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王子”张浦生与一件明洪武酱釉瓷爵

2020-08-10 08:44萧卫基
东方收藏 2020年6期
关键词:釉瓷窑厂礼器

萧卫基

2010年冬,“青花王子”张浦生先生率上海社科院研究生班的19名学生到北京大都会馆参观古陶瓷展览。青瓷邨的一件旧藏引起张老极大的兴趣,他当即决定现场给同学们开课(图1),即兴讲解这件令他爱不释手的古陶瓷精品——明洪武时期的酱釉瓷爵。

这件酱釉瓷爵通高10.1、长11、宽6厘米。器物接胎捏塑成型。器型规整,双柱无鋬、尖流圆尾。器身通体薄胎施酱油,表面可见明显的使用、把玩痕迹。深褐色釉衣在光线充足时发出暗红色光泽。釉面温润如玉,整体完美无缺。三足施满釉外撇,均分成鼎立之势,衬托出杯身曲线自然流畅。杯底无釉,露胎处附着紫金土支具垫烧痕。米糊底呈现酥油光泽,触摸时手感光滑细腻(图2、图3)。

爵作为饮酒之器,其雏型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晚期至夏代的陶器。陶爵曾经流行于夏、商时期(图4、图5)。青铜爵作为古代的酒具,最初只是王公贵族阶层专享的饮酒器具。通常在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宴飨时使用。但是到了西周以后,爵作为饮酒器的实用功能,已渐渐被其他附加功能所取代(图6、图7)。

青铜爵的附加功能: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礼器、祭器;祭司手中的执器;王公贵族往生之后随葬的冥器。

随着社会发展,青铜时代的奴隶社会逐步演进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社会。青铜矿物原料被广泛地用于铸造各种冷兵器,铸造战车装具、战马挽具,同时还要满足大量铸造钱币的需求。各种耗费大量铜材铸造的礼器、祭器、冥器逐渐被原始青瓷所取代。

自汉唐以后,因铸钱耗费天量铜材,青铜成为稀缺物资。即便是皇室宗庙举行祭祀仪式也逐渐放弃了青铜铸造祭器的定规。宋代以后,各大瓷窑开始生产陶瓷礼器、祭器、冥器,完全替代了日渐稀缺的青铜器和金银器。较为常见的礼器、祭器,例如簋式炉、鼎式炉、琮式瓶、净水瓶、塔式瓶、魂瓶等,均被陶瓷制品取代,品种繁多。

由此可见,历代帝王为了巩固和延续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充分利用青铜以外不同材质的原料制造礼器、祭器、冥器,并且在各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中广泛使用。爵自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品种之一,其使用功能也从两三千年前的饮酒器,彻底转变为祭祀仪式上的礼器和祭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瓷爵出现在元代。实物遗存在江西景德镇落马桥元代瓷窑遗址、浙江杭州、安徽歙县等地的元代窖藏均有出土(图8)。

瓷爵在历代皇家祭祀仪式中的用途,没有因为材质的改变而改变。使用瓷爵的场合和数量在祭祀时还有明确的规定。

以明代为例:洪武二年(1369),《大明汇典》对各种祭祀典礼使用的成套祭器就有明确规定:“凡祭器皆用瓷。”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正式即位的朱元璋下诏制造太庙祭器,旨令:“制宗庙器用服御皆如事生之仪”“今制宗庙祭器,只依常时所用者……每庙壶一、盂一、台盏二、爵二……”明中期以后,《大明会典》中更加明确地规定各宗庙使用的祭器为瓷器。祭坛陈设:“太羹碗一、和羹碗二、毛血盘三、著尊一、牺尊一、山罍,代簠簋笾豆瓷盘二十八、饮福瓷爵一、酒盅四十,附余各一。”好一个“饮福瓷爵”,这是明代皇室对于瓷爵情有独钟的称谓。由此可见,明代皇室典礼用瓷有关瓷爵的用途、数量,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不可僭越。

目前,我们在公立博物馆和民间收藏机构的馆藏中,可以看到极其珍稀的元青花瓷爵、蓝釉瓷爵和卵白釉瓷爵(图9、图10、图11)。

包括两岸故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博物馆藏中,虽然也能看到为数不多的明代早期瓷爵,但是以永乐青花瓷爵、甜白瓷爵居多,唯独不见《明太祖实录》与《大明汇典》中著录的洪武官窑瓷爵。明中期以后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历朝官窑瓷爵,则以青花、甜白、黄釉、蓝釉居多,均未见酱釉瓷爵。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洪武酱釉瓷爵仅此一例。其他类别的酱釉器物也少之又少,仅限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少量标本,以及景德鎮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酱釉瓷爵残片。由于残片标本不能还原酱釉瓷爵的全貌,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无法看到明代早期瓷爵的真容,也无法领略洪武官窑烧造皇家祭祀用瓷的薄胎成型工艺,以及美轮美奂的釉面装饰工艺(图12、图13)。

张浦生先生对此酱釉瓷爵赞不绝口:“从器形看,三足较长已经脱离了元代瓷爵‘矮脚器形的影响,明显地反映出明代早期景德镇御窑厂制瓷的风格,做工也更加精细,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这件酱釉瓷爵,准确地说是洪武晚期的作品。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酱釉器物现在很少见,瓷爵更少见,完整的酱釉瓷爵还是第一次见”“为什么施酱釉呢?在洪武时期还有一段典故:‘朱元璋早年出家当过和尚,那时和尚穿的袈裟就是褐色的,俗称:老僧衣(图14)。”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原名重八,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图15)。

至正三年(1343),濠州大旱。次年春又发生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父母、长兄皆因贫病交加相继去世。少年朱元璋背井离乡入黄觉寺削发为僧做了行童。他每日在寺庙里晨钟暮鼓,扫地、上香、洗衣、烧饭,还要不时忍受老和尚的斥责。至正五年(1345),由于当地灾荒不断,寺庙得不到施舍无以为继,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外出云游化缘。年仅17岁的朱元璋被迫离开寺院,开始了托钵流浪生涯。他身披袈裟一路化缘乞讨,从濠州向南走到了合肥,然后一路向西进入河南,途经固始、信阳,之后继续向北,走过汝州、陈州等地。最终东经鹿邑、亳州,并于至正八年(1348)再次回到皇觉寺。历时三年托钵乞讨,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不仅见了世面,而且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段浪迹天涯的云游经历,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朱元璋对‘老僧衣的颜色情有独钟,即便当了皇帝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卑微出身。因此,明代朝廷不仅制订了褐红色的官服,洪武年间的官窑瓷器中也出现了酱釉器物,并且深得朱元璋喜爱”“这就是鉴定明代早期酱釉器物的术语‘老僧衣的来历”“这只酱釉瓷爵完整无缺,保存下来十分不易,非常珍贵难得!”

张浦生先生的精彩点评,无疑将成为我们鉴赏明代早期官窑瓷器的经典范例,载入古陶瓷鉴定的史册。

猜你喜欢
釉瓷窑厂礼器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远去的窑戏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
江山安定了
浙江衢州黑釉瓷赏析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将御窑厂打造成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一种结晶釉瓷砖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