竖屏形式的叙事潜力,这是未来竖屏微综艺的重要探讨课题。

三、微综艺的传播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进入5G时代以后,受众在传播信息链中的地位攀升,新媒体传播的连通性、多级性和网状化的特点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通过考察受众的媒介使用对整个传播过程有反馈作用。

总的来说,微综艺带给受众最大的体验是伴随感和互动感。在互联网时代和现代物质社会里,受众繁忙的工作和碎片化的时间让几乎所有媒介都会经历从“仪式化”向“附庸伴随”的变迁[2]。最近受众评价综艺功能时出现了一个高频词——“下饭视频”,越来越多人会选择在吃饭时选择一部美食综艺或者轻松愉快的综艺,边看边吃。普通长综艺的时长基本都超过了1个小时,有些甚至达到2-3个小时,堪比一部电影的长度,显然不适合日常工作学习时“下饭”的时长。15-20分钟左右的微综艺就填补了这一需求空白。“短而快”的特点让受众在繁忙的工作空隙能得到大脑的休憩,在吃饭时观看又不影响正常工作进程,符合现代工作学习环境的要求。再加上微综艺的社交属性以及现实生活的工作场域,微综艺带给受众线上的强互动感和线上线下的联动感,既丰富了受众的精神生活,受众间的互动又能为微综艺提供热度。

几乎每一个受众都会从属于微综艺垂直领域中的某一个圈层,比如受众是某位明星的粉丝、是某个长综艺的忠实观众、是某一领域的爱好者或者某一品牌的使用者等等,受众在圈层中受到微综艺的影响都会反馈给微综艺本身及微综艺所整合的圈层。比如一个受众因为喜欢宫廷剧而观看《我在宫里做美食》这档微综艺,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对微综艺的美食元素和文化历史元素产生兴趣,从而对美食圈层和文化历史圈层产生正反馈,在微综艺本身获得流量的同时实现圈层互动,形成圈层间信息和流量的相互渗透。由于多数微综艺都采用圈层整合的模式,在播放過后平台、MCN、圈层、品牌、资本之间会互相引流引资,这种多方位立体化矩阵式传播、创作和营销模式加速了微综艺的流通和变现,扩大了微综艺的社会影响力。

结语

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技术驱动成为未来传媒界的关键词。互联网和新媒体让受众的媒介使用碎片化和移动化,微综艺势必顺应受众这一媒介使用习惯纵向开拓创造和横向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从时长上来看,未来微综艺将由“长+短”模式转变为各种模式分工明确、市场划分精准的情况下相互融合;从传播形式来看,竖屏微综艺还有很多需要考虑和完善之处:从商业变现视角来看,平台和内容生产者应探讨更多元的引流和变现模式,保证微综艺在播出结束后的余热。在5G时代,微综艺应利用好技术赋能,从视觉和听觉多维出发,加强传播过程、形式和内容上的互动性,整体提高微综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封亚南.专访芒果TV《奇怪的同学》主创:探索竖屏微综艺的创新表达[J].电视指南,2019(21):32-35.

[2]张凤铸,关玲,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技术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浅谈互联网+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传播学门外的互联网技术反思:《Daedalus》互联网专辑剖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