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萍 黄悦蕾 叶颖颖 何文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因脑组织局部供血障碍引发,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抢救时间密切相关,急救时静脉溶栓药物应用时间需控制在1 h[1]。而在常规的救护模式中,患者及其家属需经历排队挂号、缴费、检查、用药、会诊及手术等一系列流程,导致患者从就诊至应用静脉溶栓药物时间较长,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期,造成残疾或死亡,预后较差[2]。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整合优化医护人员的专项技能,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护理服务[3]。本研究旨在探讨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效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4]诊断标准;发病至就诊时间均≤4 h;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患者已签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半年内进行大型手术;合并颅内肿瘤或恶性肿瘤;存在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近3个月内有卒中史。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4~78岁,平均(60.52±3.5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4 h,平均(3.58±0.25)h。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3~78岁,平均(60.50±3.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平均(3.50±0.30)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救护模式。按常规流程进行挂号初诊、血常规检查、CT检查、用药治疗、会诊及手术介入等,以上每个步骤均涉及排队、缴费、检查、等待结果等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成立无缝衔接救护团队。以脑血管内外科医师为主,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超声科、检验科等多科室为辅,成立脑卒中急救团队。并以团队资源管理为基础,协调各科护士参与急救工作,包括急诊抢救室护士、急诊分诊护士、脑血管内科护士、溶栓小组护士、介入手术室护士、康复护士等。另组建4个卒中溶栓小组,每组均包括2名脑血管医师及多名护理人员,24 h轮流值班,以便无缝对接救护工作。(2)团队统一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情景模拟、护理个案讨论、急救技能示范、床边示教等方式强化团队专业培训,加强救护人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认知,提高专业技能。具体培训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如出血倾向、脑疝、再出血风险、精神及心理状态等;专业评估:可对卒中患者进行肌力评估、洼田饮水试验、生活自理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跌倒评估等;专科护理: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护理、压疮预防及护理、呼吸道护理、静脉血栓预防等;专科技能:气管切开护理、呼吸机护理、肠内营养护理、监护仪器使用等;专业考核: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不同进行分级考核,工作1年者考核基础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工作2~3年者考核专科技能并增加案例分析,工作4年以上者增加个案报道考核。(3)改进救护流程。开设先救治后付款溶栓绿色通道。分诊护士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并及时通知卒中救助小组成员进行专业评估;CT室护士负责跟进检查进度;患者入院后配备卒中救助团队全程跟进,以便患者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及治疗;就诊病房需保证溶栓药物充足,待确诊后可及时取药;救助小组成员需及时协调抢救室或手术室的使用,且手术室护士需在接到通知后15 min内完成准备。术后,康复科护士及脑血管内科护士需密切协作,严格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为患者制定全面的康复计划,并落实到位,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CT检查、CT检查至用药以及静脉溶栓时间。由1名护士负责记录以上流程花费时间,取平均值。(2)比较两组入院时、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采用巴氏(Barthel)指数[5],满分100分,包括洗澡、进食、修饰、穿衣、如厕、控制大小便、行走、上下楼及床椅转移,≤40分为完全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61~99分为轻度依赖,100分为无需他人照护。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就诊至CT检查、CT检查至用药及静脉溶栓时间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就诊至CT检查、CT检查至用药及静脉溶栓时间比较[M(QR),min]
2.2 两组患者入院、出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入院、出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主要发病机制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血管增厚、形成血栓,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尽早开展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6]。如何缩短患者从就诊至使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花费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抢救工作是目前医疗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7]。
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是参照企业团队工作方式,根据医护人员各自的特点及技能优势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急救流程与高质量的护理服务[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就诊至CT检查、CT检查至用药、静脉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院时生活活动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可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改善生活能力指数。分析原因在于:常规的救治模式是各部门、各科室各司其职、独立开展,且护理人员多按医嘱执行,缺乏灵活主动性,各救治流程衔接不到位,会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排队等候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通过组建无缝救助团队弥补了常规救护模式的不足。以团队资源管理为基础,联合各科外科医师以及各部门护士建立脑卒中急救团队,另组建4个卒中溶栓小组进行24 h轮流值班可在患者就诊时第一时间开展抢救[9-10]。常规救助模式中,医护人员会存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不够全面、术前准备慢、抢救技术不熟练、对溶栓药物机制不清楚、没有专科护理方案等问题,从而导致抢救率低、救治不及时、致残率高等问题。而在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中,通过专家讲座、情景模拟、护理个案讨论、急救技能示范、床边示教等方式对救助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加强疾病认知,提高专业救助技能。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开展不同进行分级考核,可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其充实自我[11-12]。为缩短救治时间,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对常规救护流程进行改良,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开设了溶栓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付款的流程,可有效减少患者在挂号、排队就诊及检查上的时间[13]。为增加各科室间的衔接性、加快救治过程,该模式重新建立了由分诊护士评估病情、医师专业评估、团队救助小组进行抢救与治疗的流程,并安排卒中救助团队在患者入院后全程跟进,保障患者可及时得到救治,减少就诊至静脉溶栓所需时间[14-15]。而专业的护理团队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术后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可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所需时间,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