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喜娟
(西安航天总医院,陕西 西安 710100)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在新生儿科较为常见,可分为开放式留置针与密闭式留置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工作效率[1],而在常规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易发生穿刺失败、液体外渗、血管损伤等不良情况,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医患纠纷发生。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我院对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具体论述如下。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200例需要静脉留置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患儿男72例,女28例,年龄2~144小时,平均(25.6±2.7)小时,对照组患儿男64例,女36例,年龄2~148小时,平均(25.8.±2.6)小时,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儿施行常规护理,包括定时对病房清理消毒,保持病房干净通风舒适,减少病房来往人数,以防细菌过量滋生,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日常护理工作;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预见性的护理,内容综述如下:
1.2.1 留置针的选择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留置针,包括患儿日龄、静脉大小以及输液速度等,通常情况下选择较小的留置针,若需要输入一些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应选择中号留置针,并对留置针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倒钩或导管破裂情况,对患儿造成一定影响。
1.2.2 血管选择
一次穿刺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如何选择正确的血管,而由于患儿出生时间不长,身体未发育完全,显露静脉血管位置较少,同时患儿安全意识不强,易哭闹,因此,在选择血管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而其中头皮皮下血管是首选,头皮皮下不仅脂肪少,而且易于发现,若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或患者皮肤疾病时,应对患儿进行适当的按压,然后进行标记穿刺。
1.2.3 穿刺方法
在穿刺过程中应使患儿血管暴露充分,防止出现留置针偏离静脉,导致无法准确的将针头送入患儿血管,造成不良反应,穿刺时,应将患儿手脚、头部进行扶住,避免患儿出现过激反应造成穿刺失败[2]。
穿刺后,时刻关注患儿输液状态,检查输液路线畅通情况,加强病房内巡视频率,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对于出现红肿等情况,应及时的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敷料污染情况进行敷料更换,在输液过程中,对于哭闹不止患儿应进行抚摸安慰,确保患儿过程中处于安静状态。
根据临床操作,记录相关数据,并观察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和/总例数*100%。
对照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发生针头脱出、液体外渗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n(%)]
预见性护理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概率进行快速分析[3],再结合医护人员的护理经验,可以有效的把控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提前进行相应预防措施,从而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医护之间更紧密默契配合,使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从而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9%显著高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便进一步对患儿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