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娅玲 刘曾曾
教师礼仪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要建设一支具备礼仪素养的教师队伍,学校应针对目前教师在礼仪方面存在的仪表不端、不注重细节、缺乏仪式感等问题,组织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師礼仪教育和培训,以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礼形于外,而德诚于中。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表示互相尊重而形成的共同认可的程序和规范,它既具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的行为表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最密切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更是文明礼仪的示范者和传播者。教师礼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品德发展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教师礼仪的教育功能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师礼仪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之中应遵循的礼仪程序和规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礼仪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公认的“礼仪之邦”,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及其教育,原始社会礼仪和礼仪祭祀活动便已产生,尧舜时期兴起的礼乐教育、西周时期以伦理道德为主的礼仪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礼仪的内涵和教育形式。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礼仪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并认为礼仪教育与教师联系密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立身处世要以“礼”为本。荀子强调礼仪教育,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同时提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意思是教师首先自身应端正礼法,以此让学生明礼并修正个人的行为。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阎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教书的同时更需培养学生品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全面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熔铸民族的根和魂。教师激发传统文化活力,教师礼仪得以现实呈现,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与教师的交往互动中自觉传承和延续,从而担当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形成道德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礼仪即为教师修身立德的外在表现。礼仪是文明行为的标准,它外在地规定了对人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的文明要求,实质上则是以培养人的道德为宗旨,引导人们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知识教学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和道德相互碰撞和影响的过程。学生模仿性、可塑性强,教师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之道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榜样示范法是学校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教师礼仪将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得德育更富形象性和可行性。学生时刻处于教师礼仪的熏陶和感染中,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学习、掌握并实践遵循礼仪规范,逐渐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进而指导自我言行,收获成长。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礼仪的道德示范作用,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榜样。
(三)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许多学生会因为一位教师的仪表、气质、性格、品行等人格魅力而喜欢上该教师的任教科目,这正是隐性课程的促进作用。隐性课程本质上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性影响,教师礼仪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将道德规范内化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无意识地、自然地将认知与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得教学兼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是依靠听觉和视觉完成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教师的手势、表情等非言语信息可以补充和强调言语,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出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是教师礼仪最直观的评判者,具有良好礼仪的教师总是更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树立教师威信的同时也能让教师产生教育亲和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而礼仪欠佳的教师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甚至成为其背后谈论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消极态度自然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佳。
(四)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礼仪是外在的礼仪表现,内在蕴含的实质是教师将学生视为教育主体并突出其主体性,给予尊重、关怀和爱。教师礼仪要求教师践行民主的师生观,在人格上将自己与学生视为平等,站在学生角度从其观感出发,以健康的情绪和文雅的言行滋养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塑造学生的心灵,通过自身礼仪的展现产生人格感召力,进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向师性。在学生的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是这样的:“他长得不一定漂亮,衣着整洁而不娇艳;说话温文尔雅而不粗俗;举止大方而不装腔作势;态度和蔼可亲而不令人望而生畏。”由此可见,教师渊博的学识、端庄大气的外表、文明温和的谈吐、优雅得体的举止、幽默风趣的个性等,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同、喜爱、尊重及信任。在礼仪的熏陶下,在师生双向爱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中,师生间的凝聚力使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了尊师爱生的和谐氛围。
二、教师礼仪的主要内容
教师礼仪是教师外在形象、行为和内在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它以教育学生为宗旨,不仅是科学的,更是道德的和审美的,以追求美、创造美为目标。具体来说,校内的教师礼仪主要包括仪表仪容仪态礼仪、课堂教学礼仪和师生交往礼仪。
(一)仪表仪容仪态礼仪
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表明,良好的仪表仪容仪态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并获得学生的喜爱。教师的仪表仪容仪态是教师内在修养和品格气质的显现,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的潜在因素。仪表方面,教师着装不能一味地追求张扬个性,应彰显教师职业的特点,契合时代、环境、学生心理和自身气质,遵循得体、端庄、大方、文雅的原则;仪容方面,教师应时刻保持个人卫生,面容整洁、发式清爽,为学生展现积极的精神面貌;仪态方面,仪态是人内在气质的外化,教师应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注重表情美和手势美。正如《荀子·修身》所言:“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可以说,教师的仪容仪表仪态礼仪是一张无形的个人名片。
(二)课堂教学礼仪
教学是教师的核心工作之一,为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能力,课堂还需要教师礼仪润泽滋养。课前,注重教学组织礼仪,教师应检查、调整好教學用具,关闭通讯工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课中,注重问好礼仪,教师应微笑接受学生问候并致以回礼,下课礼貌告别;注重语言礼仪,语言需文明、简洁、准确、形象、生动,保持语音、语调亲切平和;注重倾听礼仪,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发言,面带微笑,温柔注视。课后,注重批改作业礼仪,教师应仔细批阅作业,保证符号和字迹工整规范,多用启发性评语,并总结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时讲评。教师教学礼仪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三)师生交往礼仪
礼仪是为交往而生的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不断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交往礼仪的要点在于和谐沟通、平等相处。师生相遇时,教师应微笑和蔼地回应学生的问候;与学生谈话时,做到敞开心扉、态度诚恳、用语妥帖、礼貌周全,注意谈话地点和场合,谈话要有针对性、教育性和激励性;访问学生宿舍时,选择适宜时间并提前告知,进门前先敲门,获得学生邀请后进入,离开时顺手关上房门,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孟子曰:“恭敬之心,礼也。”教师通过自身礼仪以诚心相待,学生受到礼仪感染以真心回应,双方礼仪素养得以相互促进和提升。此外,在校园内,教师也应注重与同僚的交往礼仪,形成宽容友好、合作互助的礼仪氛围,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品德教育。
三、教师礼仪的提升路径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也是落实学生礼仪教育的关键。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礼仪制度,规范文明行为;学校需加强教师礼仪教育,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个人应注重礼仪实践与反思,实现自主成长。
(一)建立健全礼仪制度,规范行为标准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看,“为人师表”是师德不变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以“引路人”强调教师地位,以“四有”作为新时代好教师准则,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教师应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要严格师德考核督导,建立多元评价和监督体系。而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没有认识到教师礼仪的重要意义,缺乏礼仪理论和实践,导致礼仪行为混乱。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礼仪建设,建立健全礼仪制度,制定符合教育实际且具有操作性的教师礼仪标准,让教师有礼可循。2008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六条道德要求,其中将“为人师表”阐释为“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南京市教育局于2010年下发《给南京市中小学教师15条礼仪建议》,主要包含教师形象与举止礼仪、办公与教学礼仪两大部分。2015年,长沙市教育局发布《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对教师仪表仪容仪态礼仪、通讯礼仪、交通礼仪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国家及各省市的教师礼仪标准和规范还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所需的教师礼仪实施细则。
(二)加强教师礼仪教育,提升职业道德
教师礼仪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要建设一支具备礼仪素养的教师队伍,学校应针对目前教师在礼仪方面存在的仪表不端、不注重细节、缺乏仪式感等问题,组织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礼仪教育和培训,以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理论教育方面,邀请礼仪培训师或相关礼仪教育专家,为教师讲解礼仪知识、礼仪技能、礼仪标准等,或者利用互联网课程资源,组织教师线上礼仪课程学习,来提高教师的礼仪认知水平。礼仪是道德实践的载体,在掌握了礼仪知识后,则必须在实践中转化为礼仪行为。在实践教育方面,学校应构建校园礼仪文化,开展多种教师礼仪实践活动并丰富实践形式,如利用传统节假日规范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强化教师对礼仪礼节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在办公室、班级内粘贴符合礼仪规范的文明标语,引导师生相互督促;还可开展“教师礼仪演讲比赛”“教师形象设计比赛”等活动,帮助教师群体强化礼仪意识和行为。
(三)注重礼仪实践反思,实现自主成长
教师礼仪既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表现。教师礼仪是身心统一的持续性、终身性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好学乐学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礼仪,注重实践与反思,实现个人自主成长。首先,广泛阅读,礼仪由文化而生,教师应自觉阅读学习传统和社会礼仪文化,尤其需注重我国史书典籍,如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这些经典著作熏陶出中华礼仪文化,是教师自主礼仪学习的重要资源;其次,躬行实践,实践性是教师礼仪的突出特征,理论学习后只有通过实践交往活动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焕发教师礼仪的生命力,教师应严格要求自我言行,主动践行礼仪规范,保持理智和细心,将礼仪落实于教育教学和生活工作的细节之中;再次,时常自省,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师生相处中自己的礼仪行为,并发挥团体的力量,寻求学生和同事的建议,及时改进、完善自身礼仪;最后,与时俱进,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师礼仪的观念,同时可以借鉴吸收国外礼仪精华,从而完善自我的礼仪修养。
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应注重自身礼仪言行,怀抱对学生的爱,通过教师礼仪来展现教师的形象美和人格美。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礼仪素养,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师生交往之中,为人师表,达成教师礼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郭娅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曾曾,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