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社会公德意识调查与分析

2020-08-10 06:22王思利许传新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公德

王思利,许传新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社会公德也称公共道德(简称公德),即公共生活准则。罗国杰提到:“社会公德是人类历经长时间的实践而不断累积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公共生活规则”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德意识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规则意识,是对有关道德行为、原则以及规范所表现的认知与态度。它是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公德意识水平是度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体现。青年群体开始走入社会并逐渐承担起社会责任,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我国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进行调查与分析,将公德意识作为一种对道德底线的认知,即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意识来衡量并选取一些可操作化的指标,以此来了解我国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状况,并为如何提升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此项目的调查对象覆盖中国28个省级区划内的478个乡村,共获得有效问卷10968份。本文调查的对象为“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中的青年群体,总共2411人,样本分布如表 1所示。

二、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整体状况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由社会视角看,核心是道德文明、科学文明;由个人视角看,核心是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等方面人们需要遵循的准则。在道德方面,文明礼貌是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是在言谈举止方面展现出人的高雅面貌。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特征,是精神文明的具象,更是反映人类进步、发展的核心要素。文明礼貌能够反映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科学文化发达、社会秩序良好、思想道德高尚的积极状况,也是对人的素质水平、道德意识进行衡量的一项重要标志。

表1 样本分布表

表2 文明礼貌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表2)显示,对“在公众/共场合大声喧哗”“在非吸烟者周围吸烟”“讲粗话/脏话”这三种行为绝大部分的青年都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少数青年认为“无所谓”,只有个别青年持不反感态度。以上数据说明,当前青年群体的文明礼貌意识整体上较好,大部分青年都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

(二)保持公共环境卫生

保持公共场所卫生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卫生是社会精神面貌、民族文化素养和居民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通过问卷调查青年对 “随地吐痰”与“随手扔垃圾” 这两项行为的看法。调查结果如表 3所示。

表3 保持公共环境卫生调查情况

对“随地吐痰” “随手扔垃圾”行为上,超过九成的青年反感态度强烈,认为“无所谓”的青年不到一成,而只有极个别的青年持不反感态度。数据表明,大部分青年都具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保持公共环境卫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差,缺乏责任意识。

(三)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就是要求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要遵守相关的规矩和行为制度,遵守法律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不破坏和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这里主要从遵守秩序和遵守交通法规两个方面调查了青年对遵纪守法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如表 4所示。

表4 遵纪守法调查情况

对“不排队购物/付款/办事, 夹塞/插队” “不按照交通灯指示和行人线过马路” 这两种行为,大多数青年持反感态度,少数青年持中立态度,个别青年持不反感态度。调查时发现,大多数青年对纪律、法规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能够在社会行为中遵守规则。但还是有少部分青年对纪律、法规缺乏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认知。

(四)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作为一项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确保社会交往的重要道德规范。“诚实”就是指外在言行跟内心思想的一致性,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为善弃恶,光明磊落。“守信”就是要遵守诺言、讲求信誉,认真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调查结果发现(表 5),我国青年对这一品质的认同感仍然很高。

表5 诚实守信调查情况

对“不守时间”和“不守信用”这两项行为,绝大部分的青年都表示反感,少部分青年认为“无所谓”,只有极少数的青年不反感。以上数据显示,大部分青年都看重时间观念和信用情况这两个品质。因此,具有这两项品质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同时,也有少部分青年认为这两项品质不重要,不会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

(五)敬老爱幼

“敬老爱幼”作为家庭内部伦理道德,它要求“父慈子孝”即父母(长辈)要抚养教育好子女,子女要赡养和尊敬老人,同时按照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推衍出在亲子关系以外的尊老养老,抚幼教幼。调查结果如表 6所示。

表6 敬老爱幼调查情况

对“不关照/协助老、(病)弱、(伤)残、孕、幼”这一行为,超过九成的青年都表示反感,少数青年认为“无所谓”,只有极少(0.6%)的青年表示“不反感”或“不太反感”。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青年具有很强的敬老爱幼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极少的青年对这一意识薄弱,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

三、不同因素对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一)性别

对不同性别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比较和差异检验(表7)可以看出:女性与男性在“不排队购物/付款/办事, 夹塞/插队 ”这一项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吸烟者在非吸烟者面前或附近吸烟”“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讲粗话/脏话 ”这几项上差异极为显著(P<0.01)。这说明,女性的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高于男性,并且差异显著。特别是在对“吸烟者在非吸烟者面前或附近吸烟”这一行为上,女性的反感度高于男生(P<0.01,T值-10.146)。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调查,2015年中国的烟民大约有3.15亿人,其中男性约有2.54亿人,女性烟民约为1400万。从数量上可以看出,男性烟民数量接近女性的20倍,这说明,对吸烟这一行为,女性的接受度低于男性。第二,二手烟会不利于女性的身体健康,各项研究都表明,在吸烟引起的各项疾病中,女性患病有着比男性更高的概率。吸烟与吸二手烟可能导致女性罹患各类严重疾病,譬如:宫颈癌、乳腺癌等,且相比男性吸烟者,女性吸烟者患慢阻肺的可能性更高。无论是吸烟,或者是吸二手烟,均会导致女性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死亡率比非吸烟者的高出1.33倍。

表7 不同性别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比较

表8 不同教育程度下社会公德意识比较

(二)学历

我们把调查中将大专以下学历的青年归类为未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学历及以上的青年为受过高等教育。通过对青年受教育程度的比较和差异检验(表8)可以看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社会公德的各个行为意识上都存在极为显著差异(P<0.01)。整体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普遍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这一结论与我们一般常识中“教育程度越高,公德意识越好”的观念相符合。同时也说明了高等教育对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作用。高等教育在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政治面貌

通过对青年的政治面貌分类(党员与非党员)比较和差异检验(表9),可以看到:在“在公众/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不按照交通灯指示和行人线过马路”“不守信用 ”这几项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这几项具有差异的社会公德意识行为中,党员的差异性均显著高于非党员,即党员的社会公德意识高于非党员。社会公德是党员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表现,要求党员必须具有崇高的政治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社会道德,因为他们既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又是群众中的核心人物,更应该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四)区域

表9 不同政治面貌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比较

表10 不同地区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比较

通过对青年人群所在的地区分类比较和差异检验(表10)数据显示:只有在“在公众/共场合大声喧哗”这一个选项中,东西部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西部的显著性高于东部,即西部地区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高于东部地区的青年。这一数据也同样显示,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与所在地区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青年在社会公德行为中的重要体现。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整体状况较好。在文明礼貌、保持公共环境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老爱幼这五个维度上,绝大多数青年都具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感,能够遵守社会交往的基本规范以及基础原则,并且社会公德意识水平较高和具有相对正面的行为表现。但同时也存在少数青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公德行为的认同感不高。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在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这几个因素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中西部地区这个因素上整体差异不显著。那么,如何提升我国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水平呢?

(一)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

学校是青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强化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首先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因为教师的道德水平情况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政教育师资教学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对社会公德认知水平。其次,学校应创新教学模式,将社会公德意识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传统公德内容与当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二)重视家庭公德意识教育

教育始于家庭,教育的进展也有赖于家庭,所以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培育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家庭的教育者是父母,子女因为对父母有真挚的情感,可能会产生深固的信仰;家庭是现实的自然环境,对于现实环境中所获得的教育,因其真实,就不期然的坚固的保持着。”因此,父母应首先加强自身的社会公德修养,在提升自身修养的同时,用自己生活中的公德行为去感染自己的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长此以往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提升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水平。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有助于整个社会公德意识水平的提升。这便要求加强对社会公德方面的宣传,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把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起来,使人们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要辅之以法律手段,针对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如不爱护公物、随手扔垃圾,乱闯红绿灯等行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对那些不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惩戒。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公德
争做少年好榜样
3月历史大事记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太没公德
培养小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实践研究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校园文明礼貌靠大家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