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莉萍
(常州市中心血站金坛分站工作,江苏 常州 213200)
近几年,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知越来越多,自愿参与无偿献血的人逐年增长,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然而,部分献血者可能第一次参与献血活动,心理、生理方面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出现血容量下降、神经功能暂时性障碍等,对其身心健康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就需要护理人员帮助献血者调节心态,安抚紧张情绪,确保献血顺利及献血者健康[1]。本文以2019.1-2020.5于我站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的献血者85例为例,阐述心理护理的措施及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此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2020年5月,选择来我站无偿献血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先后分作两组,对照组共计献血者42例,包括男性献血者24例,女性献血者18例,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46岁,平均年龄(37.4±1.2)岁。观察组共计献血者43例,包括男性献血者23例,女性献血者20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45岁,平均年龄(37.5±1.3)岁。本次研究纳入标准要求为:(1)均身体健康,符合献血要求;(2)均自愿参与且配合本次研究活动。排除标准要求为:(1)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献血者;(2)排除不愿参与研究的献血者。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即向献血者介绍采血流程,观察且及时处理献血者出现的不良情况等。
观察组献血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具体措施为:
1.2.1 献血前心理护理
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保证献血安全和血液质量,血站内的工作人员应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保持站内整体环境的整洁和舒适,且需同时根据外界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夏季时需注意通风换气,注意调节室内外温差,以免温差过大导致献血者进入血站后感到不适,必要时可为其准备消暑酸梅汤;冬季时需做好保暖措施,但站内温度不宜过高,也可为献血者提供保温毛毯,以免献血后体温下降引发不适。
1.2.2 献血中心理护理
在采血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注意穿刺的熟练度,护理人员应选择献血者上臂充盈的血管穿刺,应以正中静脉为主,因该静脉在穿刺时不容易发生滑脱情况,易固定,且要求“一针率”,保证首次穿刺即可正常见回血,有效控制采血穿刺操作给献血者带来的疼痛感。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献血者的神智、面色、有无出虚汗等情况,需主动与献血者进行交流,并以此了解其具体年龄、学历、认知能力等信息,再结合其性别、个人喜好等挑选沟通话题,以此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发挥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也可在血站内安装电视,网络设备,在采血过程中为献血者提供其喜好的节目进行播放,以此加强注意力转移的效果,也可增加沟通时的话题,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心理。
1.2.3 献血后心理护理
在采血完成后拔出穿刺针,需叮嘱献血者适度按压穿刺点5—10min,同时原地保持采血体位休息至少5min后方可缓慢起身,以免引发体位改变性低血压,降低采血后不良反应。待献血者可正常活动后为其提供果糖、果汁、面包、饼干等食物,以缓解血糖流失造成的眩晕感或无力感,并说明献血后短期内的各类注意事项,如24小时内勿做剧烈的活动和高空高温作业,近期内对采血针眼处勿搓揉沾湿,以防针眼口出血感染,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等,并护送献血者至采血留观室内休息观察至少30min,确认献血者无任何不适症状后方可离开[3]。
分别记录两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具体情况,计算总发生概率,对比差异性。
整理计算数据后经SPSS 20.0 完成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经卡方值验证,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值验证,结果以P<0.05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献血者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发生献血反应的总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献血反应发生概率对比
无偿献血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爱心工程,也是保证我国血库存血量的重要方式,为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身体健康,通常在献血前需对献血者自身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能够适应献血过程,以此降低献血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