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智慧学习:内涵、特征、要素与生成

2020-08-10 08:44艾兴赵瑞雪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智慧学习

艾兴 赵瑞雪

摘要:教育现代化催生了来来学校的兴起,未来学校促进智慧学习的发展。智慧学习在历经泛智学习、数字化学习等阶段发展后,在信息化背景下发展成智慧学习。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智慧学习是在大数据驱动下,通过人机共融的方式进行知识完善,注重对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追踪与评价。未来学校作为新型学习形态——智慧学习的融合场,其应当为智慧学习的生成提供有力支持。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智慧学习包含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具身的学习环境以及兼具系统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等要素,其生成主要包括构建以动态认知进阶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创设激发学生身心投入的活动场域、具有参与意识和共情能力的学习指导者以及开发面向学习者的学材等条件。

关键词:智慧学习;生成机制;未来学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6-0052-06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以智能教育为核心的新型信息化教育发展模式,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未来学校是构建和实践智慧学习支持环境的主要场所,是一种“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和“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是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结构性变革,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未来学校是挖掘并释放人类智慧的场所,并相应地集聚人类智慧、科技智慧和时代智慧,将能量进行汇聚与凝合,实现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它是一个巨大赋能场的同时,也是一个广阔的融合场,引导学生形成和运用智慧去探索和适应未来。

可见,智慧学习是以关注能力与智慧的生成为目标,在一种泛在的环境中,从人的本性和个性出发,通过对未知世界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使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进而真正感悟“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学习形态。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智慧学习是文化传承与经验积淀的学习;重新组合课时、打破时间限制的学习;重新建构物理空间的学习;以脑科学为支撑的学习。未来学校为智慧学习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发和实践平台,以人工智能为依托,充分挖掘人脑机智。另一方面,智慧学习的生成和发展是实现学习方式新旧转换与融合的重要过渡和媒介,也是决定未来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应对人工智能、成功应对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智慧学习的内涵解读

(一)智慧学习的发展历程

智慧学习并非仅仅是“技术”概念,智慧和学习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智慧学习的本义是学习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智慧学习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智慧学习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近代泛智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也就是其所提出的泛智主义(Pansophism)教育。泛智主义教育的思想深刻体现在《世界图解》中,这本书通过描述具体事物来与儿童进行对话,其内在的含义就是通过通识性教材,使人们掌握生活中所必须的一般性知识。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步入正轨的初期,为了保证教学效率,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够掌握生存的基本要领,泛智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夸美纽斯生活在动荡的、十七世纪的欧洲,是新兴资本主义在封建势力内部孕育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旧的生产关系逐步消亡,新的生产力渐渐兴起,是一个漫长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广泛接受了通识性的泛智学习方式,同时也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泛智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一直是人们在学校教育开展学习的主要方式。

智慧学习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的发展,首先延续了泛智学习的本质精髓——泛智主义,它依然是构成视听辅助设备,教育广播和电视以及在学校中使用计算机教学和测试的基础,这是因为不论任何时候,经验性的知识学习都是一切学习形式的积淀,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夸美纽斯所提倡实现的三个学习目标——快速的、愉快的和彻底的。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数字化学习是伴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而出现的,在学习环境上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则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从泛智学习向数字化学习转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至关重要,如何平衡好学习者与技术支持之间关系,是开展数字化学习的一大难点。究其本质,数字化学习其本质上仍然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能使学习者在数字化的环境和方式中更有效率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智慧学习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当代智慧学习。从依靠经验积累的泛智学习,到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是认知方式的转变。最初“大包大揽”式的知识学习,是因为人们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活技能”的需要,以获得生存本领为目的的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学习越来越不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与教学革新有机结合。但不管是泛智学习还是数字化学习,其本质都是增加知识体量,提升学习效率。这种“地毯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内容的广度,是一种横向上的泛在学习。发展在当代的智慧学习,不仅仅强调知识的横向增长,更强调对信息的理解、整合和运用,具备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种在横向扩张的基础上纵向深入的深度学习。当代的智慧学习不是对泛智学习和智能学习的线性拓展,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跨越式变化。并且,智慧学习和信息化建设融合共生,促进了整个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正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为智慧学习提供环境支持,“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人为本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融入深度学习理念,使学习者在确保信息获取速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脑机智潜力,保证学习成效的纵深发展。

(二)智慧学习的概念解读

自古至今,对于“智慧”的界定多种多样,但究其实质即是指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的人格特质。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言:“我们无疑必须求助于我们所继承的知识,但是在智慧的发展中,有条伟大的原则经常被遗忘了。为了获得知识,我们首先必须使自己不受知识的束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慧是解决一个在复杂文化环境中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人类相比较于智能体而言,人类智慧学习中的“智慧”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能够清楚地认识事物所蕴含的意义。以AlphaGo大战柯洁的事件为例,AlphaGo的工作原理是深度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在智能体的学习中,核心问题是学习反馈的问题,智能体为了得到积极的反馈会迅速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解决问题到底是带来积极意义还是消极局面,智能体是无法分辨的。可见,人类智慧学习的高明之处在于兼具社会交往的人文性与开发大脑智慧的科学性,这也是智慧学习最重要的特质。智慧学习的形成需要泛在性、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环境支持。在智慧学习中,学习环境的设定不局限于单一、闭塞的传统课堂环境中,也不等同于如仿真学习、VR虚拟学习,而是注重技术对学习环境的改造。智慧学习的环境从时空上来说,是一种泛在的学习环境,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环境,具有立体性和多维性的特点。从与人的交互性上来说,智慧学习环境创设要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同时要注重个性化元素的融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据以上分析,智慧学习是一种借助并运用人工智能手段,以充分利用脑机智为核心,在人机互聯的环境中,通过大数据驱动解决复杂情境中疑难问题的、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方式。

二、智慧学习的主要特征

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利用合作学习、混合式学习、深度学习等转变学习方式,运用新式学习方式和未来教室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式的、社会化的学习,构建交互、高效的现代化课程”。可以看出,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智慧学习在学习目标、内容、形式和课堂上都区别于以往的学习方式。

(一)学习目标由求“知”向寻“智”转变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环境格局的快速变迁,面向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不再将“知识本位”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而转向以“智慧本位”为目标的复杂学习和深度学习。从多媒体技术融入教育开始,从斯金纳的程序化教学机器、到可汗学院和MOOC,再到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机器人,学习与信息技术越来越不可分割,学习目标也由以记忆为主简单的知识学习进步为以加深对世界认识为目的的逻辑学习。“智慧”(Sophia)本身就是“哲学”(Philosophy)词源中一部分,智慧学习的过程即是追寻智慧的过程,追寻自然之真理和人性之解放。芬兰在2011年就开展了“智慧教育”项目,并以挖掘学生深层次的智慧为目标开展智慧学习,主要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用户驱动和具有激励性的学习解决方案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智慧学习的目标最终不是“聪明”地学,而是使主体的学习达成对事物和世界的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

(二)学习环境由课堂教室扩展为无边界学习

智慧学习中的“智慧”不等于“知识经验”,培养智慧也不等于增加学习者的智慧经验,如冯契所言“侧重分析的知识不等于智慧,把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传统的课堂学习内容聚焦课本教材,学习环境以课堂教室为主,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在具体课时上。未来学校背景下,在新技术和支持下,学习的场所不再囿于学校,学习时间也不再固定于课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未来学校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开发、整合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周边社区的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向更广阔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拓展,构建开放多元、多维一体的办学格局,打造无边界的开放教育。另一方面,在未来学校背景下,通过虚实融合学习环境中的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创设灵活多变的适应性环境以及创设以知识人造物为中介的创造性环境,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三)学习形式由“人人合作”向“人-机-人共融”转变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三种学习形式无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与交流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在未来学校的背景下,学习者不仅要学会与人合作,还要学会与智能体合作,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突出了人类的物理能力,人工智能也会突显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人工智能+制造”条件下,工业智能体与工人之间更加高效、灵活的合作,将大幅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并且人机合作的生产率比只有人或只有机器的团队高出85%。在未来学校背景下,结合移动互联的现实社区,可随时随地交流,在线学校中的人机共融学习形式更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试想在一堂中学物理课上,在学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知识探究,恐怕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要花费在小组讨论中,最终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十分理想。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如果以开发智力为出发点,以培养智趣为落脚点,充分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运用“脑机智”处理复杂问题,这样一来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圈”连在一起,学生可随时随地与线上学习同伴及“智能体”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在未来学校背景下,基于线上知识学习的线下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突出群体协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同样需要学习群体或班级进行知识和资源共享,开展合作式的学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生成。

(四)学习评价由“结果判断式”向“思维发展式”转变

在学校教育中早已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结果评价一定程度上仍然还是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智慧学习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对于智慧学习结果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不仅仅是通过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智慧学习环境中对学习者智慧的评估主要从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这两个方面进行。不管是聪明才智还是良好品德,都无法用分数来加以准确的衡量,也无法用一个阶段性诊断结果来判定学习者的成功与失败。智慧学习强调“脑思维”的利用,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者可能在语言、逻辑、空间和运动等方面有不同水平的天赋,不同学习者之所以天赋各异,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是由人的大脑所控制的,同时思维也是学习方式产生差异的关键。因此,未来学校智慧学习对学习者的评价,要基于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致力于从大数据中发现学习者的深层次问题,构建“即时评价-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行动改进-追踪反馈-再次评价”的学习评价路径,通过实时评价诊断问题,生成数据实证的学习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形成提升学习者学习研活力,增进不同个体学习实效的良性循环。

三、智慧学习的构成要素与生成条件

未来学校作为新型学习形态——智慧学习的融合场,其应当为智慧学习的发生提供有力支持,这其中包括未来学校背景下智慧学习的发生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

(一)未来学校背景下智慧学习的构成要素

1.指向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学习目标

未来学校着眼于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建人才观,学习者需要从依赖于知识经验的“知”经过“致”的转换、应用和反思,最终形成超经验性、综合性和整合性的“智”,即高阶思维能力。未来学校中所倡导的智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上,即通过低水平任务(Lower-level Tasks)向高水平任务(Higher-level Tasks)进阶的过程中,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发展。如何从最基本的认知形式向更完整、“更高”的认知行为扩展。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提升学习者记忆水平来实现这一目标,包括计划行动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以及视觉工作记忆等等。可见,具有高阶认知能力的学习者是未来学习环境中所需要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认知表现出记忆方式的多维立体。中国学生在实现上述要求上具有传统的学习优势,因为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学习目标与高阶认知的学习目标不谋而合。有学者指出,多数中国学生接触到新的学习内容時会有四个明确的直接反应:把知识记忆下来;努力了解它的本质、形式和意义;试图把他们理解到的知识运用在需要解决的实际状况上;达到质疑并修正旧有内容的层次。前三项是中国知识传统里非常重要的自主学习与沉思,第四项则是在前三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维提升与认知飞跃。由此可见,智慧学习的高阶认知目标是在高水平记忆检索的基础上,实现对学习任务的自我监控、评估和诊断,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感知觉任务对于学习者的要求。因此,在未来学校智慧学习的生成,首先有赖于超越于原有的注重浅表认知的目标设计,聚焦于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

2.具身的学习环境

未来学校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不再是原来的“见物不见人”、“身”“心”二元对立的固化学习环境,而是面向学生主体,将学生身心看作统一体的具身学习环境。学习者的身心是不可分离的,发展学习者的心智需要提高其身体协调能力,尤其是感官的敏感性。学习者心理能力(Mental Abilities)的来源有两个:遗传学(感观)和经验,如果没有感官的干预,任何事物都无法进入我们的大脑,而感官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学的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学习无法超越任何遗传学所提供的组合可能性的概念。相比较于一般的学习环境而言,智慧学习的具身环境打造,对学校学习环境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促进“身”“心”的有机融合。叶浩生认为“具身”包含着“身体参与认知”“知觉是为了行动”“意义源于身体”“不同的身体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四大特征。意义的获得离不开身体的感知,身体的感知程度对意义的获得水平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如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所言:“人不是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心智,而是一个有着身体的心智,即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之所以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恰恰是因为其身体好似就根植于这些事物”。这种具身环境不仅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视化的物理体验,而是通过这些体验认识到凭借这些具有特定形态的心身感知,进而发现、洞悉并得到使有意义的经验得以可能的东西。也就是说,智慧学习的学习环境应是能将学生的感觉和运动统一在如思维表征、语义表征或是态度表征等内外的表征形式中。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学习者既可以感受认知有何“触动”,又能够体验身体怎样“思考”,即是一种身心互为嵌入的学习形式。因此,未来学校在规划智慧学习环境时,应注重对身体体验的融入与设计,并始终与认知发展进行紧密相连。

3.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学习内容

智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兼具系统化与个性化的,具体而言,一方面它以拓扑式的知识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结构,知识只有体系化、联结式的呈现在思维中,才能真正地被学生所用;另一方面系统化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方式与问题解决思路,这就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这是迈向“高阶思维”的关键一步。未来学校的智慧学习,一方面要为学生掌握系统化知识提供便利,这种系统化知识的学习就是掌握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公共性知识。在奥苏伯尔(D.P.AuSubel)看来学校教育中之所以重视“系统化”知识的传授,其意义在于“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系统性)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主观判断(个性化)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能够提升学生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刻性。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应该使学生在通识性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积累,形成知识体系,为融会贯通打下坚实的基础。“融会贯通”应是系统化学习的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现实的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经验,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进而对现实中各种复杂关系的思索和考究。与此同时,建立在系统化学习上的个性化能力培养,是使学生进一步接近“智慧”,并随之展开智慧学习的有力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给学习者提供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学习内容,打造利于学生形成并实践学科能力的平台。

(二)未来学校背景下智慧学习的生成条件

1.打造融合共生的学习环境

未来学校智慧学习的生成,首先有赖于新的学习环境的打造,在未来学校背景下,学习资源往往独立于设备,实现资源和学习者之间的无缝链接或自动同步,按需推送资源。这就要求学校打造一种融合共生的环境,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涵义是打破学校的封闭空间,将家长、社区等其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并纳入学校办学资源,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乃至跨文化教育等各种教育之间的合作,进而与社会、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未来学校教育的跨界整合;另一层涵义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电子设备的应用,以及多维学习空间的创建,打破传统学习固定的时空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一个跨越现实环境的网络化的虚拟空间和环境,实现随时随地的无边界学习。

未来学校智慧学习目标的实现与学习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环境的支持,这种环境的设置要对学习者的“身”“心”给予同样的重视,并试图构建两者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构建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将身心共同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也就是将“全”人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与前文中提到的“人机共融”学习形式的实现提供了环境支持,即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作用下,学习者需要将“脑”与“身”与人工智能进行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全身对所学事物的感知与理解。一方面,创造能够通过身体的体验启发心智的活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身心——联贯意义的综合体,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与认知和意义获得。梅洛—庞蒂曾以学习者对“桌子”的意义获得为例,桌子的形状与高度让我们的身体有所依托,这是其实用价值——源于我的身体构造,而我们的身体附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我们对父母的感念之情,它才有了情感意义;桌子的形状古朴大方,摆放在室内尽显压制,它才有了美学意义。在对事物的学习中,学习者通常是通过身心产生共鸣而进一步加深认知和理解。因此,在能够使学习者身心协调统一的环境中,学习者的创造力将会更大程度地被激发。

2.培育具有参与意识和共情能力的学习指导者

在未来学校这样一种全新的育人环境中,相对应地,教师角色也应是全新的,即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并合理应对学生身心变化的学习者。有学者指出未来学校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参与者与合作者而非主体”。智慧学习是一种发生在融合场域下的融合学习形式,对于学生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和期望。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处于发展阶段,在融合复杂的学习环境中,需要教师加以引领和疏导,以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参与到学生的智慧学习中来。作为学习指导者的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共情能力是相辅相成和共生共存的。首先,作为学习指导者的教师需要陪伴学生走过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以“学伴”的角色而非是“教员”的身份与学生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其次,共情能力指的是教师能够在体验学习之所学的同时,感受学生之所感,领悟学生之所获,理解学生之所困。教師在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共情的过程。参与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解疑答难,是感受学生思维变化和情感变化的第一见证者,在此过程中,很难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也很难不被学生的认知变化或情绪波动所感染和影响,这其实就是一个共情的过程。因此,具备参与意识和共情能力的学习指导者对学生实现智慧学习目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们也能迅速适应智慧学习的环境,并以自身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智慧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有趣。

3.建构新的学习材料和方式

未来学校教育所采用的学习材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教一学生学”的教材,而是为各种开放环境、内容和学习实践活动和项目的开展,以及在此过程中能够对学生智慧学习的发生提供引导和帮助的导向性材料,具有明显的任务性和指导性。这种学料最主要的功能并不是告诉学生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它不是考试的参考指南,而是提供不同难度水平的任务活动,使学生能根据自己所长和兴趣爱好,利用既有知识储备,选择适切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向学生的学校材料的开发主要包括:对课程的谱系梳理,即是对课程的框架建构和整体把握;基于课程目标和学情分析的课程节点切割,即是对课程的模块分析和核心掌握;对课程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即将课程进行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并将相关资源和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基础上的学习技术进行整合;学习资源包的形成,即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平台上物化的同时能面对全体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包;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在课程谱系梳理、节点分析、教学设计、技术整合及学习资源包开发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学习材料。这种学习材料既要遵循学科自身的要求,体现学科本质,同时在既有集成性和灵活性,能够让学习者开展自主、在线和互动学习。在未来学校的智慧学习中,基于学习者智慧的生成,结合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形式,结合学业质量的发展性评价,通过VR等技术做到表现性目标的可视化和素养目标的可测性表达。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充分利用智能化的学习情境,基于情景创设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基于新的学习环境,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材知识的问题转换和创意设计,促使学生开展主动探究、问题解决和学科实践。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开发支持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包,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开展课前学习资源的开发或课后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支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深度转型。

未来学校的智慧学习,最核心的并不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的结合和应用,而是从根本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智慧学习转识成智,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智慧学习的根本要义和价值主旨。智慧学习作为未来学校基本的学习形态,不仅仅在学习的技术属性发展了表征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在学习的价值观念、目标内容、整体设计和操作体系等层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需要我们从哲理等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真正把握智慧学习的本质内涵、主要特征和生发机制。

作者简介:

艾兴: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aixing@swu.edu.cn)。

赵瑞雪: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975587500@qq.com)。

收稿日期:2019年12月10日

责任编辑:邢西深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智慧学习
以生为本构建语文慧学课堂研究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