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会朋,戴洛特
(1.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管理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24;2.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分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社会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一些科技创新型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异军突起并迅猛发展,而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相悖的是中小企业的寿命大多不到三年,新创企业的寿命则更短。[1-5]在我国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且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新创企业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不得不对市场、产品、用户及企业价值等要素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全新、先进的商业生产方式避开与传统在位企业的竞争,而商业模式创新恰好能有效保障并促进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6-11]现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展开,且主要侧重于对成功企业商业创新模式以及创新模式对企业业绩的作用分析,而针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和动力分析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12-15]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来源。商业创新的本质就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以便创造新的活动,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并积累新的知识才能对商业模式进行不断创新。[16-17]我国现正处于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之中,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搜索和储备。目前,企业进行新知识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知识的获得;另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与革新。因此,仅仅从外部知识的获取来探究知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是远远不够的。[18-20]并且,知识的获取和革新对企业创新关系的作用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包括竞争强度、环境动荡性等与内部因素包括管理者决策、管理注意力等的影响。外部和内部的共同作用将直接影响知识对商业创新模式的构建。[21-23]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对新创企业如何通过知识获取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并避免忽视内部因素或外部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本文尝试从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管理者决策两方面探究知识对企业商业创新模式的影响机制,并根据研究结论给出合理建议。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商业模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其主要涉及现有市场的结构重塑,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客户价值实现飞跃式的增长,开发周到而人性化的业务服务系统,寻找新渠道或改善现有竞争规则,等等。本文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结构、内容、治理三个方面。在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构方面,主要关注价值网络中合作伙伴的属性,通过引入新的合作者或交易者来实现结构维度的更新;在内容方面,主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商业价值,如在商业创新过程中提出新的价值理念和主张;在治理方面,主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与交易伙伴之间的组织模式,如在商业模式中引入全新的利益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24-28]
新知识的获取是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通过对外部知识进行搜索能有效获得推动企业创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市场,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目前,商业模式创新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他们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信息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但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获取新技术和新知识,还需要从消费者、竞争者或商品供应商等方面积极地获取市场信息。[29]外部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顾客和竞争对手,企业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以努力挖掘目标客户潜在需求、实现客户的价值升级,并通过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拓展业务系统、开展新渠道等试图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商业发展模式。因此,外部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企业获得与企业内部互补的资源和知识,能提高技术保障,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有效完善商业模式并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呈正相关。
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指将一个企业作为整体,在企业与消费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之间的交往中创造、扩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应用在产品、服务或系统中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更新、创造知识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维持较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Nonaka和Takeuchi[30](1996)认为组织内新知识的创造可以通过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实现。但系统的学习是促进新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在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企业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能有效地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尝试性实验发展,并且通过成员之间的有效磨合和沟通参与决策,能促使新知识的产生有助于企业商业创新模式的完善。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呈正相关。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对知识进行利用和创造的过程,主要包含知识获取、知识加工和知识创造几个过程,是在企业获得的外部知识和现有的内部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新知识的获取能有效促进新创企业实现新产品的快速开发,从而有效地针对在位竞争企业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31-32]部分研究者认为,目前,企业的组织学习方式主要分为获得性学习和实验性学习两种,获得性学习的核心为知识搜索,实验性学习的核心是知识创造,这两种学习方式在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均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只有在不断进行外部知识搜索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内部知识的创造。[33]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内部知识创造在外部知识获取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将导致企业外部环境动荡,而环境的动荡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进程具有较大的影响。当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为动荡时,在外部获取了供应端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从需求端获取的知识会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为稳定时,从供应端获取的知识会阻碍技术的创新,而从需求端进行跨界结合则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34-36]
当企业处于动荡的环境中时,意味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技术需要不断革新。新创企业处于产品的初创期或发展期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并不准确,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明晰。为了获得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企业必须深入学习、挖掘外部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产生新的构想。但相关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也在不断革新,这导致新创企业很难判断哪一种技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简单的模仿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只有在学习中创造知识,结合自身资源发挥企业优势,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构建起成功的商业模式。[37]同时,由于外部知识具有异质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新知识进行获取、消化和掌握,过多新知识会使企业决策者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干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抑制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4a:环境动荡性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H4b:环境动荡性在内部知识创造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企业的管理注意力是指企业高层对行业发展、技术导向、顾客需求以及员工动态等外部因素的关注程度。目前,企业高层进行决策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度往往是有限的。根据注意力基础观,外部事件是企业高层做出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当外部事件不能引起管理者的关注时,这些事件就不会影响管理者的决策。企业管理者对知识的获取有助于企业对外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可以更有依据地判断市场的需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将获取的外部知识应用于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关系的开发上,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38]同时,走在发展的前沿有利于企业管理者高瞻远瞩,统一思想,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快速达成一致,并高效有序地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及相关发展,统筹内外知识和资源,解决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五个假设:
H5a:管理注意力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H5b:管理注意力在内部知识创造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成立时间在8年以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选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将问卷发布在问卷网上,以方便被调查人员填写问卷。由于问卷涉及商业模式,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问卷通过经信部门进行发放,本次问卷发放550份,共回收276份。
经过对企业的调查,年销售额在两千万以下的企业占35%,年销售额在两千万到五千万的企业占55.7%,年销售额在五千万以上的占9.3%。通过对成立时间的调查,企业成立时间低于三年的占15.7%,成立三年到五年的占54.2%,成立五年到八年的占30.1%。
为了保证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较为成熟的量表Likert7,并对其中的变量进行调节和完善,见表1。
1.自变量
本文中的自变量为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创造。外部知识获取主要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科研机构、专利等知识的获取为外部技术搜索,顾客、合作者、竞争对手为外部知识搜索。
2.因变量
本文中的因变量为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从内容、结构、治理三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创新发展。
3.调节变量
本文中的调节变量包括环境动荡性和管理者注意力两个方面。
为了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这种中小规模的样本结构进行分析。假设关系中包括主效应、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三个部分。测量模型使用信度和效度检验模型,并用结构模型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此外,本文选用Harman单因素法对问卷中的同源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率均小于40%,这表明同源偏差问题不显著。
选用最小二乘法对测量模型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主要考察量表内部的一致性,其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Cronbach's α的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高。量表的效度主要分为聚合和区分两个。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组合信度大于0.7,平均提取方差(AVE)大于0.5,表明所有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区别效度用来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差别程度,AVE的平方根大于相关系数,表明量表的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2 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假设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外部知识获取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β值为正,表明外部知识获取对商业模式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假设H1成立。内部知识创造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β值大于零,内部知识创造对商业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假设H2成立。
对于内部知识创造在外部知识获取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作用,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法进行分析,路径及相关系数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创造对商业模式创新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在关系中引入中介后,可以看出外部知识获取对内部知识创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β值降至0.131,内部知识创造的β值增至0.521,这说明内部知识创造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3成立。
环境动荡性*外部知识获取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检验结果为负值,表现出明显的负作用,而环境动荡性*内部知识创造的检验结果为正,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假设H4a和H4b成立。
管理注意力*外部知识获取和管理注意力*内部知识创造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检验结果均为正值,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假设H5a和H5b成立。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帮助新创企业避开在位竞争企业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获得产品优势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本文为了对新创企业的企业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将知识的来源主要分为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创造两个方面,通过构建模型对太原市成立时间在8年以内的新创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外部知识获取以及内部知识创造对企业模式创新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知识的获取和发展对企业具有积极的驱动作用,其产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部知识获取;另一种是内部知识创造。通过引入外部知识能有效地把握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引入先进的技术或寻求一致的合作伙伴,并能有助于把握目标客户的需求,积极开辟新的市场;而内部知识创造能促使企业将外部知识与内部的发展有效结合,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磨合出新的想法和观点,提出适宜企业发展的新主张,实现新创企业的创新发展。
2.内部知识创造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呈中介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存在异质性,外部知识不能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发展,这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磨合、创新过程。实证证明,外部知识获取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而内部知识创造在二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新知识的产生主要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形成。因此,在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获取外部知识,然后对其进行解构,与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和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促使企业新知识的创造。
3.环境动荡性和管理注意力都会对企业模式创新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截然不同,环境动荡性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模式发展之间具有负作用,这是因为外部动荡会使知识搜索的成本增加并导致企业吸收知识的难度增大。而通过对管理注意力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管理注意力能促进外部知识获取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良性关系,并对内部知识创新与商业模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表明了管理注意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同时也为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提供了解释。
1.外部知识获取能有效促进企业模式创新的发展。因此,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并根据自身特点与资源对外部知识进行筛选和提取,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外部知识搜索策略。这就要求新创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在位竞争企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先进的技术和服务路线。与此同时,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市场需要和消费者需求,深刻掌握前沿技术,从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和模式也相当重要。此外,在外部动荡环境中要促使企业把握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加大知识搜索的投入力度,从而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
2.内部知识的创造应引起新创企业的重视。企业要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自身必须拥有知识生产力,而从外部获取的新知识只是对知识的生搬硬套,不能根据新创企业内部资源进行调整。因此,新创企业需要对外部知识进行磨合和整理,从而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创造。此外,还应应积极开展知识讨论并推广新媒体等知识传播方式,通过交流的方式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促进各部门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3.管理注意力对内部知识创造和外部知识获取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企业应合理分配管理者对外部知识获取的注意力。管理者是企业进行决策的关键,高层管理者的注意力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和产品的更新。促进管理者对新技术的关注是新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另外,新创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的竞争机会,还应关注公司内部的管理效率;不仅要花心思在短期绩效上,还应具备长远的目光,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新创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外部知识的获取,还应关注内部知识的创造。因此,管理者要合理分配注意力,从而增强新创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新创企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